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方法的实效及评价

2015-12-30杨丽坤马建新

党史文苑 2015年24期

杨丽坤 马建新

[摘 要] “会和群众交朋友,会给群众讲政策,会帮群众解难题,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有一套(招)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的“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街道、社区及驻区单位党组织中全面展开,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推广运用过程中,感到要使“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重视末端问效。

[关键词] “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 社区党建 末端问效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大连市甘井子街道党工委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2009年视察大连时所强调的“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要把社区服务与社区党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体现先进性”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以及党员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形成了“会和群众交朋友,会给群众讲政策,会帮群众解难题,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有一套(招)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的“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街道、社区及驻区单位党组织中全面展开,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推广运用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感觉到要使“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重视末端问效。

一、“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果总结

“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探索运用已经有五年多时间,不仅调动了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使社区各项工作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群众工作的质量,把社区群众工作由原来的“差不多”“面上说得过去”这种粗放型引向了注重技术、技能和技巧的精细型。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日益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充分体现了党员与群众“鱼和水、血与肉”的关系,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使基层干部的“群众观念”“服务意识”越来越强。面对群众诉求,社区党员干部不再躲着走、绕道行,而是丢掉“不耐烦”,做到换位思考、勇于担当。许多基层干部自觉探访社区群众,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语言,努力做到亲民爱民,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二是不断提升了社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连市甘井子街道已由老工业区和农村为主的城乡接合部,转变为集老工业区、新型社区、外来人口聚集区、部队家属区,城乡混合社区为一体的新型城市街道社区。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的问题日益突出。探索运用“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以“三会”为目标,让社区干部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服务办法。这一过程,既是方法的创新过程,也是个人工作能力提升的过程。街道、社区干部在学习和运用“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的过程中,注重把办实事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岗位特点,增强了为群众服务的人本理念,增加了服务的技术含量,解决了服务群众的“本领恐慌”问题。他们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特别是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帮助群众解决好生活、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是日益得到群众的欢迎和社会认可。“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又有各方社会资源的加入和参与,深受群众欢迎。带来的结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越来越信任,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越来越“精细”。效率提升了,群众获益了,干群之间的互信、理解、共识越来越到位,和谐局面就形成了。

二、“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实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发现,随着这一方法的逐渐定型,一些不足也开始出现,从而影响到这一方法的持续发力。

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在熟练运用方法的同时,固化、僵化的倾向也日益突出。科学方法的确立,虽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却是在具体条件下形成的,越是细致的工作方法,越要受到运用对象、适用范围、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的约束。因此,就方法本身而言,决不能因循守旧、脱离实际、固步自封,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没有创新,科学方法就会固化、僵化,最终会丧失其科学性,成为工作的束缚。运用“三会一有”工作法之初,大家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渐渐得心应手。但随着熟练化程度加深,一些党员在做群众工作时,面对出现的新情况,仍然习惯性沿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待和解决群众问题,结果导致本来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夸大了方法的作用,过于依赖这一方法,影响到这一方法的实际效果。科学方法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使用者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结果,它不仅会增强使用者的工作能力,还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方法不是万能的,当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方法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如果还是依赖、沿用老一套,不仅不会发挥原有的效用,甚至还会起到阻碍作用。在“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新媒体时代,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普遍提高,对社会生活领域内发生的事情都非常关注,积极要求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上网交流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但是,一些工作人员对于网络这个信息渠道的认知和运用落后于群众,对于信息的掌握少于群众,在向群众宣传政策、解决问题时显得“浅薄”,说服力不强,甚至导致威信下降。

三是在使用中,过于突出方法运用的组织作用,制度保障尤其是常态化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正处于从“社会管控”向“社会治理”转变的长期渐进过程,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去行政化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区治理中,需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社会自治能力。由此,社区党组织,包括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在服务群众中也要注意“去行政化”问题,这就使得在群众工作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党组织的作用要适度发挥,适可而止。实践证明,“运动式”的、靠组织动员可以在短期内纠正工作中的不良风气,让干部做到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但若想呈现长期成效,还需要以常态化的制度做保障。

三、强化“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实施运用的末端效果

要保证“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社区党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消除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必须注重末端问效,从群众工作的实际效果出发,发展完善“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

(一)要把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主动精神作为加强末端效果的出发点。社区党员干部是科学方法运用和创新的主体。要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主动精神,学习是第一位的。邓小平曾经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因此,必须健全全员学习机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推动创新力和凝聚力,加强末端效果。

加强学习,要学有内容、读有心得。通过政治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职业道德,提高政治觉悟,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使经常性开展群众大走访、“党员一对一帮扶”等活动深入人心;通过业务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提高运用方法的能力。

利用专题会议、座谈交流、基层调研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做好群众工作、推行“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的重要性。通过文化墙展示、网站开辟专栏、编发工作简报,宣传党员干部执行工作法的心得、社区群众受益后的感受。在交流中反思问题、提升认识,增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坚持每季度召开情况交流会,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各相关基层单位要把工作法的具体内容、领导班子的措施承诺向群众公开,通过群众监督,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和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主动性。

信息化为群众工作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新的实现形式。社区党员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迅捷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有益的工作生活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扩展横向交流面。因此,社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要熟练掌握各种软硬件的使用,习惯利用内网平台,开展工作、交流经验,为群众工作法的运用提供反馈平台。通过网络形成的这种“对话交流”机制,使群众工作法得到更好的完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畅。

增强社区党员的主动精神,还要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设立相应的法律咨询岗、信息联络岗、文体活动岗等,通过“亮身份、树形象、做模范”,以自身的先进行为展示党的形象,强化社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街道形成“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推行群众满意评选活动,挖掘培养先进典型,营造学习先进氛围。

(二)要把解决问题的实效作为衡量末端效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只有把问题找准了,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抓“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的第一要求就是“沉到底”,要求充分掌握最真实、最及时的社情民意。这就是找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社区人员来源广泛、用工形式多样的实际,“在清中访,在访中清”,抓好社区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同时,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对于辖区范围的群众,尽量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和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以问题为导向,还要通过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察民情、会民意、解民忧,着力解决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特困救助人员等困难群体、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做到马上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解释清楚后协调帮助解决。

以问题为导向,还可以尝试探索开发、设置街道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各模块功能,实现街道党建信息化管理。充分把握社区工作信息化特点,开辟内网论坛,打造争鸣、反馈平台。建立网上留言板,社区居民只要“鼠标一点”,就能和街道、社区进行交流,反映问题、查询问题相当方便,实现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双向互动。

成都市社区党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辖区内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带动和网络技术引入,在10个实体院落进行了开放空间会议试点,各自建立了社区书屋、“长者家园”、基层党组织服务点等,形成议事制度、院规民约,为青少年提供托管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聊天娱乐场所,为居民提供阅读空间,为院落组织提供聚会议事场所。同时,在不具备建成实体空间的院落建立商议和解决问题的虚拟开放空间。自上述技术引入和活动开展以来,居民激发出内生动力和热情,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先后解决了院落停车、物业管理、小区绿化等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原本错综复杂的居民自治工作程序化、简单化、规范化[1]p27。这些经验值得大连市甘井示街道借鉴。

(三)要把制度落实作为加强末端效果的落脚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科学方法运用的末端效果,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和维护。

从群众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分类管理机制。从服务群众的角度看,根据街道辖区居民、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特征,分类开展不同内容的服务活动,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2]p36-37一是针对直接联系人员,实行“全权管理”,建立一本全员手册、两张联系卡(党群联系卡、党员服务承诺卡),建立“参加活动不勤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发生家庭纠纷必访”的“三必访”制度。二是针对流动人员,实行“跟踪管理”,建立流动人员信息档案,实行党员干部与流动人员的跟踪联系制度,开展“五个一”活动(一封倡议书信致意、一次家庭走访暖心、一个远程电话沟通、一份学习资料促学、一场组织生活会联谊)。三是针对困难人员,实行“关爱管理”,建立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就业援助等制度,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四是针对离退休人员,实行“归属管理”,按照“四个就近(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原则,使他们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并发挥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从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三个方面对每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将“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纳入社区党建工作考核中[3]p21。首先,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采取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每月一分析、每季度一座谈的工作制度。坚持“不全面掌握思想动态不放过、不查清思想根源不放过、不提出改进措施不放过、不进行思想回访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查找问题不足,制订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思想疏导、人文关怀等工作。其次,要建立对党员的跟踪考察机制。定期对其进行党性分析,及时发现联系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查改进,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使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成为自觉。再次,要完善检查考评机制,注重群众的反应。一是完善群众评议机制,按照“先进不先进,群众说了算”的要求,通过年终民主评议党员、下发调查问卷、设立意见箱、召开各个层面的群众座谈会和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效果交由广大居民群众去评判,把群众公认程度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提拔使用干部时,考察延伸至其所联系的工作点和群众,对联系群众好、工作效果好、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在提拔使用上给予优先考虑,群众工作没做好的,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奖罚分明,每年评选出一批先进个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给予通报批评,通过奖优罚劣,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承新.民主治理与群众路线的制度空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2).

[2]高云龙.甘井子街道:密切干群关系有秘诀[J].东北之窗,2015(11).

[3]志俭,秋实.三会一有服务群众[J].东北之窗,2014(15).

责任编辑 吴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