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2015-12-26李国之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国之

摘要:低碳高职教育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集约化和高效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建立低碳高职教育,通过生态位、伙伴关系和集约型理念来践行低碳技术,将低碳高职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日常发展之中,既是推进资源重组和充分利用,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也是高职院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16-03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成为“新常态”。这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上实现转变,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探索,已经形成规模,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普遍困难,这种困难也引发了人们对目前红红火火的高职教育未来的忧虑。笔者认为低碳高职教育是解决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伴随着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浪潮,高职教育也获得了快速成长,而国家对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的资源整合则使高职教育如虎添翼。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8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院校1321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4945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近974万人。可以说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必须注意的是,虽然高职教育发展成绩斐然,可其不足之处也是清楚可见,外延的巨大发展与内涵发展尚未匹配。

表现在办学质量方面,由于建设与需求的脱节,导致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真正具备既能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训,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教师更少;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更缺少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层次实践教学训练的要求[1],最终使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也大打折扣。这些办学基本条件的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捉襟见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

表现在资源取向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其办学承受能力极不相称,再加上政府财力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开发,使高职院校建设处于非动态平衡发展态势,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表现在市场化取向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顾自身的发展条件,出现了高度的趋同性现象,突出表现在专业建设不能紧跟市场及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累同,教学理念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找不到准确的市场定位,缺乏个性特色,产生无序竞争,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和毕业生的就业。

表现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沿用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于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化、趋同现象多,创新动力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教育流水线的产品,导致高职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过度强调就业导向,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往往偏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出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发展遇到的几个困惑

1.关于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困惑。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如果高职院校在抱着原有的发展战略不放,则必然与现代社会的需要背道而驰,于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失衡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创新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成为其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可目前的现状是,高职院校是由个体(高职院校)并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或相关的高职院校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具有生物种群的类似特征,由于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导致其生态位的错位,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恶性竞争,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则必然会影响其协同进化,进而危害高职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最终会对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产生不良后果。

2.关于校企合作的困惑。当前,校企合作的蓬勃发展证明它是保障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目标、利益与资源有效整合的最佳组合。对于企业而言,其不仅扮演着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一极,而且还承担着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职责,从而实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治理盲区”中的对高职院校的“补位”[2]。但由于校企合作的发展逻辑与其他教育组织的发展逻辑迥异,这使其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呈现矛盾特殊性。由此可以看出,构建校企伙伴关系,达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非零和博弈仍需长期努力。

3.关于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困惑。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向产业链上端转移,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所急需要的。但目前的现实却是高职教育迅猛扩张,往往还是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和结构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凸现其内部发展失衡,与高效益办学理念相悖,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以注重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发展则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低碳高职教育内涵及概念诠释

1.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前沿经济理念,因此目前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还没有约定俗成的说法。综观各种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第一种被称为“方法论”,该论点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诸如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达到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二种被称为“形态论”,该观点认为,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就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同时也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第三种被称为“革命论”,即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3]。endprint

2.低碳高职教育。低碳高职教育是指全面关注高职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的集约化和高效能发展问题,通过对高职教育发展结构和发展效率的优化,并从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度发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管理与建设集约化以及组织虚拟化等多个方面,共同并最大程度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是应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重组和充分利用,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

四、低碳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构想

1.基于生态位策略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中把不同生物在生物链中的生存现状及所处位置称为该生物的生态位。与之密切联系的,存在“生态竞争排斥法则”,该法则认为:如果两个竞争种体能共存于同一生存环境中,那么它们一定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或者说它们的实现是生态位之间存在着分化。也就是说由于竞争,竞争个体各自从其部分潜在的生存和发展区退出,从而消除生态位重叠,实现稳定的共存[4]。高职教育或者说高职院校好比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由内部的师生这一主体、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机制等与外部的办学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靠人才培养质量求得发展。对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要素,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因子”。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征,并充分融入区域经济,选择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不同生态因子组合,打造特色专业,夯实核心竞争力,保证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水平,从而实现生态因子的差异化,达到生态位的分离,最终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而根据生态位的泛化和特化生态现象,高职院校可在实事求是评判自己实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来进行不同生态位间的“空隙”补位,如在专业定位上,可采用综合专业差异化定位和单一化专业差异化定位,前者可保障高职院校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专业发展,而后者则是在其优势不明显的状况下实现特色专业专业化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避免对共同资源的过度依赖,在寻求各种创新的过程中,建立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错位竞争,并通过其在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个性赢得发展主动权。另外,高职院校还应秉承合作经营、协同进化策略,通过其与不同对象结成生态位互补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来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政府可适时建立高职院校整合退出机制,淘汰一些办学质量较低且缺乏办学特色和自身竞争力的高职院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高职教育生态系统,避免高职教育“千校一面”、同质发展的局面,保障高职院校办学环境,提升办学水平。要加快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部署,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为补充,实现生态位的明显提升[5]。

2.基于伙伴关系提高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效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如在合作主体利益取向、目标追求不一致、资源不对等以及合作信息等方面不对称的现实,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持续建康发展则取决于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两者的作用,进而使其相关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应在充分吸收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以及英国征收培训税等措施来不断校企合作机制的经验,同时还应根据我国在校企合作传统文化的内生保障力量缺失的事实,立足于国情与现实需要,“剔除”与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相违背的规定,实现上层立法与下层立法联动,从而构建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并体现与时俱进特征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推进集团化办学方面,针对职业教育集团所具有的行业部门主导、专业领域趋同等方面的特征,可以把集团内部相关企业以及相关院校形成高职人才培养双主体,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同时还要帮助高职院校提升实训水平,真正实现工厂生产车间的现实版展现,让学生能够实时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而对于集团内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近似性,可以整合这些学校课程资源,创设资源共享平台。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同床异梦”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政府应尽快使相关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实现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恰当补位,真正让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两情相悦”。另外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还应制定相关措施,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课题研究中去,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还有助于专业教师将企业生产一线具体的工艺、流程及时地传授给学生,推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进课堂,从而保障高职学生培养始终与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对接,达到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

3.基于集约型理念提高高职教育发展质量。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诉求是当前政策环境、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以及错位竞争的必然趋势[6]。面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打破传统封闭型模式,从办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多方面推进集约化运行,实现高职教育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是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更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有之义。体现在发展能力建设上,高职院校要在深化内部治理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真正“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体现在课程建设方面,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科体系的惯性思维,让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的编制中去,构建以技术实践能力为基点的课程模块,这样不仅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能够与企业需求技能相契合,而且还能够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迅速成为基层岗位的骨干人才。为了解决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缺位而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使用率不高的困局,除了不断调整政府的投入以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实现现有实训基地的共享成为必然的选择,毕竟在同一区域重复建设相同的实训基地是对有限职教资源的浪费。此外,要以教育信息化统领学校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由于信息化资源已经深入到每个高职院校,因此有实力的行业企业可以和相关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建立远程共享性实训基地,从而让更多的高职学生通过网络来享受优质的职教资源,提高现有实训基地的服务效能。当然,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工”于形式或因“工”废“学”现象的发生,使高职学生不仅硬技能得到提升,其软技能也得到锻炼,这样最终才会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家长及学生五赢的教育模式[7],使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落脚点社会满意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2]孙云志,何玉宏.试论构建企业与高职院校伙伴关系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3]宋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战略发展浅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8).

[4]谭晓晴.生态竞争排斥法则对高校经营管理的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宫锋,谭国锋.生态位理论下高职院校发展定位研究及实践——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5).

[6]曹建庆.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7]吴文亮.从工学结合模式探索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J].柳州师专学报,20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