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功效的探析①
2015-12-28吕娜
吕娜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功效的探析①
吕娜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为探讨大学生在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健康意识相对淡化的情况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功效,主要体现于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益与身体效益等。该文通过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沈阳师范大学的120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几个维度来测量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功效。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为推动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学生健康观念,增强其体质,以及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
锻炼行为 功效 大学生 体质
大多数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尤其是离开学校后,存在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部分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尚未形成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一旦毕业没有强制性,体育课的束缚就自然退出了体育活动。[1]通过调查分析,体育运动可以形成身体效益,包括:改善生理机能,健美体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保健养生和提高身体素质等。而且,据相关调查,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出现猝死现象,而且此类现象不断剧增,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国内外学者就步行监测方法、行为调查、步行与健康的关系等做了大量研究。步行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强度体力活动,是被广泛推荐的健身方法。[2]
黄晓波在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分析,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体育,它主要包含着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宝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接受的积极意识。[3]身体运动产生心理效益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身体活动的情趣效益,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主观幸福感,积极影响认知,影响人格,影响社会适应等方面。[4]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体育与文化、思想、教育融为一体,鼓励人生的奋斗精神。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参与、快乐、健康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运动不是在于你的专业技能有多好,而在于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懂得什么是坚强,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在锻炼中形成的不畏艰难、抗挫能力和团队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文化教育中仍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体育锻炼和健康观念并没有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体育的兴趣不高,尤其是体育精神中内蕴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缺乏,大学生的耐挫能力、抗压能力呈现弱化趋势等。[5]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出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功效的关系,了解学生目前的体质状况。从而使学生重视健康观念,增强体质,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了沈阳师范大学1年级各个学院的学生,每个学院随机抽取的人数为10人,总人数为1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较弱。
1.2.2 访谈法
通过向部分专家或专业老师咨询,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以及对参与体育锻炼功效得到的参数进行评定。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功效的研究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另一方面,登陆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查阅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体育科学学院图书馆的相关书籍。
1.2.4 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功效反映调查表》,对调查表进行回收,整理有效问卷10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参与运动的现象普遍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例如:打麻将等。少数人认为体育锻炼有必要,而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部分人认为体育锻炼耽误时间,运动负荷较大等;极小部分人对体育锻炼没有任何兴趣,几乎不参与体育锻炼。
1.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其中自变量为锻炼行为,因变量为锻炼功效,置信区间为95%。
表1 体育锻炼时间与运动成绩关系调查
表2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影响调查
2 结果及结果分析
2.1 沈阳师范大学学生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
通过调查显示,认为自我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约占25%,体质良好的约占58%,体质较差的约占14%,不注意的约占4%。观察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大部分认为自身的身体状况良好。但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较以往测试结果呈下降趋势。现今由于学习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沉迷网络游戏等原因导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逐渐下降,绝大多数学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但由于他们健康知识的欠缺以及对自己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自我身体状况感知的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日益下降,部分高校的学生还出现猝死现象。因此对于学生健康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指导迫在眉睫。
2.2 参与体育锻炼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根据生理学中条件反射学说,可将运动分成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的时相。[6]根据表1,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必须通过以上几个阶段。因此,要提高运动成绩,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运动技能是日积月累体育锻炼而形成的。
2.3 体育锻炼与认知以及社会适应的关系
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和比赛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吃苦耐劳的集体主义精神。[6]通过调查,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学习运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无惧无畏的冒险精神,在集体类运动项目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4 体育锻炼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有关身体活动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体现于探究身体活动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心境状态以及情绪体验的关系上。[4]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60%性格活泼开朗,30%的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娱乐身心,30%的学生精神气质较好;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普遍表现为性格内向、自闭,不擅长与别人交流和相处,独来独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6]
2.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
通过调查显示(如表2),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免疫力,具有预防疾病的功效;2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例如:协调性,平衡性等。少部分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生理机能和健美形体;极少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作用,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
3 结论
(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2)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效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3)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功能是健身功能,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健美体形以及促进生理机能的发展。
4 建议
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喜爱体育专业学生的现象,不仅是因为钦佩他们的体育技能,更是体育生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而这些正得意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强壮的体魄。而且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大义凛然、不拘小节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尽管体育锻炼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运动损伤等,但这些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更何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且目前医疗保健事业如此发达。最主要的是学生应采用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避免盲目参与体育锻炼。不同的锻炼方式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可以进行一些静态运动,例如:瑜伽,普拉提等。最好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参与体育锻炼。
[1]周景荣,谭明义.我国俩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12-15.
[2]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27(2):49-52.
[3]黄晓波.培养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 2012,19(1):82-85.
[4]张韧仁,周成林.一次性身体活动周期间情趣变化及其短期情趣效益[J].体育科学,2013(1):52-61,71.
[5]李之俊,向剑锋,刘欣,等.运动促进健康研究新进展[J].体育科研,2012,33(2):1-15.
[6]赵立.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孙庆祝,郝文亭,洪峰.体育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G807
:A
:2095-2813(2015)10(a)-016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165
吕娜(1991—),女,辽宁抚顺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