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其对陕西的启示

2015-12-26王志刚胡伟华黄玲师奇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陕西省国际化

王志刚+胡伟华+黄玲+师奇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积极顺应趋势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国际化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培养目标。德国的大学制度在世界上率先起源,历经发展与改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领先于世界。学习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长处,可以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03-03

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专业化人才,是当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陕西省虽然处于西北内陆地区,但是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在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在陕西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陕西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中对于提升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做了明确表述,并详细列出多项具体措施提高国际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已经并正在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引发的信息全球化打破了国家与地理的界限,突破了文化的障碍,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陈学飞(1997)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重视并努力面向世界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刘海峰(2001)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跨国间学术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最初是从国际教育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这些定义总括了与国外学习传统等相关的项目和活动。

肖莲英(2007)分析了自20世纪末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原因。她认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既有传统的历史因素又有现代政治经济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德国高等学校历来重视国际交流。其次,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其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密切。德国开放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来培养人才从而保持其国际竞争的领先地位。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德国曾经在国际教育上的领先优势慢慢减弱,其教育科研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永固,这使得国高等教育加紧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汉斯·迪·威特(Hans De Wit)研究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和动机,并且指出国际化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包括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趋势;并且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目前国内对于国际化专业人才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著述不多,暂时没有统一固定的定义。庄少绒(2001)列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厚实的国际人文素养为基础,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知识和市场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能力;较强的民族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德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强调全球意识和国际观念,德国联邦与州采取诸多政策措施,推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培养任务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性大学(Universitity):学科齐全、专业丰富、重视综合理论教育的高等学校。设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和课程。(2)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FH):开设专业较少,但特色明显。一般设有工程、技术、农林、护理等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其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多偏重于应用,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3)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和音乐学院(Musikhochshule),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此类大学相对数量不多,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授课和个别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根据不同的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式,德国三大类高等教育各自发展,在这当中较高的质量要求导致了很高的淘汰率(一般淘汰率为20%~30%,部分达30%~40%。在一些工科院校淘汰率甚至高达30%~50%)。

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通过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等各种方式实现。通过鼓励本国学生赴国外留学;吸收国外留学生;实施德国海外教育项目,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为之提供系统的资金支持;实施跨国远程教育项目;大学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实施商业性质的教育服务。德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Quality(素质)。这其中知识又包括专业领域知识和国际知识等。能力包括应用专业水平和国际化操作能力。素质的内涵就更广阔了,广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都包括在内。

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的国际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归纳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原始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地区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从1997年起开始资助德国高校实施“面向国际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上,德国的课程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德国各高校广泛积极参与了欧洲大学联盟的调整项目把各自的课程朝着新型课程结构调整。

2.学生国际化。许多德国高校都向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大力鼓励学生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了跨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多样性。

实施德国海外教育项目,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提供资金一千万万欧元,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组织第一批“德国海外教育项目”(German Study Programmes Abroad)计划。实施跨国远程教育项目,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最近在世界上广泛寻找探索有潜力的机会,正在筹建一批国际化远程大学,鼓励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生前往就读。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实施商业性质的教育服务。改善留学生的学习服务和咨询。通过以上举措促进学生的国际化。

3.师资国际化。1995年后,欧盟重新评价格其先前各种高等教育项目,将伊拉斯谟计划整合到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 Programme)中,并高度重视。苏格拉底计划涉及范围宽广,旨在促进学生交流和提高师资能力;促进“认知欧洲运动”。众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有国外学术经历的德国人以及其他可以用英语教授课程的外国人广泛参与学位课程项目使得德国高校师资的国际化程度很高。

五、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启示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高等学校与遍布50余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近十年来,陕西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呈跨越式发展态势。新的时期,陕西省要将教育国际化落实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来,从教育理念到人才培养方案上细致规划,另外要提高师资国际化以促进人才培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提高质量,以满足国家建设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1.做好大学定位。德国根据大学专业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和音乐学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历经发展也分类齐全,但是部分学校往往在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中徘徊难以做好定位,贪多贪全。导致办学目的不明确,办学质量存在忧虑。以德国洛特林根大学(Reutlingen University/Hochschule Reutlingen)为例,该校是德国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位于巴登符腾堡州南部洛特林根市。该校紧紧抓住自身定位,以应用技术和科学为教育目标,在应用化学、国际商务、信息技术、机械工程、纺织材料五个领域培养人才。其教学目标明确: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教授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简单介绍整个专业领域的总体概况。全校150多位教授都具有在公司或相关行业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带领学生以“高质量,实际应用,国际视野,灵活”为向导,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极受市场欢迎。

反观中国高校,多数争创综合性大学,许多学科重复建设,缺乏独创性,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定位紊乱,在条件不符合的情况下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导致教师科研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陕西省应该以德国作为借鉴,将大学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做好科学评价,确定好办学目标和定位不能盲目攀比。

2.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德国高校的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授课和讨论,还会组织大量的实验、课外实习、生产实习、学术交流、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等。德国高等学校不论是综合性还是应用型都会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企业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一般要求学生毕业完成强制实习(Praktikum),长达六个月的带薪企业专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意义很大。这其中又有部分实习是在海外,学生受益很大。

3.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德国洛特林根大学现有学生5800人,其中22%的学生来自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合作院校。其中机械专业超过40%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海外学期学习。凭借较高的国际化学生比例和国际化教育的成果,该校于2013年获得全德国DAAD大学国际化竞争的冠军。目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陕西的高校也要不断地对国际学生进行招收和宣传,让多元化的国际学生让国内学生在本校就可以接触到国际文化,和国际学生相互学习,开阔视野。陕西应当依据较多的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奖学金并使用三秦奖学金来鼓励支持留学生来陕西求学。另外也要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项目和形式推动支持陕西学生走出去。

4.加强校企合作。德国的工商业水平高,众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企业委托大学或者联合进行联合科学研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有名的“双元制”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由联邦政府工业部和教育部门联合支持,将公立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德国制造强国的脊梁。洛特林根大学欧洲商学院(ESB)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奥迪、博世、西门子等公司均有校企合作与科研项目,众多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符合行业最新标准的内容,使得教学保持与时俱进。另外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程参观(Excursion),对保时捷汽车,奔驰汽车,曼恩卡车的生产线,汉诺威展览会进行参观,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虽然处于经济较落后的西北内陆地区,但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拥有大量的高校与科研场所。据统计,截至2005年,陕西拥有72所科研高校,总在校生人数达666.9万人,并以每年23%的速度不断增加。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选取西安作为重要平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领域,陕西高校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做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实践,为提高陕西高等学校国际化水平积累内功。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l.

[2]肖莲英.20世纪末以来关于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国际化趋势[J].文教资料,2007,(12):85-86.

[3]汪全胜,金玄武.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9,(9):91-95.

[4]杨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4):112-113.

[5]黄莺,吕宏芬,傅昌銮.高校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8-82.

[6]王春妮.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44.

[7]陈淑梅,施洋.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95-196.

[8]苏敏,虞荣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84-88.

[9]许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12,(3):58-63.

[10]孙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12,(2A):23-26.

[11]莫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39-140.

[12]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许传静.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高明.东北大学国际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肖红梅,钟贞山.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陕西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