泻火止痛方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2016-01-07陈敏,黄宁静,王祎晟
泻火止痛方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陈 敏,黄宁静,王祎晟
摘要:目的 观察泻火止痛方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且属于中医肝火上炎证型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与对照组(53例)。治疗组予泻火止痛方颗粒,每日1包,分2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模拟剂5 mg,每晚1次口服。对照组予泻火止痛方颗粒模拟剂,每日1包,分2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晚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偏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偏头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偏头痛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0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泻火止痛方治疗辨证属于肝火上炎证型的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清肝泻火;泻火止痛方;中医证候积分
中图分类号:R747.2 R2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2.00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2-1375-03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No.2012L040A)
通讯作者:王祎晟,E mail:8342@szy.sh.c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iehuo Zhitong decoction(XZD)in treating migraine with liver fire ascending syndrom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 with migraine and liver fire ascending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n=53)treated by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plus simulation agents of XZD,and treatment group(n=55)treated by XZD plus simulation agents of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for 8 week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the effective rate of symptom score,scores of migraine and the symptom s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27% in treatment group and 79.25% in control group(P<0.01).The scores of migraine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with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P<0.01).The effective rate of symptom score was 89.09% in treatment group and 75.47% in control group(P <0.05).The symptom sc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with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XZD is quite effective in treating migraine with liver fire ascending syndrome.
收稿日期:(2015 03 18)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Xiehuo Zhitong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Migraine with Liver fire Ascending Syndrome
Chen Min,Huang Ningjing,Wang Yisheng
Shangha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7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isheng
Key words:migraine;Xiehuo Zhitong decoction;liver fire ascending syndrome;symptom s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反复发作还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西药针对偏头痛急性治疗和预防治疗的用药都有较大副反应,而中药制剂确有其独特的疗效。从清肝泻火、化瘀止痛立论,不仅能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而且能有效防止偏头痛复发,且无毒副反应。这已在前期研究中得以证实。本研究将泻火止痛汤制成颗粒剂,同时扩大样本量,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共纳入病例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与对照组(53例)。治疗组55例,男15例,女40例,年龄45.19岁±7.48岁;对照组53例,男11例,女42例,年龄47.65岁±6.8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HIS)2003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中医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偏头痛的相关部分[2]及《中医内科学》[3]中头痛的相关内容,总结偏头痛肝火上炎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一侧或两侧头痛,发作与情绪激动有关,常伴恶心呕吐;次症:目赤,面红,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胁痛,大便秘结;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符合上述主症及舌脉表现,两项及以上次症者可诊断为偏头痛之肝火上炎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国际头痛协会2003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属于肝火上炎型;年龄18岁~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年龄18岁以下,60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未控制的其他系统疾病者;精神病、痴呆等患者;滥用药物,同时使用其他研究型药物者;过敏体质及对试验药和对照药已知成分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泻火止痛方(龙胆草6 g,柴胡6 g,焦山栀10 g,黄芩10 g,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2 g,细辛3 g,蜈蚣1 g,延胡索10 g,香白芷12 g,甘草9 g)颗粒冲剂(由江阴天江药业提供),每日1 包,加开水300 mL搅拌均匀,分两次服用;模拟盐酸氟桂利嗪的安慰剂胶囊(每粒5 m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每晚服用1粒。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每粒5 mg),每晚服用1粒;泻火止痛方模拟剂,按泻火止痛方稀释20倍的药量,制作成模拟剂颗粒,每包相当于治疗组冲剂1/20的药量,由江阴天江药业提供,每日1 包,加开水300 mL搅拌均匀,分两次服用。以上两组病例均治疗8周,临床试验第2周、第4周、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各随访1次。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性观测 偏头痛疗效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目赤、面红、心烦易怒、口苦、便秘等),临床试验第2周、第4周、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各评估1次。
1.6.2 安全性观察 一般体格检查,如心率、脉搏、血压等。服药前、服药后分别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另观察服药期间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7 疗效评定标准
1.7.1 偏头痛积分判定标准 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次~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 d以上为6分,持续12 h至2 d为4分,小于12 h为2分。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1.7.2 临床症状疗效 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头痛疗效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头痛疗效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头痛疗效积分减少20%以下。
1.7.3 中医证候疗效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偏头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 <0.01),偏头痛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比较(x±s) 分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分
3 讨 论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痛,一般持续4 h~ 72 h,可有家族史[4]。据统计,中国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985.2/10万,发病率约为79.7/10万[5]。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受到广泛重视。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情绪、疲劳、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此外,本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或学习,长期反复发作还可造成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如亚临床的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的下降等),并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易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6]。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5羟色胺(5 HT)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等。虽然上述药物在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功能损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毒副反应。相对而言,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具有确切疗效,且无毒副反应,适宜长期服用。
本病属中医“头痛病”范畴,属于内伤头痛。内伤之中常与肝关系密切[7]。肝经与头部经络联系紧密,因而临床常从肝论治偏头痛。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常诉闷闷不乐,情绪激动时易有头痛发作。中医认为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性上炎,循经上扰清空可致头痛。除头痛外患者伴有性情急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少寐,大便秘结等火旺之证,均为肝火炽盛之表现,所以肝火上炎是偏头痛病机之要,肝火亦引动气血上逆而使气血菀于上,往往可造成头部剧烈的疼痛[8]。此正如清代医家林佩勤在《类证治裁》中指出:“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另一方面,偏头痛病势缠绵,久病入络,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所以认为肝经火旺兼瘀血阻络为偏头痛的主要病机。
针对上述病机,我们在前期研究中以泻火止痛汤为主方,治疗偏头痛,获得良好效果。本次为方便服用和日后推广改变剂型为颗粒剂,并将原方药味剂量进行精简。方中龙胆草泻肝经实火;木喜调达,柴胡疏肝火之亢;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为防止泻邪伤正,配生地、当归养肝血,甘草缓中气;同时选用《普济方》芎辛汤中之川芎、细辛以活血通经,通窍止痛;香白芷祛风止痛;另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以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蜈蚣搜剔经络,解痉止痛。全方共奏清肝泻火、化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川芎主要成分川芎嗪能透过血脑屏障,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清除氧自由基,阻止血小板聚集,影响内皮素等方式对神经系统发挥多种作用。白芷醚提物和白芷香豆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及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与安替匹林(0.5 mg/kg)相当。延胡索的总生物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效力约为吗啡的40%。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泻火止痛汤制成颗粒,同时扩大样本量,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更为科学严谨地评价该方治疗偏头痛(肝火上炎型)的临床疗效。证明泻火止痛方治疗偏头痛(肝火上炎型)疗效确切,从而为该方的进一步推广及临床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除药物治疗外应该教育患者充分利用如按摩、理疗、针灸等非药物干预手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减少头痛的发作,并鼓励患者记头痛日记,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述苏.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 4(2):6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 110.
[3]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02 407.
[4]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
[5] 张博生,徐运.偏头痛血瘀证患者中PAF含量变化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8):337 338.
[6] 李舜伟,李焰生.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7] 路玉良,丁元庆.偏头痛的中医证候、病机与治疗现状分析[J].河南中医,2010,11(1):101 103.
[8] 王祎晟,杨翠兰,王若水.杨翠兰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8):1011.
(本文编辑郭怀印)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