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2015-12-30通讯作者吕瑞祥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劳动力京津冀流动

■ 韩 静 通讯作者 吕瑞祥(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000)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现状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数量、结构、成本以及层次决定了该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效率。京津冀三地在劳动力数量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2003-2012年数据来看,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很低,在绝对量上河北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最多,2012年达到1426.27万人,明显多于北京和天津两市。三地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较小,占比最大的是天津,2012年达到41.2%。河北其次,北京最小。三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也存在着比较大差异,占比最大的是北京,达到76%,天津其次,河北最小。

三地劳动力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异对各自的劳动生产率将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三省市按产业划分的劳动生产率来更加直观得反映京津冀三地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见图1)。

由图1可知,2008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特征。该特征在第三产业中的表现最为明显。

从总体来看,在制造业一服务业上,北京市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省市,这固然与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有关,但也反映出三地劳动力知识、科技以及劳动力经验的扩散程度较低,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落差大,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劳动力在三地的流动并不通畅。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产业转移间的作用机制

(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区域内部的劳动力数量、结构、素质、成本以及影响区域内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等因素共同反映出该区域内劳动力要素禀赋的综合水平。而劳动力市场较高的一体化程度是京津冀区域内劳动力要素禀赋综合水平逐步趋同的经济表现。劳动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势必会利用劳动力要素禀赋在不同地区间形成的梯度,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间存在着内部作用机理。如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推力-拉力”模型所揭示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劳动力产生大量的需求,因而会带来农民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趋势,这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及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作用。与此同时,因提升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而产生的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推动”。加快京津冀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更好得发挥“推力”与“拉力”配合而形成的良性互动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产业转移的相互作用

劳动力市场较高的一体化程度通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而企业通过产业转移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基础则是将生产要素在空间内进行再配置的过程。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转移均为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要素的流动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而产业转移也带动着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移动。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以及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三)京津冀区域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的特征

相较于河北省,北京和天津两市具有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北京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强吸附力促使了天津以及河北的劳动力向北京转移,并呈现出不回流的趋势,构成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劳动力转移刚性。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内,由政府或市场主导的产业转移却呈现出从北京、天津向河北周边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逆向路径。在众多影响产业转移成本的因素中,劳动力成本、质量以及层次无疑是企业所考量的首要因素,而劳动力在空间上的动态布局与静态差异又会进一步影响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转移的进程。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因为企业同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会追逐由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更大利润空间,这也是产业转移本质的体现。由于京津冀区域内劳动力市场较低的一体化水平,使得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多数是由政府引导的结果,提升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自发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使产业转移以尊重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以顺应人口流动规律为前提展开。

京津冀劳动力市场及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阻碍一体化进程

图1 京津冀三地按产业划分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图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现象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必然产物,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体现在体制编制内的劳动就业和体制编制外的劳动就业,两种就业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的差异。体制内就业与体制外就业两种模式的产生,势必会对区域内的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产生制度性障碍,而该障碍的存在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割的必然结果。体制内劳动力的雇佣和解雇的成本较高,也决定了其刚性程度较高的特征。其本质上是对充分享有均等化的服务以及待遇的依赖。而体制外的劳动力就业是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而其刚性程度也较低。具体到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市,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集聚的地区,其较高的待遇与福利对于劳动力要素的吸附能力较强,因此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强于天津和河北两地区,过剩劳动力的聚集会对该地区的人口空间布局以及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也解释了北京“城市综合征”的产生原因。

(二)京津冀三地间存在行政性壁垒

京津冀三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性分割和行政性壁垒的存在。一方面,受地方利益保护思想的局限,京津冀三地各自形成了市场分割和利息分割。生产要素只为地方服务,不为区域服务,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区域市场进入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均对一体化的市场形成造成了制度障碍。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降低了生产要素的增值作用。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在考核政绩时,主要还是将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水平以及当地的就业率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往往从本地区利益出发,项目、企业与地方政绩及当地财税收入紧密联系,促使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乃至制定地方法规来保护本地企业,区域间资源的流动受到天然的阻碍。而且这也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各类生产要素的政策性扭曲也导致要素的利用率下降,阻碍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上存在制约

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需要产业转移地与承接地之间的无缝对接作为基础。在京津冀区域内,由于其省市在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优势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梯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产业转移在承接地的落地和发展,并制约着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作用的发挥。产业转移地政府与产业承接地政府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落地的实现做好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政府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就会产生以经济利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声誉政绩为重点的博弈行为。若在此过程中,无法建立区际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势必会严重阻碍产业转移地与承接地的顺利对接。

除产业转移地与承接地政府间存在的行政限制外,另一个制约产业转移进程的重要因素是区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产业转出地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承接地,对承接地的优势没有一个充分了解,无法与自身优势相结合,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而产业的承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将自身环境与转移产业进行综合考量,最终使转移产业只是在承接地落地,而缺乏成长的土壤。这就需要京津冀区域内建立与产业转移相关的中介与公共信息平台,将信息公开化,将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降至最低。

结论与建议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使区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而且可以在不同方面强化、发展区域各自的相对优势。若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要素的区域分割会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无法满足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的开放性和关联性的要求,区域间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大量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京津冀三地应转变理念,加大区域开放程度,在区域发展目标下明确各地区的定位,清理引发过度竞争和对区域外其他地区具有负外部性的地方保护政策。通过制度改革破除限制劳动力、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京津冀三地优势资源、发展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经济体系,渐进地实现以劳动力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以产业为支撑的转移,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会避免“卧城”、“空城”的出现,损失资源利用率,进而释放更多的经济红利,惠及区域内各城市的持续发展。

1.崔东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2.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3.刘洋,易诗莲.基于产业转移基础上的劳动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4.高云虹,周岩,杨晓峰.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效应[J].兰州学刊,2013(12)

5.李凌,宋剑奇,刘恩华.基于区位优势下的产业转移成本分析[J].商业时代,2014(1)

6.姚先国,曾国华.劳动力成本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2(5)

7.张纯记.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2(1)

8.王思文,祁继鹏.要素流动性差异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粘性[J].兰州大学学报,2012(2)

9.李峰,韩静.京津冀生产要素流动的特征、阻碍与河北省的发展对策[M].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5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京津冀流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