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电视媒体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年报道的实证分析

2015-12-26柳旭东窦俊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语气议题

■柳旭东 窦俊娥

中国国家电视媒体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框架研究
——基于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年报道的实证分析

■柳旭东 窦俊娥

在食品安全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下,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一主流媒体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栏目,对其2003年到2013年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N=320)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对国内和国外食品安全报道同样多用情境框架和责任框架,但对国内议题报道更多使用政府官员作为新闻来源。在总体报道语气上,《新闻联播》对于食品安全议题趋于正面,具体选择中正面语气在主题框架中占得比例最大;但是在情境框架中,报道的语气更加偏向中立。在以经济后果作为报道框架时,负面的语气则显著增多。

情境框架;主题框架;食品安全;新闻来源;报道语气

食品安全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远如美国的受污染菠菜和花生酱召回事件①,近如中国台湾地区食用油品质问题。如何使用媒体预警公众对于公共卫生安全日益紧迫②。而作为政府关注的一项社会民生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因为频繁出现而变得显著。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媒体的中央电视台有着“旗舰”的功能,一方面作为精英媒体设置其他媒体和公众的议程,同时又通过信息框架取舍间接影响舆论。同时,《新闻联播》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信源之一,在改革中也不断调适新闻语态,增加诸如食品安全问题的民生新闻,对涉及的个案加大舆论监督③,客观上又提升了该主流媒体的公众参与度。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意识形态背景,长期以来,它深刻影响着、也广泛代表着央视其他新闻栏目,甚至代表中国主流电视新闻的表达、判断与姿态,使得它们在基本的报道方式和价值上,往往呈现出一致性;尽管这种状态并不尽然。我们对央视《新闻联播》的考察,是窥见中国国家电视媒体,甚至诸多中国主流电视媒体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重要途径。

虽然对食品安全的报道研究有很多④,但这些研究多基于美国或欧洲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研究比较少。我们难以认知对于政策和公共舆论有设定影响的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选择。另外,相关研究缺乏对于此问题的长期观察,囿于对于某一个案的报道进行分析,我们没有得到对媒体报道策略设置的全面认识。本研究从框架建构的角度,抽样央视《新闻联播》从2003到2013共十年中对食品安全的报道,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获取《新闻联播》的框架模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受众获得了什么特点的信息,预估可能带来的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和公共舆论;认知《新闻联播》这一主流媒体的典型新闻栏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有助于了解中国主流电视媒体对于民生问题的报道模式有何象征意义。

一、食品安全议题报道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问题,比如对于食品监管非常严格的美国,每年依然有四千八百万人因为被污染的食品而生病⑤。在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中,新闻媒体扮演重要角色,电视和报纸一直是获取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来源⑥。有时候这种对媒体的依赖超过人们对卫生专家的信息获取⑦。而各国的政府也期望媒体能全面客观地监督和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比如,美国媒体近年来更加专注于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大多数媒体都有专门报道有关食品安全的记者,特别是部分地方报纸;但有些世界性媒体如《纽约时报》缺乏对于这一问题的专门报道,该现象有时受制于利益冲突⑧。

国内的文献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研究集中在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上,且大多为报纸的研究,如对《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南方周末》等关于三鹿事件报道框架的分析⑨,文献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三鹿奶粉”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文本的内容要素如报道概况、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事件成因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归纳出报道框架和报道策略。

二、框架与食品安全议题报道

框架(frame)过程包括选择和突出,即“选择认为的事实中的某些部分并在传播过程中对此部分加以突出,该方式目的是对描述的个体推广问题定义,原因解读,道德评估,或者加以推介。”(10)宏观角度我们可以从结构上对新闻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界定,Iyengar将新闻的报道框架区别为“主题性框架”(thematic frame)与 “情境性框架”(episodic frame),情境性框架也可理解为片段框架。主题性框架可能由关于一般趋势的信息或政策事件构成,新闻报道的目标都是抽象的和客观的,它是以一个议题或命题为核心,对某类新闻现象运用系统资料和全面概括的手法加以报道。情境框架则体现在以讲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故事和事件而报道该个体新闻现象(11)。Semetko和Valkenburg在运用新闻和电视新闻研究欧洲政治框架的时候发现,情境框架因为注重对具体议题过程的细节描述,所以新闻来源(source)的选择也倾向于议题的真实参与者,而主题性议题强调对于议题的宏观把握,对于具体案例着力不多,多选择能对该议题有整体认知的如政府机构及官员学者。(12)报道框架效果受受众本身情感影响,当受众对议题缺乏情感投入时,主题框架对于态度有更强烈的影响,但是当受众投入强烈情感到报道议题时,情境性框架更容易对态度产生影响(13)。

Semetko和Valkenburg通过对政治传播进行梳理后总结了比Iyengar的框架定义更加具体的5种不同的框架:冲突框架(conflict frame)强调个体间、群体间或公共机构之间交锋作为一种捕捉观众兴趣的手段;人类利益框架(human interest frame)解读为一件事、一个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描述带来一个人的情感变化的角度,表现为戏剧化或“情绪化”的消息;经济后果框架(economic consequences frame)报道了经济方面在一件事、一个问题或一个议题在个人、团体、机构、地区或者国家的重要性;道德框架(morality frame)把一个事件、一个问题、一个议题放在宗教的信条或道德惯例的环境下,因为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客观规范,道德框架使用经过记者间接的引用和推断,而不是直接的使用;责任框架(responsibility frame)提出了一个问题或一个议题,以这样的方式把他们的原因或者解决方案的责任或者归于政府,或者归于一个个体或团体。尽管在新闻中责任框架没有明确的衡量,但是美国新闻媒体把谁是导致责任或者解决关键社会问题计入塑造公众理解力中(14)。

部分框架研究也以食品安全为背景探索报道的框架设定,影响因素和产生的效果,如使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国2006年的菠菜召回和2009年花生召回事件,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框架是健康、商业伦理和政治策略(15)。Maeseele将转基因食品的争议解读为10个解释性框架的矩阵,包括科技过程,经济愿景等。由此,国外对食品安全报道的框架研究沿袭了广义界定和狭义细分两大路径,专注于影响本国或本地区民众的具体食品安全问题,未有涉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 题(16)。

本研究对议题本身跨越个体的差异进行大的结构框架分析,运用两种不同的新闻框架进行交叉分析:第一种是Iyengar提出的新闻报道的测量框架,就是把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分为2个框架,即主题性和情境性,第二种是Semetko和Valkenburg等人研究的5个框架。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RQ1:央视《新闻联播》食品安全事件议题新闻本源与框架选择有什么关系?

RQ2:新闻框架对于报道的新闻来源选择有什么影响?

RQ3:新闻框架对于新闻报道语气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进行研究。样本选取对象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3年1月1日到2013年1月1日10年间的报道内容,从这些新闻报道中共找出有效新闻报道样本320条。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unit)为每条新闻,也就是将《新闻联播》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每一项皆以“条”计算,国内简讯、国际简讯及一组简讯中的一整条消息、一篇评论与一篇特写都属于一条。

2.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新闻报道事件本源”分为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含港澳台)和国外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力度”测量报道对该安全议题的重视程度,报道力度大则是报道的图文数量大,挖掘的信息多,阐述得详细,其测量方法为报道字数多少,即统计每条新闻报道的准确字数。

“新闻主题”共分为10类,包括中央和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活动;法律、法规;会议决议;政府文件(通知)和领导指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受众对当前食品安全的评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等对食品安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等。

“新闻框架A”根据文献综述的研究和分析,分为主题性框架和情境性框架,详细的解释在前文的文献综述中有说明。依据以前的研究分类方法(17),主题性框架包含关于总体趋势的信息或者是公共政策的阐述,通常该类报道是背景性报道其主要内容是非个人化并且抽象的。而在事件性报道注重个人经历的细节描述和过程记录。

“新闻框架B”将新闻报道分为冲突框架、人类利益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框架、责任框架,在文献综述中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具体分类借用和改革以往的测量方法(18),使用20个问题(答案为是或否选择),每个问题测量5个框架中的一个,如“报道中包含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争议吗?”(冲突框架),新闻框架的决定为最多“是”来界定。比如,如果一则新闻报道在“责任框架”上得到的“是”最多,该新闻就被分类为“责任框架”。

“新闻来源”是新闻报道中事实性或观点性信息的提供者,参考以前的研究测量方法(19),本研究根据样本分析共分为8个类目,包括政府或官员、新闻媒体或记者等,如果新闻报道中含有多重消息来源则选择其最主要的方面作为消息来源。“食品安全事件责任归因”分为4类,包括企业监管不力缺乏道德、不法分子作为、政府管理不力、其他。

“新闻语气”在本研究中从正面、中立、负面三方面来分类(20)。正面的新闻语气如政府对食品安全事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和获得有效的成就而进行的褒扬等,负面的新闻语气如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后果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及谴责等。

本研究选择3位研究生担任编码员,在他们接受严格的编码培训后测试交互信度(intercoder raliability)。遵循以前研究从样本中随机抽取15%来测试的标准(21),本研究从抽取的全部320条新闻报道中随机选取50条进行编码测试。所有编码信度系数均超过0.80(Cohen’s Kappa),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四、研究发现

首先我们使用描述性统计,对10年来《新闻联播》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频率加以展示。如图1所示,自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本研究搜集的目标样本即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数量为320条,其中2008年与2011年报道数量最多,分别为88条和74条,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8%与 23%,而这两年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和受众最为关注的年份。2010年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数量最少,仅有4条。2004年至2007年,新闻报道的数量趋势较平稳。

图12003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新闻报道数量分布图

1.新闻事件本源与新闻框架(A&B)之间的关系

RQ1:新闻事件本源与不同新闻框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对于研究问题1使用卡方检验,结果如表1显示新闻框架A与新闻事件本源的关系存在(χ2=8.48,df=1,P<0.05),国内在新闻报道框架A有88.5%的比例倾向情境性框架,11.5%的比例为主题性框架,而在国外报道中,情境性框架的报道达到98.8%,主题性框架仅有1条,说明《新闻联播》在对国外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更倾向针对一件具体事件的阐述。新闻框架B使用同样影响新闻事件本源的关系同样存在(χ2=33.89,P<0.001),在国内和国外的新闻报道中,责任框架最多,达到92.3%和84.9%,第二多的就有差异,国内新闻报道第二是人类利益框架6.8%,国外新闻报道第二是冲突框架11.6%,可见国内报道中较少涉及矛盾,重视群众的利益,而国外的报道中倾向强化冲突。第三位的是经济后果框架,3条报道均来自于国外,占比达100%。

2.消息来源与新闻框架(A&B)之间的关系

RQ2:不同新闻框架在消息来源上的区别是什么?

该研究问题采用卡方分析显示(表2),新闻框架A与新闻报道消息来源的关系(χ2=3.19,P>0.05)不明显。新闻框架A中,情境性框架明显多于主题性框架,有十倍之多,主题性框架的82.1%的消息来源于政府或官员,情境性框架的77.1%的消息来源也于政府或官员。新闻框架B与消息来源有边缘性弱关系(χ2=28.58,P<0.10)。新闻框架B中,冲突框架、人类利益框架、经济后果框架、责任框架凸显最多的使用政府或官员为信源,分别占比91.7、50.0%、66.7%和78.5%。

表1 新闻事件本源与不同新闻框架的关系

表2 消息来源与不同新闻框架的关系

3.新闻框架(A&B)在新闻报道语气上的差异

RQ3:不同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语气的差异是什么?

对于研究问题3,卡方检验分析新闻语气与不同新闻框架之间的关系(表3)。新闻框架A在新闻语气的体现上差异非常显著(χ2=26.72,df=2,P<0.001),在主题性框架中,69.7%的新闻语气都是正面的,基本没有负面新闻语气,相反的,在情境性框架中,却有24条负面语气的新闻报道,占比8.2%。在主题性框架中,正面语气较多,而在情境性框架中,偏向中立方的新闻报道语气较多。新闻框架B在新闻语气上的有明显差异(χ2=15.47,P<0.05),样本总数320条新闻中,冲突框架报道有12条,且多数是关于国外的食品安全报道,11条的新闻语气偏中立,只有1条是偏负面的,显示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国外偏向冲突框架的新闻时,新闻语气保持中立,不会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较少掺杂个人感情。人类利益框架中,56.3%是正面的报道,基本没有负面的报道。65.7%的责任框架报道,新闻语气都是中立的,也有22条报道的新闻语气是负面的。

五、讨论与结论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在资源有限或报道主题的影响下,对新闻事件进行切割处理的必然选择。在单一新闻报道的背景下,媒体和受众都无法对整个事件的每个层面做到完全再现。这种限定,即与媒体提供给受众一个完整世界显示的目标产生了矛盾。对于框架的慎重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矛盾因此变得重要。我们的研究发现确认了各种框架的有限功能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本研究发现中的情境框架的压倒性优势是有意义的。虽然中央电视台对于其他的地方台甚至国外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有议题设置的功能,引导了整体议题报道的方向和态度,但是《新闻联播》在更大程度上重视了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对于每一食品安全的案例中的个人作了细致的展示,这与我们以前认为的主流媒体重视说教,忽视个体的主管感受和表述这一固定的偏见有很大的反差。这意味着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日益重视普通人的声音,增强新闻报道的“接地气”和参与性,这种情境报道将议题本身软化,变抽象为具象,有利于增强新闻信息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22)。

情景框架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因为其着力于个案对新闻事件的过程细节进行描述,《新闻联播》中对食品安全受害人的采访能给受众以参与感和冲击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情景框架如果过分注重细节和个案,难以提供足够的背景,对于“议题”的讨论就在资源上难以满足,受众在对相关食品安全议题进行评价及形成态度时,可能拘囿于此“事件”而非此“议题”,在缺乏对整个议题完整认识的情况下即对其进行评价可能陷入片面,而汇集成的社会舆论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我们的研究发现主体性框架更加客观,语气更加中立也说明了主体性框架在帮助受众建立理性态度中的有益作用:在中立客观的环境下,受众更有可能充分的分析食品安全的原因与影响,而不会受某一带有片面性的新闻个体的动摇,从而形成理性的公共舆论。基于此,媒体对于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社会议题,在报道中似乎可以通过其他的相关报道,以减少情景框架的片面性。本研究观察了《新闻联播》的食品安全报道,但其他的新闻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或有更加丰富的播出资源,《新闻联播》因为注重议题框架而不能完全表现的个体,便可以在新闻频道中得到丰富展现。

我们也发现中央电视台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的解读上还是很依赖官员作为信息来源,这也是与全世界的主流媒体在报道重要社会议题上的通常做法一致(23)。尽管普通人提供的信息可以增强报道的多面性和人情味,但在重大问题上官员和各类政府组织对于社会议题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所拥有的信息可能更加具有可信度,且容易在发生错误时更快的调查修正,当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提高,希望得到对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和合理解决方案时,官员作为新闻来源成为合理有效的选择。对于《新闻联播》这样注重可信度和权威性的媒体来说,政府和官员作为新闻来源配合了报道的基本定位,高效的信息获取更加重要,人情味是普通次要的手段,这可能也是我们看到虽然《新闻联播》频繁使用情境框架,但是报道在总体上看还是以官员作为主要新闻来源的原因。

还应该注意的是,《新闻联播》报道语气趋于正面,显示了该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于民生的关注;报道并没有带有强烈的批评语气,显示了媒体在报道一些负面新闻时从积极的角度而非消极渲染上努力的特点。而且,在多数的新闻报道中,评价的语气都是保持中立、客观地分析问题,即使是在相关事件引发普遍社会情绪,公共舆论处于反对的总体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情绪在现实中会感染受众,引导受众向着情绪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心理活动形成过程中,人们可能失去对于议题本身的清晰认识,过分的负面语气有可能从情绪上影响公共舆论,而在相关知识认知支撑上则可能不足,缺乏充分认知的公共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具体行为是不成熟的。作为影响舆论的中央电视台,其中立的语气或者可以避免以情绪误导公共舆论,而且能够提供客观的舆论建构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第一次对《新闻联播》这一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食品安全报道作了纵贯(longitudinal)研究。本研究分析了新闻报道的文字稿而不是视频,对于文字的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了解主流媒体的态度。然而视频中的很多信息在文字中已经丢失,比如报道中的新闻来源在接受采访时的语气可以影响受众对于整个事件的态度,但是文字无法反映其语气的变化。如果我们可以结合视频对相关报道作出比较分析,或许可以得到新的含义。另外,虽然《新闻联播》是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旗舰”,对于其他电视台新闻报道有符号性的指导意义,但是对它的研究不能替代对其他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探索,后续研究如果比较新闻联播的食品安全报道与其他电视台同类议题报道的异同,也可以获得其他有趣发现。

注释:

①(21)Nucci,M.L.,Cuite,C.L.,&Hallman,W.K.(2009).When Good Food Goes Bad:Television Network News and the Spinach Recall of2006.Science Communication,31(2):238-265.

②Fleming,K.,Thorson,E.,&Zhang,Y.(2006).Going Beyond Exposure to Local NewsMedia: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Examination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Food Safety.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11,789-806.

③刘俊:《〈新闻联播〉变化趋向探析》,《电视研究》,2013年第5期;刘俊:《语态·编排·包装——谈〈新闻联播〉改版背后的新闻叙事之变》,《电视研究》,2011年第12期。

④(17)Haigh,M.M.(2012).Health Most Common Frame for Spinach,Peanut Recalls.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33(3),62-75.

⑤⑧Bottemiller,H.(2013).Safe at the Plate?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51(5),25-27.

⑥Marks,L.A.,Kalaitzandonakes,N.,Allison,K.,&Zakharova,L.(2003,Spring).Media Coverage of Agrobiotechnology:Did the Butterfly Have An Effect?Journal of Agribusiness,21(1),1-20.

⑦Hampl,J.S.(2004).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Hyperbole:Nutrition in the Media.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58,364-372.

⑨梁译尹:《对〈纽约时报〉网站关于三鹿事件报道框架的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何雯:《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南方周末〉》,《青年记者》,2009年第17期;戴静:《〈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0)Entman,R.M.(1993).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51-58.

(11)(17)Iyengar,S.(1990).Framing Responsibility for Political Issues:The Case of Poverty.Political Behavior,12,19-40.

(12)(14)(18)Semetko,H.A.,&Valkenburg,P.M.(2000).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93-109.

(13)Aaroe,L.(2011).Investigating Frame Strength:The Case of Episodic and Thematic Frames,28,207-226.

(16)Maeseele,P.(2010).On Neo-luddites Led by Ayatollahs:The Frame Matrix of the GM Food Debate in Northern Belgium.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4(3),277-300.

(20)Sheafer,T.(2007).How to Evaluate It:The Role of Story-evaluative Tone in Agenda Setting and Priming.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7,21-39.

(21)Li,X.,&Liu,X.(2010).Framing and Coverage of Same-sex Marriage in US Newspapers.The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21 (1):72-91.

(22)Trope,Y.,Liberman,N.,&Wakslak,C.(2007).Construal Leve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Effect on Representation,Prediction,Evaluation,and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7(2),83-95.

(23)Shoemaker,P.J.&Reese,S.D.(1996).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of Influenceon MassMedia Content,2nd edition.White Plains,NY:Longman.

(作者柳旭东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窦俊娥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俊】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语气议题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语气不对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注意说话的语气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