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广西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动因探析

2018-09-12黄彪虎樊正强程波

老区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近代城镇化

黄彪虎 樊正强 程波

[提 要]圩镇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 近代广西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源于农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活跃、外来客商主导、边境贸易刺激。从中启示,城镇化必须依靠农业发展,交通是城镇化的催化剂,人才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必须加强圩镇规划建设。

[关键词]近代;左右江流域;圩镇;城镇化

[作者简介]黄彪虎(1963—),男,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现代流通;(广西南宁 530021)樊正强(1961—),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广西南宁 530022)程 波(1980—),男,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和职业教育。(广西南宁 530021)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左江位于南宁市西南,右江位于南宁市西北,两江成“V”字形流至南宁西面,汇合而成邕江。左右江流域处东经104°28'~109°09',北纬21°36'~25°37'。该流域范围包括如今的百色市、崇左市、河池市全境以及南宁市的隆安、马山两县,总计32个县。西邻越南和云南,東接柳州和南宁,北连贵州,南界越南。土地总面积为91587平方公里,多为山地,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左右江革命老区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201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确定未来10年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推进城镇化,圩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里所说的圩镇,包括县城、建置镇和农村圩集。近代时期的县城既是政治中心, 也有众多铺店及定点市场;建置镇有定期圩市, 但由于商店较多和住户密集, 非圩日也有交易; 农村圩集所在地,也有常住人口、公共设施及商铺。圩镇具备各种城镇因素,在长期蜕化、演变过程中向城镇化发展。反观圩镇的起源与变迁可见,圩镇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第一个阶段,城市由圩镇逐渐演化发展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追寻近代左右江流域市场初级形式圩镇的发展轨迹,探究圩镇变迁动因,从中得到启示,以助于推动今天民族地区的城镇化。

二、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动因

近代左右江流域圩镇是在古代集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绪中期往前,各地圩镇没有多大变化,数量增加不多,大部分圩镇仍按传统的交换方式,“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到光绪中期,左右江流域圩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圩镇的规模、数量、交易商品等各方面明显与前代不同。圩镇变迁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发展推动圩镇

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农民有了剩余产品需要交换,交换场地即圩镇随之产生,且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圩镇的发展状况。近代,左右江流域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基础薄,开发晚,明显落后于广西其他地方,但商业性农业一直在顽强生长,特别是到20世纪后益加突出。据1948年《田阳县志》(草稿)所记,田阳县大部地区“几乎遍地石山,不合种稻”,但好多地方种植经济作物,且有剩余外销。如柚子“各乡镇均有”。番石榴“出产最多,价值低廉”。田七“老坡、保宁等乡出产……畅销于广东各外省”。甘蔗,“四厢、旧州、田州、新荣、正荣、联荣、百育、那满等乡出产。清甜,水份多,为各县之冠。……邑人每在冬春季间以之拷榨,制成黄糖,然后用人工制成白糖,运出邕宁等下游各地销售,是为田阳最大宗出产物品”。再如荔枝,“田州、那坡、百峰均有出产,惟不及南乡之多,但清甜则不亚于南乡所出”。[1]都安县民多为瑶族,瑶民素来商品经济意识淡薄,生产条件落后,但民国时期该县则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如梨,“本县各地皆产之,惟忠信、第班、大也等乡所产者多,味尤清甜松脆”。柚子各乡普遍出产,“惟忠信乡人酷为培植,产量特多,鬻于市,收益最大”。龙眼产于大化、内甲、安阳、鸣凤、拉烈、革旧等乡,“惟忠信乡所产者为最良”。油桐“本县各地皆有之,获利不少”。[2]田西县(今田林县)稻米少但农产品输出甚多。据民国《田西县志》载,1937年该县总共输出茶油14万斤,桐籽5万斤,山楂糕1.5万斤,首乌1万斤,核桃2万斤,牛皮5万斤,玉米15万斤。[3]

有所发展的农业商品经济刺激圩镇迅速发展。表现在圩镇数量上,如罗城县民国年间增设了地门、冲洞、腊梅等15个圩市[4];1987年隆林县有圩市36个,其中归属民国时期出现的就有隆或、扁牙、蛇场、岩茶等不低于14个[5];隆安县20世纪40年代有圩市18个,其中新隆圩、杨圩、新南圩、新街圩等都是民国年间开设的[6]。此外,左右江流域不少县已形成了圩镇网络。除上述罗城、隆林、隆安县外,同正县(今扶绥县)有圩市11个[7],田西县有22个[8],宜北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13个[9],都分别形成了圩镇网络。但在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仍占上风,商品经济依然显弱,左右江流域“轻商”风气盛行,严重制约圩镇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活跃圩镇

圩镇是商业集中的地方,运输通畅,商业繁荣,圩镇兴旺;交通梗阻,商业萧条,圩镇凋蔽。龙州、梧州、南宁三关开放之前,左右江流域仍沿袭传统运输方式,陆路、水路大多依靠人力。如天等县有些地方道路险恶,“丛崖叠嶂,烟雾连天,高峰虎踞,曲径羊肠”,货运“全靠肩挑马驮”[10]。又如在桂西和云贵交界,“鸦片输出多由马驮到百色,转水运去港澳各地,回程再驮运纱布、洋杂等物”[11]。而水路左江河面狭窄,河道弯曲,右江则有险滩120多处,素有“左江湾、右江滩”之说。[12]道路不同,运输工具落后,恶劣的交通条件,难于承担大宗商品运输,也很难凭此使沿线圩镇有太大的货物集散量,圩镇发展受到限制。

1930年后,政府对左右江河道进行疏浚,“收相当效果”[13]。而后又陆续增拨款项整理,水路交通日渐发达。百色位于右江上游,民船溯水而上可达云南剥隘,电船下通南宁直至梧、港。清末以来,电船频繁穿梭于邕百,最多时有三四十艘之多。便利的水路交通使百色与滇黔等地的商品贸易非常活跃,百色市面生意兴隆,1932年,商铺已达159家,资本额15.8456万元。[14]邕宁蒲庙圩、良庆圩、石埠圩、那龙圩等因滨临邕江而兴旺,并分别于民国得到了扩建。[15]隆安右江边的圩镇雁江、那桐、小林是当时主要的粮食圩场,在与南宁的商品贸易中发展很快。如雁江圩,到1939年,镇上已有400户居民,29家商号。[16]龙州为桂西南交通枢纽,轮运业伊始在龙州发展很快,清宣统以后,龙州商户拥有20余艘轮船航运。货流畅通带动贸易发展,1937年龙州市面专业店达35种以上,经营饮食有210多户,旅店有40家。[17]

黔桂公路的修通,促进了该流域的商品流通,也带旺了沿途圩镇。据广西《道路》杂志48卷1号载,“六寨原是一个山丛中不及十户人家的小村落。自黔桂公路通车后,它成了两省交通重镇,现在已热闹起来,邮政电报局都有,西式楼房也建筑了好几座。”30年代,六寨有经营火柴、煤油、纸烟、油米、杂货、布匹、洋纱等各种商号,贸易日益繁荣,年交易额超100万元,为全省圩市第五位。[18]靖西原是个交通封闭的山城,物资运输基本靠人力,街上只有两家较大商店和两家旅店,30年代平岳公路通车后,外来行商增多,商号酒楼开业不断,[19]街上繁荣兴旺。都安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公路未通前,不仅行商少且市场行业单一。民国20年(1931年),随着公路的修通,与外地联系加强,进出口两旺,全县各圩市行业增多,各类店铺达2240间,各地圩亭得到了完善,30年代建圩亭达25个,有162个摊位。[20]

交通无疑是促进圩镇兴盛的动脉,但随着航运、公路、铁路的发展,左右江流域圩镇内部结构也有调整,即出现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個别现象。如龙州上金圩,位于左江、明江交汇处,曾经繁华,有盐埠之称。公路修通后,雷平、龙茗、靖西、养利、万承等地所需食盐等商品,均从南宁水运到驮芦,再用马驮走驮芦—龙茗公路转运各地售卖,不再经上金转运靖西龙州,上金反成死角,再无昔日繁荣。[21]

(三)外来客商主导圩镇

明清以来,粤、湘、闽、赣等外省商人纷纷入桂, 这对左右江流域圩镇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有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商人相继在田林县乐里圩设店经商;随着经济发展,百色镇商贾云集,城内陆续建有粤东会馆、云南会馆、福建会馆、玉林五属会馆等商人组织。正如光绪《百色厅志》载,在百色城,“厢外市肆喧闹,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东粤以及滇黔,非土产也”。

粤商大批入桂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在左右江流域,粤东会馆在靖西、南丹、隆林等地共建有至少40个。该流域的左江水系和右江水系流量大,便航行,圩镇中所聚粤商人口占工商业总人口一半以上,是圩镇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大新县全茗街清末至民初较固定经营的商户有12家,6家为粤商,余为官族汉人。粤商资本额达5680光洋,本地商人资本额仅为3300光洋[22];较之,偏僻山区圩镇因山岭阻碍,距离遥远,粤商进入则大减,但因当地多少数民族,开化程度不高,少有专业商人,粤商虽进驻数量有限,却对当地圩镇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如南丹月里街民国时期粤商仅有3家,川商却有5家,湘商3家,黔商3家,宾阳商人较多,有12家。[23]尽管左右江流域粤商进入不平衡,但仍是圩镇经济的主要力量,依旧“无东不成市”。

(四)边境贸易刺激圩镇

自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中法续议商务条约》后,龙州即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1889年清政府正式在龙州设立海关。开关后,龙州关埠的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开关头年,进出口总价仅为12,571关平两,1910 年即上升到880,258 关平两,占中越贸易总额的11%。[24]从越南进口的商品多为“食盐、纱布皮、火油、洋杂货、卷烟、火柴等”,出口的商品“以黄豆、八角、茴油、糖、牛骨等” [25]为主,可见交易商品有土有洋,既有土特产品也有工业品。

与此同时,边民互市也兴旺起来。到1942年,左右江流域与越方边境共建有11 对对汛处。后来,这些对汛处所在地,变成边民互市的货物集散地,形成了最早的边境圩镇。如龙州水口,雷平堪圩、硕龙,凭祥隘口、镇边平孟等圩镇就是如此演变形成的。硕龙自1887年开街,此后每隔3日一圩,贸易逐增,据大新县志记载,“每圩人数400余人(本地群众和越南边民),交易的商品主要有百货、棉布、火油、食盐、谷米、粟、豆、木薯片、鸡、鸭、猪肉、兽皮、土特产等,每圩交易额5,000元国币”。此外,中法两国许可中越边境商贩到对方境内开展贸易。如靖西龙邦1902年以后,“就有北来归顺、天保的坐商,南来高平、茶岭的越客,东来广东的客商等中外商家”。再如龙州,新开圩11个,“贸易总值以全年计为1,072,000元”[26],边境贸易促进了近代左右江流域龙州中心圩镇及口岸圩镇和小圩镇的蓬勃发展。

三、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启示

(一)城镇化必须依靠农业发展

农业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农业达到更高水平,才能使城镇化进入更高阶段。城镇化的进程要与农业提供农产品的能力相适应,不能为了推进城镇化而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要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前提设计城镇化发展水平,下大力气解决土地产权流转问题,给资本、技术、管理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以政策保障,要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量,降低农业成本,发展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第三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交通是城镇化的催化剂

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空间上集散顺畅,资源配置范围扩大和效率显著提升,这是城镇化的直接表现之一。而交通运输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和催化剂,畅通的流通环境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运转。圩镇作为交通运输要塞,是货物吞吐中转站和贸易中心点,通过交通路线把各乡镇村屯连接起来,为农村打开经济通道,以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强化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对交通发展统筹设计,比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依托交通通道,打造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农村之间的紧密联系、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格局。

(三)人才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

城镇化对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农村出现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一批有高素质的,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化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涉农院校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强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农村现代流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农业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引入经济能人,还要加强政府主导,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培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农民到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造就一支优秀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四)加强圩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建设的前导。要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规划圩镇。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特色、文化地理特性,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圩镇建设模式。新圩镇要按照现代化圩镇要求,城乡融合,统筹建设;不断完善老圩镇,使之向现代化圩镇迈进。在土地资源、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加强圩镇保护,既要发展商贸经营,也要弘扬文化传统。以圩镇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4]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篡委员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5]吕孟禧,蔡中武等.广西圩镇手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6]黄诚沅篡.民国《隆安县志》卷四[M].民国2年(1913年)铅印本.

[7]曾瓶山,杨北岑等篡.民国《同正县志》卷三[M].民国22年(1933年)铅印本.

[8]岑启沃篡.民国《田西县志》,第五编[M].民国27年(1938年)铅印本.

[9]覃玉成篡.民国《宜北县志·全属各乡之圩场》[M].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10]张万富.天等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梁有斌,谢永泉.广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近代部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2]陳晖.广西交通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13]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M].第二回(1935年),“交通”.

[14]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M].第一回(1933年),“商业”.

[15]莫炳奎篡.民国《邕宁县志·建置二》[M].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16]陆顺天.隆安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7]中国人民政协龙州县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M].第4辑,38页.

[18]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M].第一回(1933年),“商业”.

[19]《靖西文史资料》第1辑,96页.

[20]中国人民政协都安县委员会编.都安文史[M].三、四辑合刊,48页.

[21]《龙州文史资料》第3辑,74页.

[2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2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24]简讯[N].申报,1924-07-27(3).

[25]广西统计局《龙津县统计提要(第1、2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档案文号:L15-60-1,1946.

[26]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M].1935.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近代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