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问题及优化思考

2015-12-30李春香教授蒋成忠副教授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信用物流

■ 李春香 教授 蒋成忠 副教授(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21世纪是“绿色经济”世纪。绿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针对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物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物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物流金融,必须充分利用金融支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为保障绿色物流金融的有效运营,本文针对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问题,探讨如何优化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是绿色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主要以绿色物流、绿色信用流、绿色资金流、绿色信息流四种循环运动组成的集成系统。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必须协同并服务于绿色、物流和金融三个方面。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性发展,而在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运用金融优势为绿色物流行业开发各种特色金融产品,能从资金方面着力支持绿色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其三个方面须具有可持续性,既要求其内部的市场、组织和工具三种结构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也要求其外部的经济、政策、法制和信用四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具有根植性。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根植于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绿色物流产业和城乡金融,与各地区经济、社会、产业、金融的程度和制度与政策环境等息息相关。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具有循环性。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是个集成系统。绿色资金流通过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系统(通过银行业)与内外环境之间的绿色信用流来实现绿色资金流的循环;绿色信用流是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系统资金流向的主动力和最重要的外部环境;绿色物流是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系统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依托;绿色信息流是绿色物流金融整个运营系统的强有力技术保证。因而,绿色物流是基础,绿色资金流是保障,绿色信用流是动力,绿色信息流是支撑。

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供给特别是绿色物流金融供给严重短缺,物流运营“外部负效应”,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缺乏,主要原因是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的相关数据见表1和表2。

(一)内部主体严重不平衡

从当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体现的小规模、低效率、低服务质量以及多元化主体、多样化服务等特性来看,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内部主体严重不平衡。

1.组织机构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对效益不达标的分支机构实施撤并,相当数量的金融网点不得不从欠发达地区或中小城市撤出。从表2可知,华北、华东、华中、西部四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个数差别较大,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在中小城市实属短缺,无法满足日趋多元化的绿色物流金融需求。

2.市场结构方面。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流动必然受市场自发性的影响,导致绿色物流金融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绿色物流金融处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中,使得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困难,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人为操作直接制约绿色物流金融资源的公平,中小型物流企业直接融资难度大,不得不以间接融资为融资主渠道”。

3.工具结构方面。绿色物流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物流银行和绿色融通仓等绿色物流金融工具稀少”。这些绿色物流金融工具的开发受到地方政策影响和制约,同时绿色物流与金融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再加上专业人才稀缺,使得绿色物流金融衍生产品的现代运作模式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外部支撑力明显不足

从我国当前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四方面看,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外部支撑力明显不足。

1.经济环境方面。经济基础较差,绿色物流金融生存空间有限。从表1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差且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54.8%、53.5%、52.8%;中部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16%、16.9%、17.3%;西部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20.6%、20.9%、21.6%;东北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8.6%、8.7%、8.3%。东部地区生产总值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51.9%、51.6%、51.4%;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20.1%、20.1%、20.2%;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19.3%、19.8%、20%;东北地区生产总值2011-2013年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8.7%、8.7%、8.7%。支柱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的扶强不扶弱使得当前我国房地产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对绿色物流业的投入必然受到其他金融经济体的排斥,使得绿色物流业融资困难而发展缓慢。

表1 2011-2013年各地区金融运营环境相关数据

表2 2011-2013年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地区分布数据

2.政策环境方面。在我国政策具有时滞性和刚性执行性,表面上金融政策的制定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共同完成,实际上政府充当了制定金融政策的主导,企业只是辅助执行而已。现阶段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取向政策总体上影响了绿色物流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各类金融业务主要根据金融政策,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强,各商业银行缺乏应有的自由度。具体对于绿色物流业来说,因为其短期利益相当不明显,监管机构原则上不鼓励各商业银行进入此类行业。因此,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会严重影响到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

3.法制环境方面。金融业作为债权人常常会面临企业“黑账”的情况,导致金融行业特别需要注意防范运营风险。因此作为金融主体的各家银行,基于对投资的高回报率要求和防范风险投资,对当前高投入低产出明显的绿色物流行业,很不情愿开发这类业务项目,就是开发了这类业务项目的,各家银行也会因为担心绿色物流资金回笼的长周期风险,而给予绿色物流行业的贷款门槛明显高于其它行业,这就从资金上阻碍了绿色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信用环境方面。信用制度供给不足,征信体系建设落后,信用等级和信用透明度低,不良贷款比例高。彼此相互良好的信用是金融业务开展的基础,相互缺乏足够的信用必将导致金融市场混乱,银行业不得不筑高贷款门槛。当前信用环境整体恶化,迫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而使用民间融资,绿色物流行业也不例外。

(三)内外调节难以到位

从我国当前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内外调节主体多元化、调节目标模糊化、调节内容虚无化、调节手段落后化四个方面看,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内外调节难以到位。一是调节主体多元化,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各自为政;银行、信用社、保险、证券、邮政、信托其它机构各抒己见;二是调节目标模糊化,增加工具品种,突出“绿色”服务;防化金融风险,维持社会稳定;转换金融机构机制,提高经营效益等目标只能相机抉择;三是调节内容虚无化,调节内容建立在行政计划和长官意志之上,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产权模糊、体制不明、调节不力,金融市场“失灵”与金融监管“失效”同时存在;四是调节手段落后化,监督手段、司法工作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的优化路径

根据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

(一)激励绿色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

当前绿色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的不平衡已严重影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和发展,优化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需要激励绿色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改善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体现的小规模、低效率、低服务质量等状况,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各主体之间的平衡。一是激励绿色物流资金供应者与绿色物流资金需求者。激励绿色物流资金供应者就是要激励各家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投资进入绿色物流行业,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进行投资,开发相应的绿色物流金融衍生产品及绿色物流金融工具,比如绿色物流融通仓、绿色物流保兑仓、绿色物流证券和绿色物流银行,以促进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从而缓解绿色物流融资困难的问题;激励绿色物流资金需求者就是要激励物流企业,也就是激励绿色物流产品的提供方,使物流企业都愿意用绿色物流金融资金生产和提供绿色物流产品,生产出更多的绿色运输、更多更好的绿色仓储、更多的绿色流通加工、更多的绿色物流信息服务等。二是激励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和管理。提高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内部运行效率,使绿色物流金融运行既规范有序又适度竞争,各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内部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和结构、业务构成和利润来源等方面达到协调。

(二)创新绿色物流金融的融资机制

随着物流企业对绿色物流金融市场工具需求的不断增长,银行业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绿色物流金融融资机制。一是从创造客户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物流与金融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借助电子支付手段实现绿色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二是拓展绿色物流融通仓模式,充分发挥绿色物流运营中规避绿色产品的价格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套期保值的作用。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文化技术要素流向和投入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极大地发挥人力资源要素潜能及其企业形象与品牌融资优势。

(三)强化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

绿色物流金融机构是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运行的组织者,强化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对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加快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产权多元化,引导和激励社会多方参与绿色物流金融,形成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二是增强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投资主体行为,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各投资主体主动对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建设好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内部调控制度,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规避和控制绿色物流金融运营风险。

(四)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体系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信用一切经济活动都没法深入进行,同样信用流是推动绿色物流金融深入进行的基础。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信用体系,既能保证绿色物流运营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又能使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一是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强化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的信用管理,包括建立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评价及符合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特征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加强绿色物流金融的征信管理。二是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在符合《物权法》规定的前提下,放宽绿色物流企业动产抵押担保范围,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信用担保体系,为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五)加强政府对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引导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以企业投资为主,依靠企业力量来进行,而政府只要起到引导、规范和扶持的作用,建设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服务平台,着力促进绿色物流运营和绿色物流产品供需之间、绿色物流企业与绿色物流金融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带动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对绿色物流运营的引导作用,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加大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对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扶持力度,防范、降低和分散绿色物流金融风险。如利用政府绿色物流采购合同支付的良好信誉,推行政府采购支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搭建政府融资服务平台,实现绿色银行与绿色物流企业的对接,破解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对绿色物流金融给予税率优惠,引导资金投入绿色物流。一方面物流全行业当前处于微利时期,绿色物流业的短期效益又不明显,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税负较高,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像农业银行8%的营业税税率,加大农村金融的风险和管理成本,直接导致了农村绿色物流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对绿色物流金融给予税率优惠,引导资金投入绿色物流。三是提高财政贴息幅度,促进绿色物流金融更快的发展。既可以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的绿色物流企业,也可以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贷款银行,这样能有效地增加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信贷意愿而增加绿色物流信贷资金供给,从而推进绿色物流金融有效发展。

(六)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

在我国当前有关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少且不完善,与绿色物流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散见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中,专门的绿色物流金融法律法规缺乏,这一状况不利于绿色物流金融的良性运行。一是“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及相关业务经营活动,绿色物流企业只能配合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物流金融活动”。由于分业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又不能提供保险业务,使得绿色物流金融会因缺乏保险的保驾护航而引起融资困难。因此政府立法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二是加强立法建设,树立绿色物流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理念。

综上,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是绿色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以绿色物流、绿色信用流、绿色资金流、绿色信息流四流循环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集成系统。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环境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用激励绿色物流金融的各利益主体、创新绿色物流金融的融资机制、强化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对绿色物流金融的运营引导、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措施进行优化。

1.孟祥彬等.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优化探讨[J].商业时代,2012(12)

2.潘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环境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1(1)

3.许红莲.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胡愈等.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生态环境营造[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5.张玉言.物流金融如何创新[J].企业研究,2009(7)

6.孟魁.促进我国物流金融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3(10)

7.何超蕾.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信用物流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