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保障的策略

2015-12-24罗先德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点师资城镇

罗先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1号文件)强调,要“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硬件”——物质基础,二是师资。其“硬件”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在一二年的工夫即能得到解决,可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使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孩子与城镇孩子一样同享优质教育,并不简单地取决于物质基础,而是由人——教师——所决定。当下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师资主要为当地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其年龄基本在50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临近退休,他们的专业水平整体不容乐观。如何保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师资,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强化在职培训,搭建起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这批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不算高的教师,承担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学重任,且目前还难以产生一大批年轻、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取代他们。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做好这批在职教师的培训,促进其专业进步,一方面使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另一方面需要他们为新补充的年轻教师起传帮带的作用。

1.以培训引领专业发展

调查中,许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表示希望能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希望培训能根据年龄和教学水平分层次进行。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全员培训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通过专项培训,着力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骨干教师,进而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与榜样作用,在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中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环境,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适应新常态下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2.以教研促进专业发展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立足于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县级专职教研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要完善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中心小学的辐射带动作用。教研的形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相对集中举行公开课。公开课作为案例供参与者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公开课能使教师对教法的使用和教材的把握得到进步,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长久不上公开课,是致使他们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因素之一。公开课使教师在讲、听(看)、说、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以城乡交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对口帮扶等机制,利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发展,让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从城镇教师那里学到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在接受帮扶的活动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增长了见识。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形式,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更新知识,规范其教学行为。

二、 重视职前培养,拓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优质师资来源

目前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亟需补充师资。优质的师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剂。优质教师的培养要从职前教育开始。在我国,教师培养主要依靠师范院校。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由哪类院校来培养,二是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来培养。

师范教育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教育是精英教育,不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师范院校的专门训练并不限于教学的技能的培养,而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的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中等师范学校为农村培养了大量进得来、留得住的教师,如今他们仍然是农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本地(市)的师范院校(原来专科升本的、也有少数还未升本)一直在为当地农村学校提供教师资源,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质量却远赶不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学生(当时中等师范学校录取的新生和当地重点高中一个分数线,进入高等师范专科的学生也是高中毕业的优秀学生)。为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为了农村孩子能够“上好学”的梦想,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生源质量一定要有保证,至少达二本线以上才能学习师范专业。与此相应,只有二本以上院校才具有承担培养幼儿教师的资格;鉴于高职高专生源质量因素,不应担负培养小学教师的职责。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如美国,新聘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必须通过州政府所举办的专业学科资格考试。我国前几年省招小学教师要求学历起点为本科,今年却针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放宽为专科。如此一来,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师资水平与城镇小学更加拉大了差距。没有了相对平等师资质量作前提,何谈农村与城镇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孩子与城镇孩子一样,有着“中国梦”,他们更需要优质师资,更需要学校和老师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同城镇大多数孩子相比,他们本身就生长在较为艰难的环境中,怎么能给他们降低师资质量的标准呢?因此,在国家层面应保障每个市办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至少录取二本生源),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进入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享受免费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学生报考。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师。

三、 实现“优者从教”,保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孩子“学有优教”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证量足质优的师资队伍,这就是“优者从教”。只有“优者从教”,孩子才能“学有优教”。“优者从教”要求每一位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优者从教”必须落实“教者从优”。“教者从优”就是激励“优者从教”,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事业中来。我省已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每月补充400元、600元生活费,迈出了“教者从优”的步伐。但仅有经济的“从优”显然还不够。

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物质基础;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精神保障。物质与精神相辅相存,都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如同对其他职业的社会地位研究一样,一般将声誉、财富及权威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社会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在我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复杂原因,目前人们常常仅凭教师的经济收入来指称教师的社会地位,即把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而得出关于教师社会地位状况的结论。这不够全面,也不尽科学。因为经济收入只是教师职业的一个层面,它所反映的也只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一个层面的地位,而不是整体。

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社会地位如何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有一段一针见血的表述:“仅就我所接触的农村而言,其实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报师范的。即便是师范毕业的优秀学生,也并不一定去当老师。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当官的工资尽管不比教师高,但人们都知道,大多数当官的并不靠工资吃饭。他们合法地享受着最好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贪污不受贿也可以活得比老百姓好得多。无论什么人下了岗,当官的也不会下岗。常常听说某地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地方拖欠了书记或是县长的工资。一个教师被任命为哪怕是穷乡的乡长,都要摆酒宴庆贺;但如果让一个乡长去当教师,他很可能要上吊。”这是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据有关调查,父母社会地位较高(比如当官的、有成就的企业家等)的学生,几乎找不出在农农村做教师的先例。进入国家师范大学免费就读的也大多为寒门学子。只有改变这种现状,如莫言所说,什么时候当官的都想当教师了,再大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那么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就是民生最显著的体现。解决好这个民生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与城镇小学同样优质的教师,使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孩子与城镇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学点师资城镇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