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水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2015-12-27廖文梅张广来孔凡斌

新疆农垦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鄱阳湖集约经济区

廖文梅 张广来 孔凡斌

(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 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2;3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一、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1]。水资源匮乏是世界面临的问题,从整个水圈看,地表水中的海水约占整个水圈的97.5%,但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0.00768%。2009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83 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看,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20 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 个国家中居第110 位。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中国目前有16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1000 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区;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区。水资源的缺乏所引发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是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展水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地区水资源利用效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区有赣、抚、信、修、饶5 大支流,调蓄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62225 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9%[2]。因洪水位和枯水位变幅大,其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站水位21.68 米(吴淞基面,下同)时,湖面积3 210.22 平方千米,容积252亿立方米;最低水位5.9 米时,湖面积仅146 平方千米,容积4.5亿立方米。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和全球19 个湖泊组成了“世界生命湖泊网”[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省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 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分区水资源利用情况,选取相关指标对各分区水资源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分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排名情况,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利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方法与模型

(一)水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左东启等设计的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3],构造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的指标,选取单位农业用水的农业总产值、单位工业用水的工业总产值、人均生活用水量三项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分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其中单位农业用水的农业总产值反映的是农业用水利用效果,单位工业用水的工业总产值反映的是工业用水利用效果。

关于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的计算,本文采取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将指标转化为0-10 之间的数值,依据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水资源利用效果影响程度高低的理论关系,将指标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类。当指标数值与水资源集约利用正相关时,采用式(1)进行计算,即数据越大,指数得分越高,表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当指标数值与水资源利用效果负相关时,采用式(2)进行计算,即数据值越大,指标得分越低,表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越低。

上述式中Vi为研究样本区第i 个指标基期的原始值,Vmax和Vmin分别为研究样本区基期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得分与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呈正相关,即指标值越大,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则低。对于模型中权重的处理,由于同一层次的测度指标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对各自经济意义的重要性也难以量化区分。因此,本文对各个指标按简单平均的方法,即给各个指数赋予相同的权重,最终的总指数由三项一级指数简单平均而成。

(二)理论假设及计量模型的设定

1.水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与计量模型

(1)地理与水文气候因素。反映地理和水文气候指标分别采用森林覆盖率、干旱指数、年均气温、月均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值越高,表明涵养水源功能越好;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被定义为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若干旱指数值小于1.0,表示该区域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该地区为湿润气候。当干旱指数值大于1.0 时,即蒸发量超过降水量,说明该地区偏于干燥,干旱指数值越大,即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越多,干燥程度就越严重,从而越不利于水资源集约利用;而年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其中月均降水量是产生地表径流和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来源,降水量的大小及时空变化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天然水资源状况,进而影响着该地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2)水资源利用效率因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因素决定着水资源集约利用率的大小,在水资源缺乏的背景下,提高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总量矛盾的有效方法[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从宏观上表征工业用水效率的指标,已经成为新时期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指标[5]。对于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来看,由于初期时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的也比较慢;而当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后,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此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速度会大幅度增加;而发展的后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会趋于一固定数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值越大,表明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越低。

(3)水资源开发程度因素。水资源开发程度因素是反映水资源集约利用率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水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在开发管理得当的条件下,将会进一步加大水资源集约利用率。反映水资源开发管理程度因素的两项重要指标分别为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工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分区的经济贡献程度而言,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地区表明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贡献率低;而工业企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比重大,则体现该地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效率低,因此应加大水资源集约利用力度;在重复利用水资源方面,应进一步建立覆盖各行业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鼓励利用再生水,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污水回用率,建立节水节约机制[6]。因此,水资源集约利用提升空间较小地区应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方面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这能较有效提升水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4)水资源管理因素。反映水资源管理因素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供水率。一个城市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构建城市所需水量必须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加以确定,这就意味着城市水面不可能无限的增大,它必须考虑城市可供水量的限制来合理确定供水率的面积大小[7]。因此供水率值越高,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力度越要加大。

2.计量模型设定

模型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为因变量,以影响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各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Yit、Mit、Nit、Pit、Qit分别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i 区第t年的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地理与水文气候、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开发程度、水资源管理程度;β1、β2、β3、β4分别代表水文气候和地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开发程度、水资源管理程度的弹性;εit为随机干扰项。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数据来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约利用指数中各项指标数据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2年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计年鉴》。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 个分区重新分为32 个分区:其中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5 个分区统称作南昌市区;昌江区、珠山区2 个分区统称作景德镇市区;庐山区、浔阳区2 个分区统称作九江市区;渝水区称作新余市区;月湖区称作鹰潭市区;临川区称作抚州市区。

2.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201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平均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总体来看,201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但呈上升趋势,3年间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增长了0.24,即从2010年的5.39 上升到2012年的5.63。

图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水资源集约利用平均综合指数(2010-2012)

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2 个分区的平均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如表1 所示)。从各个分区来看,2012年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景德镇市区、进贤县、鄱阳县、余江县、瑞昌市、九江县,分别为7.22、6.92、6.87、6.80、6.77、6.72,低者依次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和丰城市,分别为1.62、2.58 和3.8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分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的标准差在波动中逐渐扩大,2010-2012年标准差分别为1.062、1.076 和1.184。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化程度评价结果

3.其他数据来源及处理

(1)地理与水文气候因素。2010-2012年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平均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5.30%上升到2012年的40.86%,上升了5.57%,森林资源是每5年统计一次,2010-2012年期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变化发生在2011年。区域内各县(市)的平均干旱指数分别为0.566、0.614 和0.600,这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干旱程度在逐年上升。各县(市)的年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来自于年度气象数据,其年均气温的平均值分为18.19、18.07 和19.08;平均月均降水量年间的差异不大,基本维持在143.56 毫米。

(2)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效率因素。2010-2012年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56.39 立方米、152.17 立方米、146.32 立方米,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逐年下降。区域内各县(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重为67.7%、71.85%和71.42%,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县(市)平均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61.80%、56.27%和51.90%,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水资源管理程度因素。201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的平均供水率分别为33.37%、37.297%和37.379%。供水率以城区居高,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的供水率都超过100%,都昌县和鄱阳县的供水率都低于10%以下。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运用(1)式模型,采用201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 个县(区)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利用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个体效应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随机模型优于混合OLS 模型;而后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整体都非常显著,且Hausman 检验结果未能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故本文认为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因此,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模型参数联合检验的Wald统计量和相应的P 值分别为5.325 和0.000。表明参数整体上相当显著,且模型拟合度为0.328。其中解释变量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供水率、干旱指数在0.001 水平下显著,弹性系数分别为-0.11、-0.09、0.25。解释变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0.05 水平下显著,弹性系数为-0.14。

2.结果分析

(1)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每降低1%,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将会提高0.11,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产值增加所消耗的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尽量提升工业产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

表2 201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2)供水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供水率越大意味着该地区水资源供给量大,其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空间变小,进而水资源集约利用提升难度较大。实证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供水率每降低1%,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将会提高0.09。水资源管理因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后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供水率较低的地区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越明显,这将会进一步加大水资源集约利用率。

(3)干旱指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在1%显著性水平下,干旱指数每提高1%,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提高0.25。这是因为干旱指数值越大的地区干燥程度越严重,其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空间则越大,同时,改善水资源利用率的效果也会越明显,当干旱程度高的地区采取一定手段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其所表现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也将会大幅度增高。

(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取决于工业化水平、工业用水工艺改进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现状用水量等多种因素。该指标的下降表明工业用水效益得到提高,进而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每降低1%,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将会提高0.14。

(5)水文气候和地理中三个解释变量森林覆盖率、月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也反映水文气候和地理这一影响因素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三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较小。说明在水资源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水文气候因素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不可避免的指标量,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最终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 个县(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定量考察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以来,当地政府对水资源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上升,但是县(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都昌县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上升最快,分别从2010年的3.623、5.114 和4.383 上升到2012年的2.4 17、2.108 和1.516。相对于这些上升较快地区,南昌市区、德安县和九江市区、浮梁县和共青城市等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干旱指数、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供水率具有不同方向和程度上的影响。

(二)启示

1.要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分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首先必须了解不同分区的集约利用程度结果,对各个分区进行分析后,南昌市区作为江西省核心经济中心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一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排名最末,因此,加大南昌市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是一大重点工作,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可以向排名靠前的景德镇区、进贤县和鄱阳县等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用水、治水技术。

2.针对干旱指数较高的地区应加大力度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因为干旱指数高的地区提升1%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3.对水资源供给能力低的地区,由于其供水率较低,其水资源集约利用发展空间大,应该重点采取相关政策,如制定不同水价、采取分时段供水等措施预防水资源浪费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4.水资源开发管理程度因素对水资源集约利用较为显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匮乏的现行条件下,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污水重复利用工作,对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而言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此,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农业的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等是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 个分区水资源利用集约度指数基本位于5-7 之间,经济区内部各县区之间差异较大,表明由于受到水资源开发管理程度、水文气候和地理、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鄱阳湖区的水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合理地利用鄱阳湖区的水资源,要立足于鄱阳湖区的整体,根据各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地制定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从而使鄱阳湖区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地利用,实现湖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内部各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1]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王万山.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演变及其绩效分析[A].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06-107.

[3]马逸麟,马逸琪.鄱阳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66-67.

[4]高晓东,耿雷华,刘恒.“十二五”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标可达性分析[J].水利经济,2013,(31):1-2.

[5]李新华,鱼晓利.陕西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现状分析与指标评估[J].陕西水利,2011,(2):29-30.

[6]石蕴璞,陈亚辉.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水改造[N].洛阳日报,2013-12-3(第005 版).

[7]何俊仕,吴迪,魏国.城市适宜水面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7-8.

猜你喜欢

鄱阳湖集约经济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