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党的基层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作用
2015-12-30张涛
张涛
[摘 要] 抗战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在恢复发展、巩固确立和调整完善几个阶段中,不断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健全党支部组织结构和围绕抗战大局凝聚群众等工作,这些组织工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人才支撑、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抗战时期加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抗争时期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与人民群众交往最为广泛、联系最为紧密、影响最为深刻的组织实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桥梁与纽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开始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党中央注重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提出组织任务要服从政治任务的要求,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与宣传任务,通过一系列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工作实践考察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经历了恢复发展、巩固确立和调整完善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抗战初期,党的基层组织除陕甘宁等少数地区外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难以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作,党的组织力量远远落后于其政治影响,严重妨碍了抗战新局面的开展和统一战线的扩大。正如毛泽东在1937年11月所指出的:“必须清楚地懂得,党的组织力量,在全国,一般地说来还是微弱的。全国的群众力量也还是很薄弱,全国工农基本群众还没有组织起来。”[1]p394-395因而,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以满足领导民族抗战任务的需要,便成为各地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为此,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决定“大量的、十百倍地发展新党员”。在这一阶段,各地恢复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一般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主要依靠部队建党。即“各部队抽调一定数量的政治工作人员,组成地方工作团,协助县委建立区、乡两级党组织。然后自上而下地发动群众,成立救国会、农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从中发现抗日积极分子,通过开办各种训练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从中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2]p142。实践证明,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建立党组织方式,各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批党的骨干力量,党员队伍快速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逐步健全。据统计,到1938年底,全国共产党员人数已经从抗战开始时的4万人发展到50余万人[3]p169,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党的组织网络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巩固确立时期。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拉夫主义”现象,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导致党员的来源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党的组织生活不健全,难以有效开展党的各项工作,有名无实。因此,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开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由发展党员队伍“数量”转移到发展党员队伍“质量”上。1939年5、6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撰写发表了《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党的支部》等文章,对抗日战争中党员队伍建设及支部工作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193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对抗战以来特别是1938年3月15日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以来党员队伍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开展支部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审查干部,整理支部;对支部进行民主改造,健全支部领导。经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国各地党的基层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巩固,在巩固中继续发展,到1940年底,全国党员已发展到80多万人,在数量与质量上较抗战初期均有了较大提升。在这一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始注重支部的工作内容与实际成效,注重支部的制度建设与完善。
(三)调整完善时期。1940年以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渐迈上了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的轨道。各地在加强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建立“模范支部”。例如,在太岳地区,不仅提出要建立40个模范支部的目标要求,而且还制定了模范支部的四条标准:“A.一定保证每一个党员读党报、研究党报,注意政治问题。B.每一个党员受一个月的训练。消灭文盲。C.完成支部的扩兵计划,保证在扩到的新战士中有1/3是党员。D.实行四一减租,真正实行民主制度。”[4]p727由于模范支部的建立,使得支部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与在村庄里的堡垒作用得以加强,落后支部向先进支部迅速看齐,全面推动了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进步。1945年,中共七大强调:必须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建党,同时在组织上建党。七大对建党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论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内涵,标志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在七大党章中,对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原则及任务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内涵
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系列举措,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群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从而获取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一)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理论学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支撑。从学理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主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大众化的推动者与普及对象的问题。抗战时期,基层党员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主体,他们的理论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为贯彻执行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学习问题的决议,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与文化水平,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等文件,要求加强党内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并组织大规模的学习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员通过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时事政治,培养了政治远见;通过长期地进行识字和读书读报的工作,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指导,更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人才,基层党员的理论素养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推动抗战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更加契合实际、更具实效地走向人民群众提供了人才支撑。endprint
(二)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结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组织保障。“支部是团结群众的核心,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5]p144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同各地所面临的抗日战争环境相结合,与解决群众斗争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在1940年以后,党中央将建党的重点放在整党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支部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支部”[6]p143。由于抗战时期面临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等任务,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支部的组织结构即支部干事会(或称支委会)的构成上,无论支部大小,宣传干事不可或缺。宣传干事在基层党支部地位的确立,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外的大众化提供了基础性的平台。与此同时,在发展党员的数量与质量的取舍方面,基层党组织在抗战时期尤其是中后期一直严格坚持党员的发展标准,以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在《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一文中,陈云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对党员的基本要求。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进一步对发展党员的工作、党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支部的任务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以及基层党支部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得抗战时期千万个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发挥,党的政治主张通过党的基层支部深入传播贯彻到广大工农群众中去,并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运动。在党支部的强有力领导下以及党员的模范作用下,党提出的扩军、反“扫荡”、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都顺利完成。
(三)围绕抗战大局团结凝聚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群众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深入群众,成为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支部及其每个党员应该密切地与周围的群众联系着,了解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依据群众当时的觉悟程度,有计划地在群众中解释党的政策和口号,散布党的报纸,宣传共产主义,使群众走到党的方面来”[5]p148。抗战时期,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为紧迫的政治任务和阶段性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与进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基层党组织在明确组织任务与政治任务关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抗战大局凝聚群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贯彻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奖励富农发展生产等政策,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经济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加抗日的积极性。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为战争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在政治上,开展民主选举,改造乡村社会,赢得民心。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强调“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农村党支部为了便于不识字的选民参与选举,创造了“豆选”“烟头烧洞”等便于老百姓参与的选举操作形式。民主选举的推行,大大拓展了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范围,团结了更广泛的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脚点,基层党支部紧紧围绕抗战大局,以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为工作中心,使党紧密团结了广大群众,建立了坚不可摧的真正铜墙铁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一)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历史环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要与中国实际相观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矢”来射中国国情的“的”,才能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突出最明显的时代主题。因此,各地方基层党组织均紧紧围绕抗战大局,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抗日战争的具体环境相结合开展各项工作。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需要抓住时代特征,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以最适合的途径和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发展问题即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应切实关注老百姓的民生大计,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问题,使实践效果成为理论创新和传播的活水源头,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生命力和感召力,最终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否则,当代马克思主义将失去人民群众的信服和支持,无法深入人心。
(二)加强基层支部理论学习,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作为人民群众杰出代表的领袖人物以及广大学者包括理论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着眼现实,我们也应该看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与人民群众交往最为广泛、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传播,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人才,更需要理论传播与普及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基层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宣传理论干部的理论水平,发挥其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的作用,让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被群众掌握和实践。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兴起,人们接受知识、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在不断变化。基层党支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普及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创新传播的形式与内容。迎接时代挑战。
(三)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发挥支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自觉学习和认知以及制度力量的推动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制度力量推动下的政治社会化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轴心路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党组织作为制度力量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发挥,甚至被弱化。抗战时期,基层党支部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基层党支部的定位合理、目标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任务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7]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强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基层党支部遍布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各类学校、工矿企业、城镇社区等等,如果以基层党支部为着力点,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定位与要求,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这对于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将产生巨大效果。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汲取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注重基层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人民群众,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朱汉国,谢春涛,樊天顺.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4]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2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5]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30.
责任编辑 冷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