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5-12-30王水平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流通损耗物流

■ 王水平 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 1007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秩序不规范、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其中成本高、效率低问题尤为突出,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改善,被称为“流通顽症”,导致流通产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甚至成为制约因素。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不但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高涨,居民生活成本加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流通产业是经济系统的血脉和神经。流通成本与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农产品卖难与买贵反复上演等问题,与流通效率低下关系密切,成本高、周转慢、损耗大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物流成本整体偏高,占GDP比重维持高位。从物流总成本看,2005年至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3.4万亿元增加到10.6万亿元,扩大了三倍,年平均增长13%左右,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同比增长6.9%,物流成本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从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看,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6.6%,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两倍。在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18.6%降低到16.6%,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较小(见表1)。美国1980-1999年的20年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16.5%下降到了9.9%,下降6.6个百分点。从物流成本占产成品最终成本的比例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而我国通常多达30%-40%。据调查,自山东寿光销往北京的蔬菜在产地收购价仅0.25元/斤,到北京市内菜市场的零售价却上涨到1.5元/斤,从产地到终端蔬菜价格上涨了5倍。

(二)商品流通低速周转

当前,在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各种竞争中,流通效率的竞争日益成为焦点,减少库存、加快流转、减少耽搁迟滞等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但流通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从库存率方面看,2013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库存率为6.5%,同比略有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1990-1998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库存率仅为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零售业)库存率为1.14%-1.29%。从商品流通速度看,2013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周转次数为2.89次,比2010年和2011年略有下降(见表2),流通节奏滞后于日益加快的生产和消费节奏。日本非制造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在15-18次。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商业企业的资本周转年均都在20-30次。据相关资料显示,沃尔玛所经营的商品从出厂到摆上货架一般控制在5-7天之内,而我国大型超市企业则需要30天左右。

(三)农产品流通损耗严重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由于产品单位价值较低、消费频率高、生产季节性和区域性较强等因素,导致农产品产销时空分离特征明显,流通成本高、效率低问题更加严重。除了交通运输、过路过桥费、摊位费等物流成本较高之外,农产品尤其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产品产后损耗每年达到千亿元,约相当于1亿亩耕地产出,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发达国家果蔬腐损率一般控制在5%以内,美国仅2%。从流通环节看,农产品流通损耗主要发生在运输、流通加工、装卸以及零售终端等环节。其中,运输造成的损耗约占18%,加工整理产生的损耗约占6%-20%,途中装卸搬运时造成的损耗约占20%-30%,终端零售环节的损耗约占6%。可以看出,运输、加工和装卸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损耗的主要环节。

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

就表层因素而言,我国流通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与运距长、环节多、收费高等有关,但更受制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流通管理体制以及科技进步等深层次因素。

(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致力于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追求速度和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目前仍然没有完成。在宏观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生产和消费都主要依靠拼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发展。在生产领域,高库存、低周转的生产方式十分普遍,订单生产、订单消费发展缓慢;在消费领域,消费品小批量、多批次进货和配送占据主流,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发展滞后。《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指出,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这一判断从宏观层面说明了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原因,即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与粗放的经济发展环境。在此形势下,企业做强做大的意愿不强,没有技术升级和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滞后,导致物流企业小散乱、第三方物流滞后、企业间恶性竞争等乱象丛生,且长期持续存在。

表1 我国物流总费用及其占GDP比重

表2 我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率和流通速度

(二)行政管理体制弊端

行政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导致体制性成本增加,而体制性成本是我国流通成本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所谓体制性成本是指由政府管理体制所造成的一些非正常的额外成本。体制性成本高企与我国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博弈相关。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采用过路费、过桥费、超载罚款等各种收费办法,以补充地方财力,其中一些收费项目没有法律依据,没有经过严格的立法过程,而是由行政部门决定。这既是制约物流低效的原因,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部门业务管理方面,流通管理涉及到商务、交通、发展改革、农业、工信等多个部门,管理权限交叉重复,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困难,行业管理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局,看似切实可行的流通政策而无法落地。这也是多年来流通政策文件下发无数而落实者寥寥无几的体制原因。

(三)技术和模式创新缓慢

流通生产力离不开科技要素,科技含量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流通的成本与效率。目前我国流通技术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ERP、SCM等流程优化技术和EDI、RFID等信息共享技术应用范围比较有限,供应链上下游之间重复劳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始终存在,流通效率难以提高。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2011年调查,上海货运汽车的空驶率为37%,是欧美国家的3倍;广东省为80%左右,每年在车辆空驶方面的损失约370亿元。在现代流通模式应用方面,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连锁经营、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绿色流通、共同配送等现代流通发展模式推广较慢。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流通中,仅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以及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采用冷链系统,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比例。在上海和广州等商业发达城市,连锁商业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比例不足10%,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总量的比重高达50%-80%。流通技术和流通模式落后,不但导致流通效率低下、损耗严重、成本高企,而且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思路和措施

解决流通成本和效率难题的思路必须转换,简单的“外科手术”已难以奏效,必须从体制机制角度挖出病根,去除病因。

第一,提升流通战略地位,加强领导和协调。深刻认识流通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其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建议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增设流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或设立流通体制改革专项议题,从中央层面全面协调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切实保障流通政策落地。

第二,理顺流通管理体制,促进流通管理规范化。梳理分散于商务、交通、发改委、工商、质检等各个部门的流通管理和服务职能,整合至商务主管部门,划清责任,彻底改变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切实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改革,落实行政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等违法行为发生,降低体制性成本。鼓励流通行业组织独立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服务功能,使其尽快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来源。

第三,加强流通立法工作,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加快流通领域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尽快颁布实施《商品流通法》。研究制定关于商业网点、批发市场、电子商务、零售、农产品流通、拍卖等领域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完善流通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流通法治化建设。鼓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之间加强合作,继续快速推进流通标准化工作,加快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创新流通发展方式,促进流通模式现代化。加快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整合物流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力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高冷链物流比例。加大对冷藏冷运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鼓励支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供应链整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整合供应链和信息平台,推广应用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流通模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第五,推广应用流通新技术,促进流通服务精准化。推动ERP、RFID、EDI等先进技术应用,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实行精准流通,减少流通的迂回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鼓励流通企业与金融、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体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第六,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增强流通调控能力。借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经验,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流通设施投入,发挥批发市场、公共信息平台、仓储储备等流通设施的公益性功能,完善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增强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卫生疫情、重大节日等特殊时期的市场调控能力,确保市场稳定。创新公益性流通设施的供给模式,鼓励采用PPP模式发展公益性流通事业。

1.洪涛.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实践与理论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宋则.市场变异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总根源—兼论一种“改革悖论”[J].经济体制改革,2007(6)

3.王之泰.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4.郭守亭,俞彤晖.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

5.杨平宇.中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研究[D].上海大学,2014

6.陈军,但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问题及控制对策[J].管理现代化,2008(4)

猜你喜欢

流通损耗物流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的编辑审读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功率损耗研究
大功率H桥逆变器损耗的精确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