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几点思考
2015-12-30张萍
张萍
[摘 要]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都迈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党性教育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 党性教育 经济发展 新常态
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特点,就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这就要求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一、把握时代性,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紧扣时代主题,党性教育才有现实意义。时代不断前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党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冠以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必须把握党性教育的新要求,突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当前党性教育需要突出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和动摇,必然导致党性的淡薄和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当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教育。通过加强理论武装的科学性,增强学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加强理论武装的系统性,使学员夯实政治立场的根基,把牢理想信念的航标。
二是规矩纪律教育。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规严于国法。各级党组织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党规党纪教育、警示教育等,提高广大党员依法办事和拒腐防变能力,并自觉做到讲规矩、守纪律,主动扎密、关紧用权和律己的笼子。
三是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是做人的底线,党员应做道德的模范。各级党组织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行和纯洁的精神境界。
四是忠诚担当教育。忠诚组织、担当责任是每个党员应有的政治品质。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自觉遵守党的章程,服从组织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中共中央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勤勤恳恳履职,实实在在做事。
二、提高实效性,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党性教育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也是党员干部在组织的引导下用党的要求、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行自我教育、改造和提高的过程。党性教育贵在激发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主动性,但长期以来党性教育实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党员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强调教育者的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对象党员的主观感受,受教育党员被视为教育者改造的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二是教育缺乏鲜活性。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简单,采用单一的理论教育法,以说教作为党性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感召力不强。结果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产生漠然甚至消极对立的情绪,党性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提高党性教育实效,必须注重把握好党性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追求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要坚持组织主导与党员主体相结合。党性教育既要防止党组织以强制代替教育,也要防止单纯依赖党员自觉而放弃组织责任。各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党章为依据,旗帜鲜明地开展党性教育,也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鼓励说真话、讲实话,营造宽松的学习、教育环境。二要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自觉相结合。理论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但先进理论要入脑需要通过认真思考消化吸收。现在社会开放,信息多元,人们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更需要党员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借鉴现代培训模式,推进手段和方法创新,逐步改变过去“满堂灌”教学形式,综合采取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此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拓展训练、现场教学、警示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增强党性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学员在实践和互动中接受深刻的党性洗礼。
三、突出针对性,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党性教育上下一般粗,就党性谈党性,与党员无贴近感,是造成党性教育深入难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改进教育方法,增强针对性。一是坚持分层分类。党性是党的本质属性,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但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干部来说,党性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先进性要求和普适性要求要有所区分。强求划一达到高度一致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分层次、分对象、按领域、划阶段,采取不同方式,使党性教育更具针对性。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呐喊。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问题。党性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困惑,加强对现实的深刻分析,善于发现和抓准重大现实问题,包括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真正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
四、强调实践性,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党性教育注重党员的自我内省,但并不是通过主观想象实现的,党员只有在实践中改造思想和规范行为,才能把党性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党性教育需要与党员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空谈,成效真正落到实处。一要在组织生活中修炼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认真开展党性分析,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刻剖析和整改。二要在本职岗位中修炼党性。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在岗位中磨砺意志、增强责任、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深化对党性的认识和感悟。三要在拓展实践中修炼党性。经常深入党性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净化思想心灵。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义务奉献、帮扶困难群众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群众的互动中接受人民至上、先锋意识教育。
五、实现持久性,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
党性教育是一个永恒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有健全制度、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一要健全责任制度。一些党员、干部存在“党性过时论”“党性无用论”等模糊认识,党性教育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情况。因而,必须要建立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抓党性教育的责任制度,把党性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并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二要健全评价制度。加强对党性教育的针对性管理,通过理论考试、群众评议、走访座谈等方式,建立党员党性素养评价机制,使之成为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的必备条件,形成对党员党性修养的客观约束。三是要健全监督制度。发挥组织、社会、媒体等监督功能,及时通报、曝光违背党性原则和违法乱纪的事件,形成对党员党性的有效监督,促进党员提高党性素养。
责任编辑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