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经济差异化分析—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2015-12-29胡小渝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400038
■ 胡小渝(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重庆 400038)
引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Corrado Gini于1922年提出,用于刻画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其值介于0-1之间,当值为0时,表明分配完全平均,当值为1时,表明分配极其不平衡。根据基尼系数可按产业进行分解的特性,可把区域经济差距分解成不同产业来源的差异,即:
分项基尼系数的计算可通过对样本值的大小进行排序,使y1≤y2≤…≤yn,然后根据协方差方法可以把分项基尼系数表示为:
式中:n 是单元数量,yi为人均第i 产业增加值,μy为各单元人均第i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值,i为人均三次产业增加值从小到大排序时的区域序号。
区域差异分析不仅要测度时间断面上的差异程度,还要分析差异的时序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区域差异变化中各产业效应的变化,可以识别影响区域差异变化的产业结构成因。以t表示时间,假设相邻两个年份基尼系数的变化为△G,则△G 可表示为:
表1 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人均GDP 及区域差异描述性分析
表2 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三次产业人均产值及结构变化
如果定义:
并用△Sk+Skt和△Gk*+Gkt*分别代替Sk(t+1)和可得到:
式中,△G 为基尼系数的变化量;△Sk为产业结构的变化量,△Gk*为分产业部门基尼系数的变化;∑△SkGkt*为由各产业部门比重变化引起的总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称为“结构效应”;∑Skt△Gk*为各产业区域集聚度的变化导致的总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称为“集中效应”;∑△Sk△Gk*为产业比重和产业集聚度的改变共同引起的总基尼系数的变化,称为“综合效应”。
会计主体假设作为会计学中主要假设因素,同时也是政府会计制度及有待处理的关键问题,要想促进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就要从会计主体入手,促进二者协调。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得知,政府会计主体一般以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单位为主,充分展现出了政府会计主体和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把组织当作会计主体时,需要综合思考各个应用预算资金单位及公共部门设定特点,促进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此外,在进行会计主体选择时,也可以把“基金”当作会计主体,也可以将“政府整体”作为会计主体。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合理选择。
为从整体上反映21世纪以来,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过程,将研究时段定为从2000-2013年,文中用于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4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和《重庆市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一)范围界定
关于成渝经济区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种,本文以2014年5月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界定的范围为准。即: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万盛)、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29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 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二)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由表1可知,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人均GDP由2000的5347.87元增加到2013年34229.05元,增加了5倍多。但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大,人均GDP 极差由2000年17349元上升到2013年的107144元。人均GDP极商除2001、2010年外,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66 下降到7.44。说明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绝对差距较大,但相对差距有缩小趋势。
由表2可知,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一产比重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0.79%下降到2013年10.44%;而人均一产增加值则由2000年的1111.79元上升到2013年的3572.32元,说明成渝经济区一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产品附属值持续增加。成渝经济区二产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38.72%上升至2013年52.18%,人均二产增加值由2000年的2070.74元上升到2013年的17859.25元,说明成渝经济区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相对一、二产比重的持续增加,三产比重一直在小幅震荡,围绕38%上下浮动,而人均三产增加值由2000年的2165.34元增加到2013年的12797.48元,表明成渝经济区三产发展势头良好,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表3 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的产业分解
表4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演变的产业效应及其贡献度
图1 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业分解走势图
(三)成渝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产业分解
图2 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业贡献度图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成渝经济区中重庆市29 个区县、四川省15 个市的经济差距进行了产业分解,得到成渝经济区的总基尼系数、三次产业的基尼系数以及各自的贡献度。
从表3和图1可知,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的总基尼系数波动上升,从2000年的0.3566上升到2013年的0.3894,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总基尼系数经历了几次波动,2011年达到最高值0.4009,然后略有下降。表明2000-2013年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并非持续扩大,而是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由各年份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情况可知,三次产业的区域差距发展态势各有特点,一产的区域差距除了2006年和2010年出现波动上升外,变现为波动中小幅下降,从2000年的0.2108 下降到2013年的0.2033;二产区域差距波动中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0.4359下降到2013年0.3409,但2008年开始出现波动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三产为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559 上升到2013年的0.5130,期间略有波动。
由表3和图2可知,三次产业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度有较大区别。2000-2013年,一产对经济差距的贡献度变现为整体下降,除2004、2006年略有上升外,由2000年的12.41%下降2013年的5.74%;二产对经济差距的贡献度波动中略有下降,由2000年的47.67%下降到45.52%;三产对经济差距的贡献度波动中上升,由2000年的39.92%上升到2013年的48.74%。且2000-2010年,二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度最大,2011-2013年,伴随三产产值比重逐年增加和在区域间的不均衡分布,表现为三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度高于一、二产。
总之,成渝经济区整体经济实力在增强、产业结构在优化,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由于一产基尼系数逐年下降,且在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对经济差距影响力度逐渐减小,区域内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才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表5 成渝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产业效应分解
(四)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演变的产业效应
成渝经济区内各城市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差距的影响,本文将基尼系数分解为产业的结构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
由表4 可知,促使成渝经济区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尤其是集中效应的贡献最多,每年的贡献度均在65%以上,最高达到149.63%,但不同年份影响程度相差较大,综合效应对基尼系数的变化影响较小。
结构效应除2003-2004年、2006-2007年、2010-2011年外均为正值,表明结构效应对经济差距扩大起促进作用。集中效应与整个区域基尼系数变化方向完全一致,负值居多,表明集中效应对经济差距扩大起缓解作用。综合效应数值较小,亦负值居多,对经济差距扩大起缓解作用,但较小。
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的贡献度大于综合效应,共同影响基尼系数变化。且集中效应对经济差距扩大的阻碍贡献超过了结构效应的促进贡献,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缩小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
表5 反映了各产业的产业效应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大小。一产结构效应除2003-2004年和2006-2007年外均为负数,且绝对值基本大于集中效应,综合效应多取正值,三者总效应表现为正值,说明一产对经济差距扩大起促进作用;二产结构效应除2004-2005年、2008-2009年、2012-2013年外均为正值,集中效应多为负值,其绝对值整体大于结构效应,综合效应多为正值,二产对经济差距扩大起一定阻碍作用,说明各地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有效缓解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三产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整体为正值,说明三产对经济差距扩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基尼系数分析法对成渝经济区内重庆市29 个区县、四川省15 个市的产业进行了分解,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成渝经济区内经济差距波动中不断上升。成渝经济区内经济差距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服务业水平是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二,产业结构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差距扩大起促进作用,集中效应起缓解作用。集中效应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阻碍贡献超过了结构效应的促进贡献,说明各产业区域集聚度是成渝经济区经济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成渝经济区未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降低产业同构度,避免行政原因导致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
第三,一、三产对区域内经济差距扩大起推进作用,二产起缓解作用。目前,成渝经济区正由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过渡,一产比重不断降低,影响较小;二产为主导产业,各城市差距不大,三产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挥好二产缓解作用同时,提高三产的推进作用,降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
1.林凌等.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第一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王能洲等.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J].经济论坛究,2009(24)
3.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 修正后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1)
4.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5)
5.李丽辉,黎毅,叶亮.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化分析—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