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2016-01-04谢穑
谢穑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和谐高校作为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作为高校重要主体的学生,其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理所当然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现阶段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 女子高校 和谐人际关系 构建原则 构建途径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心理行为。在当代,科技的发展缩小了人类生存的空间,经济贸易的往来需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高度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妨碍了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作为社会化极强的人类,不能也无法离开社会集体,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在高校,每个学生都要与校内各种组织、教师、同学及校外的团体及个人发生广泛交往,与人交往是他们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唯有与人交往,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才会产生认同,才会尊重社会道德,等等。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重视,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一、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任务之一。和谐高校作为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和谐社会构建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作为高校重要主体的学生,其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受到的思想冲击越来越多,加上独特的心理特征,使得她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贫富差异导致人际交往复杂化。
由于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女子高校学生受其影响。富裕群体女生自高自傲,容易滋生张扬、自负和浮躁情绪;贫困群体则容易出现压抑、自卑和虚荣情绪。加上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女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更造成贫富差距下女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如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交际方式受到限制,人际交往局限在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小团体之内,容易产生自卑、孤独、自我封闭、嫉妒等负面情绪;而某些家境富裕的女大学生则会产生高高在上,轻视、怜悯、嘲讽、支配他人的不和谐心理,这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提出考验和挑战。
2.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交往困扰。
在性格上,部分女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甚至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又要求他人对自己承认、接受和尊重,这种失衡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扰。受这种弊病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只和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交往,形成人际交往的单一化。在友谊的建立与维持中,她们也单一地要求朋友积极配合与服从,要求朋友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但又不能接受朋友的批评和意见。这种畸形发展的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则必将对她们个人身心健康、工作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3.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女子高校的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自身情绪稳定性差等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意气用事,特别是在学生寝室中表现严重,往往引起寝室内部的一系列矛盾,造成寝室气氛冷漠,寝室人际关系紧张。另外,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心怀恐惧,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比较害羞、自卑,部分学生则有嫉妒心和虚荣心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其在同性中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在异性中也不利于两性关系的长远发展。
4.交往功利性导致人际关系畸形。
社会上那种看重利益、崇拜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也通过各种途径不健康地传导给了女子高校部分学生,她们中甚至有少数人把人际关系异化为获取金钱的渠道、牟利的工具,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尤其是当利益平衡的功利性观念逐渐开始影响她们时,其人际交往就变得功利起来,如与人交往是为了将来能够借他人的背景或者实力获得好的工作或前途,对自己无帮助的人际关系会故意忽略甚至直接漠视。
5.网络虚拟性削弱现实人际交往功能。
目前,网络化的人际交往方式构建了一个空前巨大的网络群体,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情感沟通的重要交往方式。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点,部分女大学生痴迷于网络,甚至有网络强迫症,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世界漫游,留给身边现实世界中的亲戚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一个寝室的室友,即使整天在一起,她们也宁愿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聊天平台上倾诉内心情绪,现实互相交流的时间与网络交流相比,实在少得可怜。这部分女大学生因网络而异化了自己的交往方式,将真实世界中的交流对象隔离于自己的世界之外,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割断了她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阻碍了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人际关系失谐,由此产生新的人际障碍。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整个社交圈子的正常发展,又不利于她们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出身贫富,不管地位高低,对所有对象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只有平等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平等对待自己。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很好地说明了平等相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互尊重也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恪守的原则,相互交往中,尊重他人是种美德,在满足他人自尊心的同时,也使别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对待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一个人只有在自尊心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易于接受对方的态度、观点,更尊重别人,因此相互尊重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良性互动循环,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当今,由于社会进步,女性地位提高,相比其他女性,女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她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人格平等,希望互相尊重,反对以强凌弱,这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则,是社会公德的良好体现。
2.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王安石的“人无信不立”就是这种传统的直接诠释。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人们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追求最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交往双方心诚意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和信任,通过诚信之真、友爱之善达到和谐之美的统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现在有些高校实行的考试“免监考场”,正是对大学生诚实信用的考验。
3.宽容礼让原则。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大学生要领会政策精神实质,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对于遇到的冲突、矛盾要有耐心,以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以豁达、宽容和开阔的胸怀容纳别人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4.互利共赢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既然是交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为他人考虑相应利益,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利益,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他们在物质利益、精神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交往中讲究互利互惠。这是与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目的分不开的,大学生交往的动机在于别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同时获得所需利益,交往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维持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关系。互利互惠性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和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就疏远。所以,交往双方都必须尊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三、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途径
1.加强交往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讲座拓展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自然交往中形成的,由于她们自身经历和认知的局限,因此获取的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感性的零碎知识,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针对这一状况,女子高校应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可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相应讲座,把人际关系学作为新的学科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女大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她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对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调节作用。
自古至今,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即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受益。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情况下,女子高校教师有必要对她们这种能力进行引导调节和强化,否则有可能对她们今后的心理和自身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既要传道授业,又要有意识地与她们加强课内、课外的交流和沟通,适当开展锻炼她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活动,适时指出她们人际交往中的优劣,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积极的忠告和建议。另外,有必要引导女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指导她们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研究性学习与毕业实习等项目,让她们有机会与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广泛接触与交往,在实践中有效锻炼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为她们毕业后进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基础。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体系,纠正女子高校学生不良交际心态。
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的统一。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易做到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统一,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因此高校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建立起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心理教育体系,帮助女大学生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格。具体来说,第一,通过讲座、报告会、图片展览等,向女大学生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让她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弄清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更新女大学生的交际理念。让她们在这种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克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交障碍。第三,建立女生心理咨询室,健全女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女生心理状态,对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疏导和治疗。第四,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关爱氛围,避免学生因遭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极端。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和陶冶作用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即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行为的惯性作用将长期存在。所以,要提高女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注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参加礼仪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比赛、读书会、研究会、话剧社、歌唱比赛、文艺汇演、形象设计大赛、服饰模特大赛、美食厨艺大赛、女子篮球赛、联谊会及其他文艺活动和科学研究,在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活动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接触、联络、交流,锻炼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圈,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人际关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杨建锋.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9(12):95-98.
[4]乔鹏.高校女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女子高校学生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101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