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核心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内涵

2015-12-24张卫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折线竖式统计图

张卫星

核心问题就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是学生思考、探究的集中点。它指向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本质,通过它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促成其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整合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其他的问题都由它演绎出去,并与它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它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它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解决它,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由此可见,核心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动力,是知识学习的大纲。一旦我们找准了一堂课的核心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聚集点,学习的主线就非常清晰。因此,确立每节数学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展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我们要设计核心问题的目的所在。那么,数学核心问题又有哪些常见类型,其内涵如何呢?

一、 统领型——让教学更有方向

所谓统领型,即设计的核心问题能够起到统整、引领、揭示要点的作用。统领型核心问题揭示了整节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它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解决它,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见,统领型问题可以统领教学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清晰。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读图、画图都不成问题,他们感到困惑的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即折线统计图可以反映整体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可以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基于以往的经验,笔者将“点已经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为什么还要连成线?”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这一问题指向“点”和“线”这两个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元素,“点”的价值较为明显,也非折线统计图的独特价值,“线”的价值较为隐蔽,但体现了折线统计图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已经能够表示数量的多少,但还连成“线”,这必然还有其他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问题迫使学生打开思维,去思考折线统计图独特的作用。事实表明,这一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对“线”的整体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因为有了“线”,更容易看出数量在增加还是在减少;有了“线”,可以看出整体的变化趋势。可见,统领型核心问题的导向明显,在引领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揭示知识的本质。

二、 派生型——让教学更有条理

所谓派生型,即围绕核心问题又派生出二级甚至三级子问题,但派生出来的这些子问题都是为核心问题服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核心问题。因为核心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实际上,派生型核心问题往往出现在知识点众多的课内,它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条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这个核心问题:

你能选择合适的正方形分别表示1,0.3,0.07吗?

因为小数的认识涉及到很多概念、很多问题,为了让教学更有条理,笔者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又设计出如下这些子问题:

问题1:这个正方形表示1,对吗?(为什么选择这个正方形呢?)

问题2:你为什么认为这个正方形表示的就是0.3?(怎么知道这样一份就是0.1?增加一个0.1,现在是多少?用涂色部分表示0.9,该怎么涂?再增加一个0.1,是多少?)

问题3:你们怎么知道这个正方形表示的就是0.07?(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再增加1份,是多少?增加到12份,现在呢?再增加多少就是1?)

问题4:三位小数表示什么?计数单位是多少?(0.001表示什么?在正方形上该怎么表示?0.037应该涂几份?0.999,它有几个0.001?)

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将派生出的子问题逐一解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逐步对小数概念进行认知建构,最后将小数和整数融合在一起,真正抓住了小数概念的本质——十进制计数法的拓展。由此可见,派生型核心问题能将众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三、 提挈型——让教学更加顺畅

所谓提挈型,即在众多的数学问题中整合出最关键的问题,当这一关键问题抓准了,其余问题的解决就变得一顺百顺。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罗列出一些必要的数学问题,然后对这些必要的数学问题进行高度整合,从而设计出直指关键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时,笔者罗列出如下几个必要的数学问题:

1.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1张饼最快要多少时间?

2.烙2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3.烙3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4.烙4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烙5张、6张、7张……饼呢?

5.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问题都是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但如果就这样一个一个研究下去,一堂课无法全部解决,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为此,笔者将这些问题进行整合,提炼出如下这个核心问题:

以3张饼为例,想一想采用怎样的方式,烙饼所用的时间最少?

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反馈时,学生讨论的着眼点都集中到对资源的分析上,最终发现只要有资源闲置,就有节省时间的可能性,所以,要想费时最少,就要充分利用资源。最后通过思考与交流,提炼出“烙饼问题”的规律: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可见,核心问题抓准了,课堂主线就变得很清晰。事实上,提契型核心问题既可以减轻学生外在的认知负担,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探究,何乐而不为?

四、 张力型——让教学更有活力

所谓张力型,即设计的核心问题能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冲击与挑战,能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在探索中明晰知识的本质,在探索中丰富思维的发展。张力型核心问题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和“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我们要多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笔者先创设情境,提出“12×4=?”,然后课件依次呈现如下两个核心问题:

⒈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时候,加数4只要和个位上的2相加就可以了(如竖式①),那么乘法竖式中,4能不能只和2相乘?(如竖式②)

2. 12×4的乘法竖式能否写成如竖式③的形式?

12 12 12

+ 4 × 4 × 4

—— —— ——

16 18 48

① ② ③

这两个问题别具一格,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学生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只有深刻洞察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算法的内在联系,才能理解上面两个问题。这样的核心问题,把学生沉沉实实地引入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的探索之中。果然,学生在探索后洞察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把12×4写成乘法竖式,个位上有4个2,十位上有4个1,所以用乘法竖式计算的时候,4不仅要和个位上的2相乘,也要和十位上的1相乘。”学生的回答道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核心,也附带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扣住竖式②的实质,也就扣住了知识的节点、学生学习的疑点,同时也扣住了学生“同化”和“顺应”的关键。而学生在对“12×4”中的4不能只乘个位上的2的质疑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的本质。可见,张力型核心问题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学生的真实思维,使其得以展示、交流和完善。

总之,具有核心问题的数学课堂,能破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生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多线分层并进的教学结构,从而让数学教学更有方向、更有条理、更加顺畅、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一“问”能抵许多问——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14(7~8).

[2] 陈华忠.抓准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4).

[3] 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5).

[4] 马华.设计“核心问题” 抓住数学本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7~8).【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折线竖式统计图
让“统计图图表”背后的数学文化熠熠生辉
五分钟教你读懂疫情分析报告
折线
折线图案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