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策略思考*

2015-12-31马俊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湘西产业园园区

马俊英

(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1)

湘西地区(本文中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娄底市、邵阳市)是湖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聚集区、特色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集中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加快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升级,把湘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湘西地区实现后发赶超和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004 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逐年加大对湘西地区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得到迅速发展。2013 年,湘西地区省级和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达38 家,占湖南省园区总数的30.2%,园区规划总面积316.13 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886 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92%和17.50%。纵观湘西地区产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园区经济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

湘西地区各市州以园区为核心聚合产业,帮助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升级,促进了园区经济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2013 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95.68 亿元,较上年增长24.11%,其中娄底经济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近700亿元,居全省第9 位;产业园区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3.35 亿元,较上年增长29.79%,上交税金额为72.85 亿元,较上年增长14.4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3.92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82%,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50 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达到62.19 亿元,较上年增长22.76%,增长速度约为全省的两倍。[1]

表1:2013 年湘西地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经济规模情况表

2.园区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现

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湘西地区各市州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区”这一核心,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了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清洁能源工业、生物制药业、旅游商品物流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了亚华南山乳业、雪峰食品、湘西老爹等知名品牌,园区“两型”水平明显提高。2013 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98 家,较上年增加了31 家,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49.83亿元,较上年增长22.43%,增速高于长株潭板块和洞庭湖版块,在四大板块中居第2 位。

3.园区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4 年6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重大决策,作出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编印了《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2006 年、2008 年,湖南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意见》和《关于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组织配套编制了10 个专项规划,形成了“1+10”的规划体系,提出了“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战略部署。2004 ~2006 年,省财政筹措并安排专项资金4.78 亿元,带动银行贷款118亿元,对湘西地区168 个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006 ~2010 年,湖南省累计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贷款贴息11.5 亿元,扶持湘西地区建设364 个产业项目,支持发展10 个产业园区。2011 年11月,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启动第二轮贴息支持,支持产业园区28 个,2013 年12 月10 日,又安排了第三轮贴息支持,支持产业园区30 个,基础设施项目共80 个,总投资98.9 亿元,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虽经不断调整,但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园区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缺陷。目前,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不明显,园区发展相对不足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建设湘西“两型园区”的基本要求[2]。2013年,大湘西板块共有省级和省级以上产业园区38个,占全省省级和省级以上园区总数的30.2%,但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上交税金总额、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分别只占全省的11.51%、10.15%、10.84%和6.19%,这些指标不仅大大低于长株潭板块,也明显低于湘南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2014 年2 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2013 年度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中,共评选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区一、二、三等奖15 个,湘西地区仅湖南怀化工业园区获三等奖。湘西地区产业园区自身发展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更是不明显。

2.园区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提高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以绿色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两型园区”的重要手段。目前,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大部分为资源加工型企业,初级产品、上游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3 年,湘西地区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98 个,占全省的8.95%,仅为本地区园区全部企业数的11.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749.83 亿元,仅占全省的7%,比长株潭地区低54.53 个百分点,相比湘南和洞庭湖地区也分别低9.31 和8.15 个百分点;园区R&D 经费内部支出总额21.08 亿元,仅占全省的4.75%,R&D 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7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园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和粗放经营取得,园区内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多、处于高端研发的企业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度高,产业结构粗放,不利于“两型园区”产业体系建设。[3]

表2:2013 年湘西地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创新能力情况

3.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园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加剧

2013 年,湘西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550.63亿元,仅占全省的15.50%,较湘南、洞庭湖、长株潭地区分别低6.38、11.21 和36.17 个百分点;地区工业占GDP 的比重为37.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4 个百分点,园区依托的区域工业发展水平明显不足和不优。另外,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大湘西地区14 个县(区)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列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的湖南1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7 个在大湘西地区,占43.75%;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省124 个自然保护区中,大湘西地区有71 个,占57.3%。在实施资源保护的同时又要加快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这无疑使得湘西地区产业园区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湘西地区交通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弱化了湘西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外部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辐射作用,阻碍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湘西地区产业园区的“两型”发展。

三、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的定位和策略

“两型”园区是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的一种新型园区。[4]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应按照集约、节约、高效的原则,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导向,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发展方向、产业目标,推动园区从外延式开发战略向内涵提高式开发发展转变,全面提升湘西地区园区竞争力。通过园区“两型”发展,努力把湘西地区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湘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区、湘西地区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具体来说,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要实施六大工程。

1.园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研究制定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实施方案,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明确各市州产业园区的定位,以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按照《湖南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要求,引导园区明确方向,优化发展。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培育形成以绿色食品、新型精品钢材、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中药材加工和旅游文化产品等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板块。

2.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明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发挥优势企业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提升和带动作用,以循环型、高技术、服务型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点,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高效率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环境优化等措施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与二产业的融合,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嵌入产业链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构建围绕集群核心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带动潜力大、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湘西地区产业园区集聚。

3.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构建以园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园区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园区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园区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园区传统产业,促进园区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全方位培养适应园区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5]

4.园区绿色循环提质工程

将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大湘西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综合施策,提高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突出园区环境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健全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提高园区生态水平。[6]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改革创新、健全节能减排长效监管机制等手段,推动湘西产业园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减低。提高园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鼓励建造多层标准厂房,提高产业园区各类地块的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土地利用指标。

5.园区跨区合作共建工程

立足湘西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容量,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异地生产、缔结友好园区等多种模式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园区产业合作共建,加速吸引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人才进入园区,提升园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缔结与发达城市“点对点、园对园”的合作关系,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园区合作共建,有序承接先进园区产业转移。探索新型“飞地模式”,大力发展“园中园”。

6.园区产业环境优化工程

建立全方位招商网络,开拓招商信息资源,增强产业园区与各类商会间的联系沟通和战略合作。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行“一对一”全程服务模式,积极履行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工业创意、产权保护等相关引导职能,建立园区公共服务网络,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开拓多种产业园区、园区企业建设的融资渠道,积极运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工具、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形式,为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权力集中、监督有力、相对独立、运转高效、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推动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开发区年鉴(2014)[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4.

[2]曹虹剑,邓国琳.湖南“两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3]梁立坚.娄底市万宝新区建设两型园区的战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胡斌.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5]彭程甸,余华.大湘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

[6]蒋和平.广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5,(1).

猜你喜欢

湘西产业园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