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安排策略

2015-12-30单星元谷晓燕刘树田

体育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课练高中体育策略

单星元 谷晓燕 刘树田

摘 要: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九十年代体育教学大纲上称为“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课课练”,由于其内容简单、形式多样、易于学练,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补充主教材、活跃气氛、调节运动强度等作用,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体育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在选修内容的模块选项教学中,尝试用“目标课课练”的形式,化解了各模块用同一“课课练”内容的矛盾。

关键词:高中体育;目标课课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15-02

“课课练”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九十年代的体育教学大纲上称为“发展身体素质练习”,2001年的新课程标准上,对这一块没有说明。课改十年,学生的体质连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课课练”的遗忘是其中原因之一。总结十年来的体会,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仍是体育课的主要任务,而手段简单、易操作、用时少的“课课练”,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内容之前,还需保留在课堂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取“课课练”内容,选好的内容如何分配到每节课中,分配在课中的“课课练”安排在课的哪一部分最合适,都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将我校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安排思路介绍如下,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课课练”内容选取的依据

1.“课课练”的定义

“课课练”从它的出现、界定和作用来看,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内容选取上,以“形式多样、简单易学、易激发兴趣、便于操作”为选取依据。因此,“课课练”的内容往往都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做完不累的简单动作,但能够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学生年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趋于成人化,由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观察事物已知道区分主次,理解能力加强,这时,教学中内容的细微变化,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性。布卢姆(Bloom,B.S.)曾用纵向法研究不同年龄人的认识能力,并根据研究结果,绘出了认识发展曲线图,图中显示15岁前后,即高中阶段学生,其视觉和听觉的敏感度超过成人。根据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规律,高中阶段的学生骨骼、肺活量、血压、脉搏等发育接近成人,关节肌肉运动感觉也得到了发展,但肌肉力量相对薄弱。因此,高中学生能够承受一定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

3.男女性别特点

高中阶段,男女学生的冲动性减少,意志行动表现得日趋成熟,但男女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如男生表现出极大的坚强与刚毅,充满着创造未来的雄心斗志,而女生却变得文静,不爱剧烈活动,胆量显得特别小,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较差,对跳跃、攀爬等动作表现胆怯,而对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表现出更强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内容选取时,应该做到男女内容有别,男生应大力量、爆发力多些,而女生以小力量、形态美为主。即使内容相同,也可依据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去区分男女性别的特点。如左右单脚跳练习,男生20米×2,女生则可安排15米×2。

4.场地器械情况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场地、器械配备情况,有的学校场地充足、器械齐全,而有的学校场地不足、器械不齐也很正常。因此选取“课课练”内容,就需要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械情况进行选取,以满足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如,引体向上或悬垂举腿是发展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的好方法,但如果学校没有单杠或肋木,就要把这类“课课练”内容换成不用器械也能完成的俯卧撑、推小车、俯卧收腿等内容,以达到增强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的目的。因此,“课课练”要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械情况进行安排。

二、“课课练”的分配策略

将选取好的“课课练”内容,科学分配到三年的课堂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多少课次,每课次安排在哪一部分,“课课练”发挥的作用是什么,都需要老师们用心思考。以下介绍我校“课课练”的分配策略。

1.先分类,后分块

高中教学有必修、有选修,在必修教材上分配“固定课课练”,在选修内容上分配“目标课课练”,是我们分配“课课练”的策略之一。

为了更好地安排课课练内容,将在必修课上的课课练称为“固定课课练”,在选项教学课上进行的课课练称为“目标课课练”。因为“固定课课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练习的内容,如立定跳远12次或30米往返跑×2等,其主要目的是弥补必修内容运动量的不足,如单杠的翻上课上,安排两组下肢的往返跑或单腿跳的内容,其目的是做到上下肢的均衡发展;而在选项教学课上,由于学生选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因此,“课课练”内容也不尽相同。因为我们的“目标课课练”在安排时,不具体到内容、次数、组数等,而是只确定“目标”,各模块根据目标要求,确定独立的“课课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素质。比如在第3节课上我们的课课练目标是“上肢力量”2组。不同的模块选项都安排2组发展上肢力量的“课课练”,但具体内容自定,这样既保证了各选项模块“课课练”的针对性,又保证了各选项模块素质练习的一致性。表1是我校第4节课“目标课课练”的示例。

有了以上原则,我们的课课练在分配时就非常明确了,高一的必修课,全部安排固定课课练,从高二开始选项教学后,就安排目标课课练,这样各教学模块的教师根据计划自己确定具体内容。

2.总目标,巧搭配

“课课练”内容也需要制定总体的目标,巧妙地搭配到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而由于受理论课、天气课、占用课的影响,我们建议“课课练”的三年总课次以120次为宜,三年六个学期按22∶22∶22∶22∶22∶10的方案进行分配。从分配时数就可推算出固定课课练与目标课课练的具体课次,即44∶76。有了总时数、分配比、课时数,还要制定出分类比,以力量素质为例,力量素质占分配总额的25﹪,高一占三年总量的40﹪,上下学期各占一半,上肢力量再占高一上学期的30﹪,也就是3课次左右。

3.综合考虑,合理分配

⑴根据季节、气候分配

山东气候四季分明,如果速度耐力安排在夏季,学生练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甚至影响下一节课教学,而安排在天冷时比较合适。单杠的翻上,在夏季手易打滑,在冬季就会伸不出手来,那么,春秋两季安排较合理。因此,分配“课课练”内容,要根据季节、气候去分配。所以在发展学生的六大素质时,我校的力量、速度、耐力性练习基本安排在冷季,而灵敏、协调、柔韧性内容安排在暖季。

⑵根据项目,区别对待

虽说力量性练习安排在冬季较好,但像在室外拉引体向上,单杠在天冷时伸不出手,不宜安排在冬季,而安排在春、秋季节最合适。因此,在“课课练”的安排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4.因势利导,灵活掌握

因学校的场地、教师教学习惯、思想境界不一样,“课课练”的落实也不一样。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在文、理班学生的练习中做到了区别对待,有的教师让学生完成了,学生都不知道哪一部分是专门的“课课练”,而有的教师则“忘记”安排。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任务,他就一定能设计好、安排好,也能落实好每一项任务,包括“课课练”。如果教师心中没有任务,很可能具体内容都没有“时间”练习。

综上所述,“课课练”内容的选取、分配、落实从大处说是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国民体质,从小处说它折射的是个人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自身追求。我希望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务实工作,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课练”,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体育梦。

猜你喜欢

课课练高中体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