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5-12-26刘广学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615200

关键词:心肌梗塞临床分析溶栓

刘广学(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 凉山 61520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刘广学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 凉山 6152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28例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溶栓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3 h内再通率达83.3%,7~12 h再通率仅33.3%,提示发病后越早溶栓则效果越好;4例患者发生胸痛12 h后给予溶栓治疗仅1例再通,提示发病6~12 h溶栓仍可获得一定疗效。结论 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我院自分科以来,对此类患者接诊后于严密监护下实施及时有效的联合溶栓治疗及相应对症处理并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9~84岁,梗死部位:下壁12例、广泛前壁+下壁9例、广泛前壁5例、前壁1例、前间壁1例。

1.2 治疗方法

接诊后立即运至重症病房(CCU),疾病早期心电活动较为活跃且心功能极不稳定,需对其提供全面监护(如心电、生命体征等),其中心电监护涉及心率、心律、QRS-T变化等方面。

提供持续的高流量吸氧(3~5 L/min)改善心肌缺氧情况,此举有利于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对缩小梗死面积也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2条或以上)以便保证各类抢救药物顺利给药,临床常用急救药物包括促进心肌代谢类、含镁极化液、利多卡因等,用药后可获得显著的室性心律失常预防效果,降低因室速、室颤等因素所致的死亡。烦躁不安者可使其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心肌梗塞面积随之扩大,增加心力衰竭诱发率及发生程度;剧痛是导致心肌梗塞患者休克、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镇静、镇痛等相应治疗解除疼痛、烦躁等情况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积极治疗心肌梗塞相关并发症:①室性心律失常:此类情况是此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多选用利多卡因100 mg缓慢静脉滴注,待给药完成后提供利多卡因500 mg+5%葡萄糖500 mL静滴(10~20滴/min);②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等多种类型,若于心肌梗塞发生前24 h内出现则应首选异搏定5 mg+50%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若发生在24 h后,可用西地兰0.2~0.4 mg+5%葡萄糖20 mL静脉滴注(缓慢);③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经阿托品0.5~1 mg肌肉注射,如疗效不显著,且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

2 结 果(见表1)

表1 溶栓时间与再通率的关系(n,%)

3 讨 论

本文中相关资料显示,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3 h内再通率达83.3%;随着发病时间延长,经溶栓治疗后再通率呈下降趋势,研究中7~12 h再通率仅33.3%,提示发病后越早溶栓则效果越好。本组4例患者发生胸痛12 h后给予溶栓治疗仅1例再通,分析原因为胸痛开始时机体处于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状态,提示发病6~12 h溶栓仍可获得一定疗效,接诊患者后不论其发病时间均不应完全否定对其溶栓。

重症监护在AMI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医生根据心电图实时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提供有效控制。

AMI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血栓性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再通,使心肌获得再灌注,可以使栓子缩小甚至消失,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抑制心室重塑,患者确诊为AMI,立即进行静脉溶栓,保护患者心功能,缩短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挽救濒死的心肌,提高生存质量,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静脉溶栓治疗,而大多数医院没有条件行PTCA治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AMI治疗重要措施,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再灌注治疗。

尿激酶是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形成纤溶酶激活血栓,是从人胚胎肾组织培养液或新鲜尿液中提取而得[1-2],尿激酶无抗原性和致热原性,同时人体内无抗体存在,不易发生变态反应,尿激酶价格低廉,尿激酶可以激活患者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正常血液中形成复合物称非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酶原,在血液运行中呈游离状态的水解纤维蛋白酶原,酶的活性低,只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阻止红细胞凝集,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3]。而在患者梗死部位形成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溶解酶,在梗死部位作用提高5倍。可以到达血栓中心部位,使水解纤维蛋白酶激活,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尿激酶成为溶栓治疗AMI的首选药物,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3.1 AMI的主要表现

①疼痛,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发表现且多见于清晨,疼痛情况(部位、性质)虽与心绞痛相似,但患者大多较心绞痛具有更为严重的疼痛程度,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经休息、硝酸甘油给药等措施并无显著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濒死感,少数患者疼痛初始即可伴发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②全身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发热(低热,约38℃,好发于疼痛后24~48 h)、白细胞上升、血沉加快等;③部分患者将伴发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病情较重可发生呃逆;④急性心肌梗塞发病24 h是心律失常多发时期;⑤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心源性)的危险期;⑥发生心力衰竭者多见于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原因多为梗塞后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具有不协调的心肌收缩情况。

3.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冠心病现在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上世纪80年代初,临床医学工作者对AMI发病机制不断研究后逐步意识到,其发生根本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导致冠脉急性闭塞[1],至此溶栓治疗正式加入AMI治疗方法中并于临床推广使用。研究表明,溶栓可使AMI患者获得满意的冠脉再通效果,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里程碑,有利于降低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显著提高其近期、远期疗效及预后。通过对18例ST段抬高的AMI经尿激酶溶栓后可再通已经急性闭塞的管状动脉,可获得高达87.5%的血管再通率,且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发生率。溶栓时凝血、纤溶呈动态平衡状态,溶栓前需提供阿司匹林(足量,300 mg),而溶栓后则需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若未准确实施此种给药方案将显著增加再通血管再闭塞几率从而影响患者预后。本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6例,恶性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笔者认为:基层医院经尿激酶溶栓可获得满意的AMI血管再通效果,有利于降低此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安全性、有效性均较为满意[4-5],在有效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的同时为介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并提供优质的血管基础,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尊发,陈德俊,陈炳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3,24(3):314-315.

[2]李国良,季先友,初春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1,15(3):67-68.

[3]屈昌平,申圣春.AMI静脉溶栓疗法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7(6):15-16.

[4]杨 宁.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47(24):107.

[5]刘子永,钟思干,李桂平.AMI急诊溶栓治疗163例临床分析与探讨[J].河北医药,2011,28(5):361-362.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4.086.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42.2+1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临床分析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为什么心肌梗塞这么“可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与心肌梗塞并行?
警惕青年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