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动词理论和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

2015-12-31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心语动宾补语

张 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打扫卫生、恢复疲劳、养病、救火等非常规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探讨,并专门对其进行了命名。常敬宇(1997:100)称之为“超常语言现象”,邢福义(1993:158)称之为“代体宾语”,周国辉(2003:8)称为“非常规谓宾结构”等。以上各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各有侧重,未能从语义和形式的深层结构上解释这种现象。基于先行研究,笔者把这种非常规搭配称为“空宾语动补结构”(Null-Object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认为动词和其后名词的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补关系,动词和补语之间的真实宾语缺失,而补语通过名词化起“代体宾语”的作用。因此空宾语动补结构本质上是结构省略、语义浓缩的搭配形式,通过附加词汇可以复原到常规形式。以轻动词和格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形式和语义上对其进行分析,也验证了该假说的合理性。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1.轻动词的理论框架和分析优势;2. 先行研究的优点和不足;3.本文的轻动词分析框架。

一、轻动词理论框架

Larson(1988,1990)研究英语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的衍生时发现,按照两叉分支(Binary Branching)和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设(UTAH),像tell、give、send 等带有两个域内论元的动词在句法结构上的投射是内外双层动词词组,形成层级关系。Chomsky(1995)进一步扩充了VP 嵌套,更大范围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动词,将其视为语言的普遍现象。正式地提出“轻动词”(light verb)的概念,将VP 嵌套结构中的v 视为轻动词。由此,轻动词和主要动词分离开来,成为及物谓语的中心语,是一种核心功能性语类,占据独立的位置。Radford(1997)提出轻动词的意义与make、cause 类动词相当,具有使役性。认为轻动词是词缀性成分,具有强中心语特征,触发VP 嵌套内的下层动词移位。例如“roll”原无使役性,但与轻动词并合后获取使役含义,所以“The workers rolled the stone down the wall”是合法语句。

汉语语法研究中最先进行轻动词研究的是黄正德。黄正德(1997)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对轻动词假设进一步修正和扩展。认为轻动词属于事件谓词,具体的语义内容。它不仅是谓语的核心成分,而且对语句所表达的事件进行分类,还可以指派题元角色。基于生成语义学派的“词项分解”理论,他把轻动词分为四类:行为动词DO;起始态谓词OCCUR/BECOME;状态动词BE/HOLD;使役结构CAUSE。这些事态谓词就是轻动词,所有的主动词都是各类事态谓词的补语,DO、BECOME、BE和CAUSE 不仅给动词分类,而且能给句子分类。

二、空宾语动补结构的轻动词理论分析

冯胜利(2005)在论述汉语动宾关系时,认为动宾的复杂关系源于:

1.传统的介词被当做动词,成为实现隐性轻动词的格位标志;

2.动宾关系的复杂性源于不同轻动词的不同用法及其触发的移位;

3.非句法合成词(养伤、骂街,吃大碗)是在构词句法层面轻动词触发的移位产生的复合词;

4.古代同源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很多源于轻动词的移位。

根据由介词表现出的轻动词移位现象,冯胜利(2005)用来解释汉语的“代体宾语”。如图所示:

图1

图2

其中,v 是轻动词,触发下层动词“开”上移,生成“开他玩笑”的表层结构。根据这一分析,汉语中写毛笔、救火、恢复疲劳等非常规结构都源于轻动词触发的下位动词移位。汉语中一般可以通过介词转说的非常规动宾结构(如“吃大碗”和“用大碗吃饭”)都是轻动词触发移位造成的。在句子生成过程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轻动词导致的中心词移位而产生的“吃大碗;第二种是保存“介词”的“用大碗吃饭”)。根据这种分析,传统的“介词”可以指看作是实现轻动词的格位标记。这样,很容易解释汉语的非常规动宾关系,如“切丝儿”和“切这把刀”都是合格的结构。

图3

“丝儿”和“这把刀”都是动词“切”所代表动作的关涉者,是动词“切”的题元。下位动词“切”受到轻动词DO 的触发,发生向上移位,造成非常规动宾结构“切丝儿”和“切这把刀”。这种分析很具有解释力,从形式上看也没有问题,可以解释同类现象。既然,非常规动宾结构都有常规形式与之对应,那么它们的底层结构是哪个?如果常规结构就是底层结构,它又是如何转化为非常规结构的,即转换过程中,原来的宾语和介词怎么消失的?

三、本文的假设

(一)对轻动词理论的扩展

基于黄正德事态谓词理论和冯胜利的轻动词分类理论,本文重新对动宾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轻动词具有语义内容,属于功能性范畴。但是轻动词的语义分为两类:一类词汇意义相对较强,可以表达不同的事态关系,帮助谓语动词表达不同的句法意义,如事件、使役、状态、结果等;另一类语法意义较强,可以改变谓语动词的语法特征,如动词化、及物性化、不及物性化等。因此,轻动词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类:

1.词汇轻动词:做事DO、经历EXPERIENCE、关系BE/HOLD、变化BECOME/OCCUR、使役CAUSE、推理REASON/EFFECT、目标AIM、处置TAKE;

2.语法轻动词:动词化VERBALIZATION、及物化TRANSITIVIZATION、不及物化DETRANSIT IVIZATION。

以上轻动词的类型只是笔者根据考察动词和其后名词的关系发现的,可能还有其他类型有待发现。笔者就轻动词的基本特征提出四点基本假设:

1.轻动词具有语义内容,是一个功能语类,用于表达事件意义或语法意义,对句子进行分类。

2.轻动词具有显性、显性词缀式、隐性三类形式。显性轻动词具有语音形式,不触发下层动词移位。显性词缀式和隐性形式都属于词缀式成分,具有强中心语特征,不能单独存在,需要触发下层动词与之合并。

3.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可以选择移动α、删除、添加和广义转换等手段。

4.轻动词可以选择各种词类作补语。

(二)空宾语动补结构假设

本文之所以没有选择使用“动宾”这一术语,是由于深层结构中,动词带有真实宾语或所谓的常规宾语,表层结构中所谓的“代体宾语”或“非常规宾语”在深层结构中是介词补语或动宾短语,而非名词短语,表示原因、方式、工具等意义,真实宾语在转换过程中省略。根据轻动词句法,空宾语动补结构假设其实就是在核心动词受不及物化轻动词的触发,两次上移与合并,真实宾语删除、动词或介词补语名词化后,移位至真实宾语删除后留下的空白而形成的表层句法结构形式。要理解这些非常规动补结构,就必须找到或还原它们的底层结构。如:

还原结构 非常规结构

1.打扫卫生 为了卫生打扫教室

2.养病 因病疗养身体

3.吃食堂 在食堂吃饭

4.吃大碗 用大碗吃饭

5.看医生 去医生那里看病

6.存活期 利用活期存钱

首先,根据冯胜利(2005),把介词当作动词,这样表示处所的介词可以归为OCCUR;表工具、借代、方式可以归为TAKE;表原因归为REASON;表目的归为AIM;表施事归为DO 等。先以“吃大碗”为例,看一下还原结构的轻动词生成过程:

图4

上图中,“大碗”和“饭”分别是动词“用”和“吃”所代表动作的承受者,“大碗”是动词“用”的“工具格”,“饭”是动词“吃”的“受事”。下位动词“用”受到轻动词TAKE 的触发,发生向上移位。下位动词“吃”受到轻动词DO 的触发,发生向上移位,生成常规动宾结构“用大碗吃饭”。如果图4 是“吃大碗”的底层结构,那么“用大碗”首先名词化得到“大碗”,然后下位动词“吃”受到轻动词DO的触发,发生向上移位,生成表层结构“大碗吃饭”,而非“吃大碗”。我们认为,在v1P 之上还有一层轻动词,它可以使动词“吃”去及物化,同时触发它上移,最后生成非常规搭配“吃大碗”。如图所示:

图5

图5 所示,从深层结构“用大碗吃饭”到“吃大碗“经历了三次移位。我们认为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生成不是如冯胜利(2005)讨论的那样,经过一次移位即可生成,而是需要多次移位。因此,我们把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生成或”代体宾语”生成称为“多重VP 嵌套中心语连续移位假设”,认为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生成是多重轻动词触发的中心语连续移位并与之合并的结果,而非轻动词触发的一次移位与合并。这也从结构上解释了为什么空宾语动补结构中的名词不同于常规宾语,它要比常规宾语多出一个新信息,即“大碗”的“工具”含义。

另外,我们沿用冯胜利(2005)提到传统的“介词”被看作是实现轻动词的格位标记这一假设,如认为“按丝儿”、“用这把刀”中的“按”和“用”传统上是介词,被看作是实现轻动词的格位标记,但这会让人误以为有多少类介词就有多少类轻动词,因此我们认为这些“介词”本身就是动词,它们的介词用法派生于动词。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用法,如“用”、“在”、“因”、“按”、“为”等,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假设所有的介词都来源动词可以使它们与有限的轻动类型联系起来,更具有概括性,这也符合普遍论元层级关系,即AGENT〉THEME〉GOAL〉OBLIQUESINSTRUMENT/LOCATION/TIME)。

当然,按照古汉语补语在后或现代英语补语在后的用法,“用”、“在”、“按”等可以看作是介词,那么按照论元层级关系,“吃大碗”的深层结构应该是“吃饭用大碗”(AGENT 吃GOAL INSTRUMENT),而不是“用大碗吃饭”,该深层结构生成表层结构的图示如下:

图6

图6 和5 的不同之处在于少了“用大碗”之上的轻动词,“用大碗”作为“吃”的嫁接语,嫁接于V’之下,“吃”经过两次中心语移位得到“吃大碗”的表层结构。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有证据把“用大碗”等视作动词短语,又何必说它是介词短语,这岂不是违背了方法论上的经济原则?我们认为图6 之所以有必要,因为理论和经验上都有一定依据。理论上,按照普遍论元层级关系,不能排除这个结构。若要设立专门的规则排除图6,反而使理论更加复杂。从经验事实看,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介词补语位于动词之后,如“吃在北京”、“玩在上海”、“玩在当下”、“睡在小床”等,但要注意的是这些短语中的动词基本上是单音节词。如果去掉了其中的介词,就会出现不合语法的短语、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空宾语动补结构的成因

空宾语动补结构的产生首先源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义突显原则。由于语言遵循经济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者常常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加以简约处理,将其隐含在语义组合中,或将本来需要多个结构才能表达的信息浓缩成一个结构,重点突显某一部分。另外,汉语重语义轻形态,句子成分不受显性的语法关系制约,不考虑语法的、逻辑的因素,因此,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原因、空间、时间、工具等为“代体宾语”的简洁搭配。

邓思颖(2002)在论述语言结构表征的经济原则时,提出以下经济性层级:没有结构〉空结构〉显性结构。根据这个结构,“没有结构”结构最经济,其次是空结构,空结构虽有句法地位,但没有语音形式。显性结构因为同时具有句法地位和语音形式,所以最不经济。空宾语动补结构由于宾语省略,宾语隐含在动词中,成为空结构,所以结构经济。另外,介词补语或作补语的动宾短语经过名词化,形式上更为简洁。这两方面导致了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结构经济性。

轻动词“及物化”和“去及物化”也证明了动词及物性的可变性。如“吃饭”的“饭”宾语的出现是为了更加明确动作对象,使表意更清晰。通过去及物化过程,动词“吃”变为不及物动词,但它们在语义深层结构都隐含着动作的支配对象“受事”,由于受事宾语在表层结构的中的缺失,其他补语,如原因格、方式格、方位格、工具格等经过名词化,填补到原来受事宾语的位置,成为所谓的“代体宾语”,这也体现了语义对句法功能的补偿作用。

结语

本文以黄正德和冯胜利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扩展,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汉语的空宾语动补结构。提出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生成是多重轻动词触发的中心语连续移位并与之合并的结果,而非轻动词触发的一次移位与合并。对此,我们提出了“多重VP 嵌套中心语连续移位假设”,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以验证这一假设的合理性。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A:MIT Press,1995.

[2]Huang,C.- T.James.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A].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C]. Taipei: Academia Sinia,1997:45- 89.

[3]Larson,Richard.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J].Linguistic Inquiry,1998(19):335- 391.

[4]Larson,R. K. Double Objects Revisited: Reply to Jackendoff[J].Linguistic Inquiry,1990(4):589- 632.

[5]Radford,Andrew.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A Minimalist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邓思颖.经济原则和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J].现代外语,2002,(1).

[7]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4(1).

[8]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0]周国辉.格语法与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11]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28(3).

猜你喜欢

中心语动宾补语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转折副词“却”在单句中连接状语中心语的特点和功能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生成语法框架下并列结构的句法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