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集聚与城市土地产出分析——以新疆为例

2015-12-27姬卿伟

新疆农垦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出率要素新疆

1 姬卿伟 李 跃

(1 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克鲁格曼曾指出,经济活动最显著的地理特征表现为集中,集中过程出现区域非均衡化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加大[1]。集中即企业、产业在某一地区密集分布的一种空间组织形态,是由熟练工人流动、知识技术外溢及政府对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的干预等引起的。经验表明,对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本质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集聚[2],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在竞争性市场中,行业的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使得劳动、资本及土地要素的组合投入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土地的投入产出率。

近年来,新疆喀什、和田和库尔勒市的建成区面积增幅快于城镇总人口增长,乌鲁木齐城市扩张速度也高于城镇人口增速,其周边的阜康、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均出现显著的土地城市化超前发展。但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南疆地区多沙漠缺水,一旦开发不合理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代价。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背景下研究新疆城市土地产出的影响因素,对城市化合理、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国内关于土地的研究,多为土地集约利用及效益评价,包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区域时空差异分析[4-6]、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7-9]等;效益评价主要涉及其测度指标体系[10]、区域综合评价与区域分异[11]、与城市化[12]或生态环境[13]的耦合等。近些年对城市土地产出的研究较为常见,但从经济集聚方面开展研究的不多,豆建民、汪增洋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土地产出的影响[14];赵凯、蒋伏心以江苏13个地市为例实证考察了要素集聚、政府行为及区位条件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程度[15];柯善咨等根据集聚经济原理构建城市土地产出率模型,利用全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对土地产出率的贡献及其地区间差异[16]。纵观现有文献,对绿洲城市的土地产出影响因素研究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尝试以新疆18 个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集聚对土地产出的影响。

二、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理论与模型

(一)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机制

1.经济集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经济集聚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信息技术、知识外溢及发展成果共享下向某一空间流动,形成空间扩张和专业分工的经济发展过程。对城市化而言,经济集聚可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换和功能布局,增强城市产出效率。但随着城市化发展,经济集聚也会产生“拥堵效应”,表现出负的外部性。

2.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效率的影响

(1)要素集聚与城市土地产出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经济集聚过程中要素流动使得要素密度和使用效率发生变化,而土地产出效率主要取决于投入要素密度和使用效率。在要素替代弹性作用下,土地价格升高导致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即要素投入密度增大提高土地产出;在技术知识外溢效应下,要素使用效率增强,带动土地产出增加,并扩大城市土地需求,进一步促进经济集聚。但若经济过度集聚,城市拥挤效应增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将下降甚至为负值。

(2)规模集聚对土地产出有正向影响。规模集聚表现为人口和土地规模扩大。一般来说,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均产出呈正相关[17],城市规模扩大会增加土地需求带动要素集聚和产出增加,但过度追求“土地城市化”,反而会推高产业成本,影响产业活力和城市经济增长[18]。总之,当城市空间结构和体系规模结构合理时,城市规模与产出呈强相关,反之就弱[19]。

(3)产业集聚有利于土地提高产出效率。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集聚和结构转换升级,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同,产业结构升级会使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低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由此带来的“结构红利”将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

(4)市场化水平对土地产出具有间接影响。土地市场化可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高市场化水平既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土地的配置效率直接提高土地产出率,又可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城市集聚经济效应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14]。

可见,经济集聚下的要素投入、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土地产出,而市场化水平间接影响土地产出。此外,知识外溢也可促进要素流动推动经济集聚。

(二)实证模型

结合上述分析,参照豆建民、汪增洋(2010)基于空间外部性理论改造的经济集聚与增长关系模型,得到土地产出率即单位土地面积产出(Y)是要素投入密度(X)和城市平均土地产出密度(Q/A)的函数:

其中G 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α 为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要素密度的产出弹性,反映要素密度增加产生的拥挤效应。为对城市平均产出密度的弹性,反映空间外部性效应大小。

假设城市要素均匀分布,则Y=Q/A,可得:

其中αλ 为净集聚效应,大于1 则净集聚效应增大有利于土地产出率提高,小于1 则表示拥挤效应大于经济集聚效应,净集聚效应增大不会提高土地产出率。

将投入要素分解为劳动(L)和资本(K),其中劳动用人力资本水平(H)表示为有效劳动(HL),则有效劳动密度与资本密度分别为HL/A、K/A,将看成希克斯中性集聚经济效应转化函数,可分解成代入(2)式变为:

其中,A 为城市用地面积,P 为城市人口规模,S 为城市产业结构,M 为城市市场化水平,σ、η、θ 和ζ 为土地产出率对A、P、S 和M 的弹性,β和1-β 分别为有效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份额。

假定人力资本水平(H)与教育水平(E)有关,且H=Eτ,τ为人力资本水平对教育水平的弹性,代入(3)式并取对数得面板方程模型:

三、新疆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新疆现有22 个建制市,但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和北屯市数据不全,因此用其他18 个城市2008-2012年数据为研究依据。城市用地面积用建成区面积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三产业产值之比表示,市场化水平用城市GDP 与财政支出之比作为代理变量,劳动用城市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表示,教育水平用各市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与总人口之比作为代理变量,资本用各城市资本存量表示,城市土地产出率用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之比表示。建成区面积,第二、三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城市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

产值数据用对应以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平减指数进行平减。资本存量计算比较困难,本文用2007年各城市投资完成额作为基期资本存量,以各城市每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当年投资,并用200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平减,按照“第t年资本存量=第t-1年资本存量×(1-折旧率)+第t年新增投资”进行计算,折旧率为9.6%。将上述变量数据取对数,用Eviews7.0 软件进行面板模型分析。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于研究对象为全部样本,且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土地产出,因此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而且F 统计量支持选择固定模型,且豪斯曼检验确定随机模型不合适,经过尝试比较发现运用截面单元加权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最为理想。

表1 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回归系数不显著,人口规模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其他变量均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变量回归系数显示,建成区面积和人力资本水平与土地产出率呈负相关,其他均正相关。若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建成区面积增加1%,城市土地产出率则下降0.54%;同理,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劳动密度和资本密度对土地产出率的弹性分别为0.68%、0.31%、0.24%、0.19%和0.1%,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建成区面积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弹性为负,说明新疆城市土地面积并不是在经济集聚作用下受产出规模需求影响合理扩张的,原因可能是新疆地处内陆干旱荒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城市都依托绿洲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地理因素和生态环境对新疆城镇体系正常发展有一定限制性影响,大部分城市建成区容积率低,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影响土地产出效率。2008-2012年,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昌吉市、阜康市、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乌苏市都出现建成区面积增长率超过人口规模增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并不同步。若城镇发展处于无组织状态,不但产出无效率,而且会占用大量绿地,破坏生态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进一步抑制土地产出效率提高。

表1 新疆城市土地产出率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人口规模对土地产出弹性影响较大,说明当前新疆城市人口规模还有增加空间,远未达到城市人口阈值。分地域来看,南疆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与2008年相比,2012年喀什市、和田市、库尔勒市人口规模分别增长21.95%、15.79%和13.4%;北疆地区增长较快的是伊宁市和塔城市,分别为15.04%和14.09%,乌鲁木齐市为9.21%,其他城市增长率均较小,而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同期人口增速出现下降趋势;东疆的吐鲁番市和哈密市增长率分别为3.7%和6.82%。由此可见,“人口红利”还有较大挖掘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升高,现阶段可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这是因为新疆城市工业不发达、现代化程度低,第三产业也以传统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为主。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经济活动的关联性,上游产业需要下游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倘若工业基础不好,很难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无法吸引大批技术密集型和新兴服务业集聚,若强行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又会导致投入与消费不匹配,降低经济效率。目前克拉玛依市工业化水平最高,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85%以上,但它是以产业链底端的石油开采为主,并未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其他工业比例较高的城市为石河子市、昌吉市、阜康市、奎屯市、乌苏市和库尔勒市,但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为主,工业化质量不高,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薄弱。

提高城市市场化水平,加大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特别是对引进人才和发展教育大力支持,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可直接或间接地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但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代表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土地产出效率作用很小且为负,可能原因是与内地相比,新疆的教育质量偏低,人才缺乏,导致知识的外溢性不足,从而无法促进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劳动和资本要素密度对土地产出的弹性较小,可能在于城市规模小,产业发展缺乏多元化,吸纳劳动力不强,而且制造业与其他地区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市场需求不旺,进而狭小的利润空间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制造业资本深化不够。

计算得到新疆城市的净集聚效应为0.29,小于1,即净集聚效应增加不会提高土地产出率。从新疆目前发展来看,这不是由于拥挤效应超过集聚效应引起的,而是由新疆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市场化水平较低、人力资本水平落后引起的。空间外部性效应为0.408,即新疆平均产出密度提高1 个百分点,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增加0.408%,较小的空间外部效应也不利于带动经济集聚,这主要是因为新疆城市之间及与内地距离遥远,交通运输成本高,不便于中间投入要素流转和产出成果及时共享。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要素密度的产出弹性为0.42,即要素投入密度增加1%,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增加0.42%,说明当前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可能由生产要素组合不合理、生产技术低、生产方式粗放引起。

(三)城市土地产出率的个体效应分析

表2 显示,在其他不可观测影响因素作用下,吐鲁番市、哈密市、阿克苏市、和田市、伊宁市、乌苏市和石河子市的土地产出率效应为负,其他城市为正。其中克拉玛依市的正向效应最大,而和田市的负向效应最大。主要是因为克拉玛依经济水平发展较高,且油气资源禀赋好,具备依托能源优势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和金融、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的基础,通过吸引一批起点高、效益高的产业,可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空间。南疆的和田市深居内陆,被沙漠和高山环绕,地理环境极为脆弱,且交通设施多为沙漠公路,不便于人口和产业集聚,因此工业和第三产业较为落后。此外,该地区教育落后,劳动者技能低下,提高土地产出率非一朝一夕可实现。东疆的吐鲁番市和哈密市受水资源影响限制较大,目前该地区以吐哈油田和风电产业为主,结构单一,如何实现产业高级化、多元化发展仍需谨慎思量和定位。

表2 新疆各城市土地产出率的个体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增加人口规模、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城市市场化水平都能促进城市土地产出,其中人口规模对土地产出率的弹性最大,为68%,产业结构次之,要素密度对其弹性相对较小,而资本密度的弹性最小,仅为0.1%。建成区面积对新疆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弹性为负,人力资本水平对其有不显著的负弹性。

2.新疆城市相距较远,不能有效发挥知识和经济外溢,空间外部性效应仅为0.408,加之多数城市人口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市场化水平不高,导致净集聚效应仅为0.29,现阶段增加净集聚效应并不能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投入要素配置不合理,投入要素密度的单位土地产出弹性较低,为0.42,属于高投入低产出。

3.由于新疆各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不同城市的土地产出率不同。其中东疆的吐鲁番市和哈密市,南疆的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和田市和乌苏市及北疆的伊宁市和石河子市,其土地产出率的个体效应为负,其他城市为正。

(二)建议

1.因地制宜,依托各城市资源禀赋发展适合产业,推进产业多元化、现代化,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化,承接更多高起点产业转移,加快实施新疆城镇化发展策略,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和教育吸纳到城市,以加大劳动要素投入,增加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合理配置要素投入,促进城市经济集聚效应正向发展。

2.新疆土地广袤,城市之间距离遥远,政策设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机遇,着力打造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通信设施,便于人员、货物、信息技术畅通无阻,促进城市之间互通有无,缩小城市距离。提高城市市场化水平,通过组团式、分功能式进行精准的城市定位,吸引一批有潜力、实力且关联度强的产业,延伸当地产业链条。同时还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真正做到人才为市场所需、科研为创新攻关、成果为产业所用的良性循环。

3.要秉持可持续原则,特别是对南疆多荒漠水匮乏的和田等地区及东疆多风沙少水源的吐哈地区,必须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组织体系,尽最大努力保护当地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让水碧天蓝、优美风光、民族风情与经济腾飞同在。

[1]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9):14-21.

[2]覃一冬.中国城市经济集聚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2,4(5):118-128.

[3]谢敏,郝晋珉,丁忠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

[4]李永乐,舒帮荣,吴群.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34(1):133-139.

[5]范辉,冯德显,余国忠.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113-118.

[6]朱一中,曹裕.基于PSR 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8):1375-1380.

[7]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4):684-689.

[8]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2,(5):889-895.

[9]韩峰,王琢卓,杨海余.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J].资源科学.2013,(2):388-395.

[10]佟香宁,杨钢桥,李美艳.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4):53-57.

[11]王国刚,刘彦随,方方.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3,(4):649-656.

[12]武京涛,涂建军,阎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8):42-45,63.

[13]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5):636-641.

[14]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 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36(10):36-36.

[15]赵凯,蒋伏心.经济集聚、城市区位与城市土地产出率——来自江苏省的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3,(2):1-6.

[16]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115.

[17]陈彦光,周一星.城市规模—产出关系的分形性质与分维特征——对城市规模—产出幂指模型的验证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3,23(4):476-481.

[18]毛丰付,潘加顺.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32-44.

[19]高志刚,韩延玲,张凌志.城市规模与产出关系的分形研究——以新疆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6):37-40,46.

猜你喜欢

产出率要素新疆
不同装烟方式对上部深橘黄烟叶产出率及质量的影响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全面开展资源产出率评价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提高桑园产出率的技术措施
销售价格受产出率影响下订单农业的定价模型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