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推进情况及建议
2015-12-27袁丽君
袁丽君
(新疆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扩大就业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受宗教意识、传统习惯、就业观念、文化层次、技能水平、通用语言等因素影响,素质普遍偏低,谋生技能差,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就业。针对这一特殊现状,自治区党委研究部署在和田、喀什、克州发展“短平快”项目增加就业,促进南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短平快”项目是指符合当地特点、有一定的基础、稍加扶持就可以促进发展,有效带动当地就业,让百姓受益的产业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等特点。发展“短平快”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有效整合资金资源,符合新疆实际。在南疆三地州发展“短、平、快”项目,是积极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拉动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突破制约南疆三地州发展的瓶颈,对促进当地就业,增加百姓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自治区制定的《2014-2015年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实施方案》、《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疆三地州“短平快”民生项目审核基本原则》等文件,需要全面、准确、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做好项目组织实施,推进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建设。
一、“短平快”项目推进情况
在相关部门多次调研、座谈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安排,自治区经信委与财政厅、南疆三地州就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进行核实对接,最终确定了项目和资金安排,自治区确定2014-2015年两年时间内投入8.88亿元,选择南疆三地州10 个产业的195 个项目作为扩大就业重点支持的对象,实现增加就业5.8 万人,带动5 万个家庭从业的目标[1]。资金主要用于厂房建设、添置设备、人员培训三方面。其中,拟给喀什地区投入4.18亿元,支持当地民族手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商贸物流、新型建材及加工组装等行业的一批项目发展,计划新增就业人员4 万人;拟给和田地区投入3.6亿元,支持纺织服装、维吾尔医药、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和田地毯以及于田抗震救灾等一批项目,计划新增就业人员1.5 万人;拟给克州地区投入1.1亿元,支持纺织服装、特色手工艺品、日用品加工、食品加工、皮革皮毛以及小微企业创业园等一批项目,计划新增就业人员3000 人,具体如表1 所示。
南疆三地州需要支持的“短平快”纺织服装产业项目以及和田地毯项目有53 个,申请资金2.88亿元,这一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列入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其余的产业项目预计所需资金为6亿元,分两年实施完成。其中,2014年实施75%,共需4.5亿元资金,2亿元由自治区经信委负责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民生工业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6个专项资金支付;其余的2.5亿元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落实。2015年实施25%。
2014年3月26 日,按照《南疆三地州“短平快”民生项目审核基本原则》对南疆三地州上报项目进行了多次审核,自治区最终确定2014年第一批支持292 个项目,扶持资金53165 万元,新增就业45370 人。同时,明确第一批支持项目资金分两次拨付,第一次拨付26164 万元扶持资金。2014年5月5 日,自治区财政从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民生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拨付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专项资金10921万元,共计支持149 个“短平快”项目。其中: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867 万元,重点支持南疆三地州食品加工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6 个;民生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98 万元,重点支持南疆三地州民族手工业、维吾尔医药等项目40 个;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838 万元,重点支持南疆三地州新型建材、加工组装等项目39 个;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18 万元,重点支持南疆三地州服装生产加工项目4 个。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南疆三地州中小企业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推动南疆三地州中小企业发展优势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具体如表2 所示。
2015年5月,自治区拨付财政资金2.6亿元在南疆五地州建设3000 座杏热风烘干房和1000座冷藏库。该批项目实际共需建设资金3.6亿元,由自治区财政从既有扶贫资金、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林业发展资金、乡镇企业扶持资金、中央农民培训补助等8 项项目资金中安排支出2.3亿元,另新增安排0.3亿元,地县和农民自筹1亿元,共计3.6亿元项目建设经费。此外,为保证“短平快”项目顺利实施,各地州及所属各县市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短平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严格监督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管理,制定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每一笔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并设立“短平快”项目资金专户,保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表1 2014-2015年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分地区资金总投入及就业情况计划表
表2 2014年自治区财政对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投入情况表
二、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项目实施取得成效
截至2014年12月底,自治区共实施297 个“短平快”项目,其中已完工194 个,占65.3%,在建项目103 个,占34.7%。已完成投资61.4亿元,占65.9%。新增就业3.55 万人,占新增就业总目标的61.2%,自治区已拨付“短平快”项目资金49647 万元。“短平快”项目启动后,投资少、见效快、增收明显等特点逐渐显现,南疆三地州初步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新格局[2]。据统计,南疆三地州县城富余劳动力月收入已由880 元提高到了2308 元,城镇富余劳动力月收入已由543 元提高到了1776 元,农村富余劳动力月收入已由400 元提高到了1516 元,分别提高了1428元、1233 元和1116 元。三地州的刺绣、服装、地毯,喀什地区的纺织、和田地区的制药、克州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品等一批民族特色浓郁的产业,得到培植和壮大。
(二)地县成功经验
1.克州:完善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克州结合自身地理位置特殊、企业投资意愿低的实际,召开“短平快”项目启动仪式暨发展小型微型企业促进就业观摩会,兴建小微企业产业园,为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库和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等设施,吸引企业前来投资。阿图什市将小微企业产业园厂房等设施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3年。
2.阿合奇县:注重完善平台建设。阿合奇县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信息资讯;构建融资平台,在八县一市的民生工业园区组建贷款担保公司,同时采取合作社联保等有效形式,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增设劳务技能培训平台,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农牧区有就业需求、劳动技能低的青年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快速实现就业增收。
3.和田:创新政策支持。为保证“短平快”项目有效实施,和田地区出台了相关培训政策:一是规定企业每培训一人可获得培训补助资金7300 元。该政策的实施在提高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出台享受低保的人员到企业就业后仍可继续享受6 个月低保的政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招工难、用工不稳定
由于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大多不懂双语、专业劳动技能较差,语言、观念等因素制约较明显,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临时性短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贷款难、融资难
目前,在“短平快”项目的带动下,三地州创业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小微企业。然而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并未发生改变,项目资金仍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并未得到缓解,仍然制约着企业发展壮大。
(三)单个项目投资量小、分布散,监管难度大
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涉及的产业类型和项目总量较大,但单个项目的投资较小,总体呈现多、小、散的特点,给项目监管带来很大困扰。
四、促进“短平快”项目落实的建议
(一)实施差别化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应对南疆三地州纺织服装、手工羊毛地毯、爱德莱丝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免征增值税等所有税种特殊优惠政策;同时,对棉纺织品、服装家纺等深加工产品、外销的农产品及各种加工产品予以一定额度的运输补贴;免收南疆三地州各县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持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政策方面,积极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南疆三地州设立机构,信贷资金适当向“短平快”项目倾斜,积极创新信贷、融资品种及模式,以低息、贴息和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三地州“短平快”项目,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引导小微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通过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切实缓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
(二)完善项目配套
围绕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为项目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电价、加强价格专项监督检查等方式,降低纺织服装、建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应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补助标准。以产业发展推动就业,以自主创业拉动就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三)加强资金整合
南疆三地州根据各县市特色对项目进行提前谋划、充分论证,积极与“短平快”项目对接,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项目库,形成项目滚动储备机制。各县(市)应整合资源,把签约项目纳入本级技术改造基金、科技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业产业化资金、财政资金扶持范围,争取资金扶持。将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与政府资源整合,配套挂钩。将项目建设与所需资金和资金的来源匹配,努力寻求平衡点、临界点,在适度负债的条件下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加强同类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强统筹、公平、均衡地安排资金,对已建和在建项目的资金组织、调度和拨付,做到“扶持一项,见效一项”,切实帮助南疆三地州破解就业瓶颈。
(四)依托和利用好援疆平台
项目上下游配套缺失、企业经营发展成本过高,是各援疆省市企业在新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落实“短平快”项目,一方面应依托对口援疆平台,重点从援助省市引进能够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在受援地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口援疆平台,主动承接援助省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援助省市的产业、技术、人才与本地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紧密结合,分层次、分阶段推动和引导授受两地产业深入高效合作,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惠民生,最大限度地增强与当地群众的关联度,降低项目落地经营的成本,实现企业与政府,项目与百姓的共赢发展。
(五)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一是加大对公共就业平台建设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全额补助,完善地、县(市)、乡(镇)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地州、县市两级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设备购置;三是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四是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按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年培训量、培训结果等,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人数给予补助,按照实际用工人数和用工年限(企业应缴纳部分)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养老、失业保险补贴。
(六)加强组织领导
签约项目实行统分结合、责任关联的协调推进责任体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明确各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负责人。专门领导小组牵头领导分工督导,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监管部门严格督查,协同部门全力配合。自治区成立项目推进组,不定期督促检查,狠抓项目实施保障、资金筹措工作。各地州、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和本部门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对项目落实情况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汇总、统计和分析,确保项目实施能够完成就业指标。建立签约项目定期通报制度,以地州为单位,将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向自治区通报,汇报、讨论签约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项目责任单位应主动跟进,密切配合,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主动加强与项目管理监督单位的对接。
[1]熊聪茹.中国新疆大力扶持“短平快”项目拉动就业[J].中亚信息,2014,(03):27.
[2]肖懂.“短平快”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亚信息,2014,(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