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2015-12-27汤莉
汤 莉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引言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初级农产品,主要分为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家畜以及新鲜的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家畜以及新鲜的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个要素,并协调好各要素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冷链物流广泛应用于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及其他特殊商品(如药品)等的储存运输过程中。
新疆的林果产品中疆内消化只占四分之一,大量的新鲜瓜果要经保鲜储藏和冷链运输到内地或国外市场销售。在喀什如果不采用冷链物流,一车鲜杏从喀什运到内地70%都会烂掉。目前新疆的粮食、林果、蔬菜损耗分别高达10%、20%、3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耗率[1]。这些损耗主要发生于储藏和运输环节,由于保鲜设备和技术落后,林果保鲜率不足20%,远低于美国80%以上的林果保鲜率,加上冷链物流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使农产品产后损耗严重,造成农民年收入至少降低20%以上。大量损耗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减损就是增收,如果全疆能将林果产品产后的损耗控制在5%以内,每公斤按照5 元计算,全疆2012年农民人均可增收100 多元。
二、喀什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地缘与交通优势。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国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毗邻,不仅拥有国内13亿人口的市场,还有面对中亚、南亚广大的消费市场。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与喀什国际航空港等多个一类口岸,边境线长888 公里,可达中亚、南亚、东欧,与第三国通商,具有“五口通八国、一陆连欧亚”的称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喀什国际机场距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周边国家首都半径1000 公里左右,到新德里、伊斯兰堡、杜尚别、比什凯克等周边国家的大中城市航空距离均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到欧洲与海路相比至少要近3000-4000 公里;到法国巴黎仅需6 小时。喀什在中亚、南亚、西亚的经济圈中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是我国连接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天然路桥和黄金通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喀什地区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交通方面,随着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贯通、2004年喀什航空口岸开放和2013年喀什至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通航,喀什结束了遥远封闭的历史,成为中国进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大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地位更显突出。喀什地区境内有喀和铁路作为南疆铁路延长线,与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连通。规划中的中吉乌国际铁路和中巴国际铁路也是以喀什为起点,继续向西延伸至中亚、南亚,与南疆铁路一起构成至中欧、南欧和西欧的现代丝绸之路。喀什公路干线型道路主要有G314 国道、G315 国道。G314 国道是喀什通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以及荷兰鹿特丹港的重要通道;G315 国道是喀什连接青海省通向国内沿海城市的交通通道。
2009年喀什地区已有公路4232 条,共21239 公里。其中,国道3 条,共1541 公里、省道6 条,共731 公里、县道140 条,共3209.4 公里、乡道811 条,共7715.2 公里、村道3255 条,共7962.5 公里、专用道17 条,共79.9 公里。其中,在167 个乡(镇)中161 个通油路,通达率96%,6 个通砂砾路,通达率100%。2308 个建制村中,933个建制村通油路,通油率达40.4%,1101 个建制村通砂砾路,通达率47.7%。截至2014年,末喀什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344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9 公里。
目前喀什已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极大方便了区域内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日趋完善的交通条件为其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表1 2010-2014年新疆喀什地区交通运输情况
表2 2010-2014年新疆喀什地区主要鲜活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2.市场需求优势。喀什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各种新鲜瓜果产量的逐年增加,拉动了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喀什地区农产品产量较高,品种齐全,初级农产品以及各种乳制品、肉制品等的出口与外销都对喀什地区的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随着农副产品的产销量、流通率和运输率的不断提高,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3.人文优势。喀什是一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不仅有着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新疆唯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中心。喀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与周边各国具有趋同的社会人文渊源,双方血缘相近,民族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贸易交流历史久远,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开展城市间、区域间经济合作和发展冷链物流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制约因素
1.技术欠缺。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技术水平比普通物流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为保持产品的品质,需要使用冷库和冷藏保温车等特殊设备对产品进行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和运输,并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分拣、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使用低温贮藏和运输物流特殊设备导致冷链物流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难度大,同时预冷、制冷系统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所以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货品的2-3 倍[2]。而纵观整个喀什地区,用于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匮乏,冷库能力严重不足,冷藏配送和运输率也非常低,无法满足鲜活农产品的低温储存要求,更难以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2012年喀什地区林果产量168 万吨,全地区有果蔬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只有30 多万吨;有14 家企业已建立5000 吨以上保鲜库,但即使全部投入使用后保鲜能力也仅为10 万吨。另外,由于专业设备的欠缺,采收、储存与销售各环节无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冷链物流的完整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造成较大的产品损耗。2012年喀什地区林果、蔬菜和瓜类的产后损耗按照15%计算就高达100万吨以上,而2012年新疆林果主产地之一的和田地区年果品产量为43.26 万吨,这相当于一年中有近两个和田地区的林果产量损耗于无形。
2.专业化程度低。目前在全疆有12 种主要林果树种已成规模,但果品储藏保鲜与深加工初步形成产业的仅有葡萄和葡萄酒、库尔勒香梨、杏、红枣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的农产品产后净化、储藏、保鲜等初加工比重超过农产品产量的一半。近年来喀什地区与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往来逐渐加强,但目前双方主要以公路普通物流进行经贸往来,冷链物流的匮乏极大制约了双方鲜活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身的高效冷链物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承担重要角色的是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而在我国这种冷链物流专业化的企业屈指可数,在新疆喀什地区发展更是薄弱。在喀什地区开展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也有不少,但大多都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设的物流部门,缺乏专业性与规模性。面对喀什地区冷链物流市场存在的稳定且巨大的市场需求,大部分自营冷链物流企业缺乏应有的专业性、规模性,成本优势明显不足,业务规模和服务水平无法满足整个喀什地区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
3.人才紧缺。冷链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关键是人才。从事冷链物流管理的人才需要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既要懂得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了解需要冷冻冷藏产品的特性以及制冷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新疆中高等院校中开设与物流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的很多,但所涉及的知识仅限理论,制冷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极少。由于缺少对口人才培养,喀什地区乃至整个新疆冷链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4.信息化建设落后。目前喀什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网络发布信息量虽然较大,但由于缺乏能将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平台,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较低,使得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物流企业发展,客观上也阻碍了地区冷链物流业发展。
5.冷链物流建设成本投入高。冷链物流是一个高投资、高耗能、周期长的行业,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还是后期的使用与保养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之物流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设备闲置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都将是喀什地区发展冷链物流的制约所在。同时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也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发展机遇
1.政策扶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疆“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立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19 省市全面援疆工作的启动、中央对新疆发展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使得新疆跨越式发展和投资规模剧增,喀什特殊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物流服务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也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从新疆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来看,早在2002年自治区政府就制定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快提升新疆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建立物畅其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流通网络体系,推进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建立了新型流通业态在新疆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2004年自治区发改委积极编制了《新疆现代化物流发展规划研究》。2011年在《新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自治区政府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把现代物流产业培育成六大支柱产业体系之一”,并指出“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向西推进的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此外,《喀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对发展物流业给予了很大支持。在国家、自治区以及喀什地委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地区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的设立。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新一轮援疆工作为喀什地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南亚等国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为喀什地区打造开放型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口岸和沿边优势、建成面向周边国家和中东乃至欧洲的重要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成国家重要的进出口商品组装加工基地及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等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喀什地区高效而完善的物流体系大力配合,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及时跟进。
3.食品安全备受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物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成为确保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步骤之一[3]。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选择更多地转变到“新鲜、营养、健康”,消费者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冷链物流创造了极大的市场商机,也刺激着冷链物流市场更快地发展。
三、喀什地区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政策支持
社会化冷链物流的利用程度以及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水平是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方物流是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技术专业化的形式,也是目前物流资源整合的趋势。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对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或多项浩大的工程,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物流企业将无济于事,政府还应从资金、政策、制度上给予大力的支持[4]。
(二)设立标准化体系,统一物流标准
冷链物流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按照相应的冷链物流标准,把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适应国内、国际贸易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如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车辆、包装、集装箱等[5],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建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
(三)完善设施设备,加强科学管理
冷链运输要求在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环节的低温状态,温度波动是引起货物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温度稳定,尤其是远途运输更为重要。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冷库,配置一些冷藏集装箱、冷藏汽车等低温运输工具,配备冷藏柜、冷藏箱等基础设备,为冷链物流整个环节的运作提供系统保障。为保证冷链物流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应用,联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共同打造冷链,使冷藏冷冻加工、储藏、运输与配送和销售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更加科学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
(四)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根据喀什地区鲜活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集中消费地区的特点,建立区域性各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条形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移动物流信息、电子标签等技术以及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软件,实时控制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6]。
(五)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冷链物流教育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冷链市场的需求。
喀什地区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从政策、服务标准、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行业的快速、健康、良性的发展。
[1]葛烨,杨红.新疆兵团大宗林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89(1):66-67.
[2]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2-17.
[3]沈欣.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71-274.
[4]刘丽欣,励建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与政府行为概述[J].食品科学,2008,29(9):680-683.
[5]袁清.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和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769-9772.
[6]韩松.新时期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