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为例
2015-12-26魏芬
魏 芬
(1.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1131)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典范。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核心要件;旅游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式以及技术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业升级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满足游客休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70%的旅游资源都是在农村[1],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资源基础。
一、休闲农业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属性等基本范畴的研究[2-1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12-18]、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19-2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的研究[23-24]、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休闲农业资源研究[25-28]等方面;定量研究主要侧重于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29-31]、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的评价[30]以及休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31]等方面。从以上研究现状分析得出对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的较少,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休闲农业开发、规划以及发展的根本,做好该资源的定量评价,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要素之一。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休闲农业资源的评价指标,再结合德尔菲法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大圩镇的休闲农业资源进行模糊评价并获得评价得分。
二、研究区概况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东临南淝河,南濒巢湖,面积3 792hm2,人口2.1万,下辖15个自然村,距离合肥市中心约12km,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大圩休闲农业景区由精品蔬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休闲服务区、采摘游乐区、十里渔场垂钓区、生态林区、荷花观赏区七大模块构成。通过举办各类观赏活动、采摘活动、节庆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近几年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该镇为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①。
三、研究方法
休闲农业资源即有旅游资源的特性,又有农业资源特性,评价休闲农业资源是一项复杂的决策系统。因此针对多目标、多方案的决策过程,本次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决策方法[32]。该方法主要将复杂问题按照思维过程进行系统分解,并对分解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已知范围内,给出最优决策。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相对权重[33]。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判断矩阵时,难免会出现主观判断的部分,为降低评判的主观性,本研究将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并用,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复修订和调整,直至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最终得出评价结果。
(一)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且要考虑到资源本身具有的农业、旅游业的二元属性,本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参照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以及大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多次征询专家的意见,最终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目标层下,构建了资源自身条件、资源环境条件以及资源生态条件三大准则层。同时在资源自身条件准则层下构建了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资源质量四大指标层,在资源环境条件下构建了基础设施、社会条件以及环境条件三大指标层,在资源生态条件下构建了生态条件、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大指标层,一共设计了九个指标层,在九个指标层下又构建了二十八个指标要素层,在YAAHP软件中构建了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如图1所示。
本次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突出三大原则:一是体现了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资源生态条件、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质量等评价指标;二是突出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中除了定性评价指标外,如资源质量、适游期、容量、集聚度等都是定量评价指标,为本次评价提供了合理依据;三是主要体现了资源本身特点以及资源影响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休闲农业资源核心特点是吸引力,影响吸引力大小的因素不仅有资源本身的条件,更有资源所处的环境条件,因此本次指标设计构建了资源所处的基础设施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环境条件,作为评价休闲农业资源的要素之一。
(二)构建判断矩阵
构建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第二步,判断矩阵的构建是从准则层(B层)开始逐层确定的,利用两两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各层不同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各要素的重要程度,采用1—9尺度(见表1)。结合德尔菲法,通过问卷方式,征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35位专家意见,在个体判断矩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综合判断矩阵。本次研究共构建了13个判断矩阵,现列举资源自身条件、环境条件以及生态条件三大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如图2所示。
表1 1—9尺度相对重要性比较
(三)一致性检验并计算权重
13个判断矩阵经过专家两两比较赋分后,利用YAAHP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构建的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才是合理的,才能进行下一步权重的计算。本次检验不需要精确的检验结果,因此采用和法,一致性检验比例为CR(CR=CI/RI,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符合逻辑,通过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重新调整。本次检验经过两次调整,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结果CR≈0.0153<0.1,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计算权重,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权重值如图4所示。
经过软件运算,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自身条件权重最高,为0.615 4;其次为资源生态条件,其值为0.230 8;最后是资源环境条件,权重为0.153 8。在各指标要素层的评价中,指标权重值在前五位的是:田园风情(0.063 6)、体验性(0.078)、大气质量(0.077 6)、水质量(0.062 1)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0.059 9)。指标权重值在最后三位的是:历史性(0.011 1)、购物条件(0.011)以及居民的态度(0.006)。
四、休闲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一)休闲农业资源综合评价过程
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以及研究旅游资源模糊赋分评价标准的相关文献[34-37],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进行模糊赋分,以10分为总分,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在赋分过程中,部分指标的等级划分依据客观的分类标准,如植物资源依据植被覆盖率,大气、水质量依据国家评定等级的划分等,但田园风情、居民态度、体验性等,很难用定量指标进行划分,因此只能依据自身体验来模糊赋分,详细情况见表2。
依据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体系以及模糊分类标准来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评价赋分采用游客评价及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评价项目中的植物资源、大气质量、水质量以及土壤质量等项目,采用现场调研,并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赋分,对其他评价项目则采用游客直接赋分的方式,并算出算术平均值,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分(G值)。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最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3%。通过线性加权方法,即,其中p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得分,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G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分,得出大圩镇休闲农业资源的评价得分为5.24 206,见表3。
表2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模糊赋分分类表
表3 大圩镇休闲农业资源的评价得分
(二)结果及分析
通过综合评价,合肥市大圩镇休闲农业资源总得分为5.242 06,按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模糊赋分分类表,该地休闲农业资源处于三级标准,此层级属于中等层级,可见大圩镇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仍处于中档水平,其中大气质量(p=0.543 2)、资源体验性(p=0.507)、田园风情(p=0.457 92)以及植物资源(p=0.320 93)得分较高。
大圩镇被誉为合肥市的“天然大氧吧”,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圩镇为保障氧吧的空气质量,采取了治理污染企业、禁烧秸秆、处理生活垃圾、污水等一系列措施,从而该项得分也符合该镇休闲农业资源的实际特征。
在大圩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发过程中,举办了采摘、垂钓及节庆等多项活动,在采摘活动中就有让游客参与的采摘葡萄、草莓、桃子、柿子以及各类蔬菜的活动,在节庆活动中也有大量参与活动的设计。同时,该地浓郁的田园风情,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乡貌,感受不同季节休闲农业风情,因而资源体验性得分也较高。在田园风情方面,大圩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镇,该镇按照“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田园、都市农庄”的总体要求,实施农村和村庄整治,从而形成了“一镇、三园、三带、七点”的规划布局,给游客充分体验了徽派的田园风情。该地的植物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因此植物资源得分也较高。但在历史性、购物条件、住宿条件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得分较低。因此大圩镇要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增加游憩接待收入,需要加强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以及对休闲农业从业者专业技能的培训。
五、政策建议
构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体现资源核心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从而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从体系构建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圩镇要增强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该评价体系的评价得分,不仅要注重资源本身的内涵建设,而且对资源所处的外围影响条件也要做好充分的统筹。首先要加强资源自身条件的建设,提高资源固有质量。在实践过程中,休闲农业一是要重视田园风情、风味的开发,不能脱离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二是要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多开发设计让游客体验项目,这是休闲农业提高资源本身质量的重要途径;三是要以保护为前提,尤其是保护和提高大气、水、土壤和农产品的质量,是保障资源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要注重休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任务。从传统农业到休闲农业的转型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评价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本次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要注重休闲农业资源可进入性的建设。可进入性指的是“进的去、游的开、散的快”,要保障以上条件,不仅需要交通核心条件的支持,还要有食、住、行、游、娱、购等各环节的保障条件,才能提高资源整体的可进入性。
注释:
① 资料来源:现场调查、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大圩镇政府网站。
② 图表来源:YAAHP软件分析的结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8-24]http://www.gov.cn/gzdt/2011-08/24/content_1931324.htm.
[2]BRAMWELL B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165.
[3]OPPERMANN,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86-102.
[4]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5]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6]张强,魏福芹.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探索——基于北京等都市地区先行案例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50-54.
[7]黄映辉.休闲农业的相关经济学理论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316-319.
[8]陈艳.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149-151.
[9]成升魁.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10]DEBORAH C V A,VEECK G.Sustaining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e product:linkages among miehigan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5,2:225-234.
[11]PHILLIP S,HUNTER C A.Typology for defining agri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754-758.
[1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13]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2):63-71.
[14]朱孟珏,董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2):70-82.
[15]舒伯阳,朱信凯.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及农户增收效益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6(7):48-50.
[16]付华,吴雁华,穆建怡.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23):442-446.
[17]BARBIERI C,MSHENGA P M.The role of the firm and own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tourism farms[J].Sociologia Ruralis,2008,48:166-183.
[18]FORBORD M,SCHERMER M,GRIEMAIR K.Stability and variety-products: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farm tourism[J].Toursim Management,2011,1:15-17.
[19]潘丽,张天柱,刘伟,等.宁武县域休闲农业规划方案和思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1):225-230.
[20]鲍顺淑,杜孝明,张秋玲,等.宋庄镇创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8):310-312.
[21]FRANZ E,HEIDE N.Strategies to measure a quantum state[J].Elsevier Science,2004(5):220-244.
[22]HEGARTY C,PRZEZBORSKA L.Rural and Agritourism as A Tool for Reorganizing Rural,Areas in Old and New Member States-A Comparison Study of Ireland and Po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5,7(2):63-77.
[23]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24]曾玉荣,周琼,李晗林.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历程、建设布局与借鉴[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12):1382-1390.
[25]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314-317.
[26]赵丽宁,欧维新,逄谦,等.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6-10.
[27]肖光明.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4):643-648.
[28]基于DEA的河北省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4):511-518.
[29]杨荣荣,王红姝,高阳,等.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7-15.
[30]曹盼,张润清,王健.我国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评价与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2):233-236.
[31]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32]陈实,任姝慧,温秀,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景区管理水平测度——以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2):40-44.
[33]任善强,雷鸣,肖剑,等.数学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3-204.
[34]吴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青岛为例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64-70.
[35]冯卫英,朱世桂,黎星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江苏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27-134.
[36]袁宁,黄纳,张龙,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2):179-181.
[37]曹园园,孙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郑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5):49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