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端青年”假设及发展 ——基于对几种特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研究

2015-12-23南曙光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高职

南曙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底端青年”的假设

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因此,关注青年现状和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国当前诸多青年群体中,有这么一类人,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底端青年”。这里的“底端”不同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底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898-1987年)在其《对富裕的挑战》一书中归纳“底层阶级”为“由永久性失业、无就业能力者、低就业者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越来越无望地脱离这个国家的主流生活的一类人”。美国作家肯·奥莱塔用“底层阶级”来描绘纽约城市的失业者、依赖救助的单亲母亲、酒鬼、吸毒者、街角罪犯以及精神病人等。[2]显然,我们在这里的研究对象不是处于“底层阶级”的年轻人,而是由于历史、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而处于某一特定群体底端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描述“底端青年”并研究他们,我们对他们进行如下的假设——“底端青年”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底端青年”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处于底端的年轻人,这种领域可能是学习、工作、生活或者其他的某一个方面;“底端青年”位于社会某一领域的底端,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条件相对最差;“底端青年”因为自己的地位很低,容易被社会所忽视或者歧视;“底端青年”可能对自己所处的“底端”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迷茫和困惑的;“底端青年”虽然处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末端,但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影响极大。从上述的假设可知,“底端青年”的内涵很广且富有弹性。加强加深“底端青年”的分类与研究,能够促进某些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解决,进而推动青年与社会的发展。

二、“底端青年”中的几种典型群体

“底端青年”的内涵很广,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类青年群体,我们有必要划定特定的领域,然后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关的问题。为此,我们特别关注如下几个典型的“底端青年”群体,包括学习中的“底端青年”群体、工作中的“底端青年”群体和生活中的“底端青年”群体。

(一)学习中的“底端青年”

学习中的“底端青年”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符合前述“底端青年”假设的青年群体,学习中的“底端”可以理解为学习成绩最差、素质偏低、学习方法不科学、迷茫困惑等内容。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来看,高职大学生群体是一种典型的学习中的“底端青年”群体。高职大学生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位于青年学生的末端。他们一般没有崇高的理想或缺少来自崇高理想的原动力,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主动性。最近针对某高职大学生某课程学习成绩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该班期末总评成绩59分以下的学生人数2人,占全班人数的5.26%;60-69分的学生人数16人,占全班人数的42.11%;70-79分的学生人数16人,占全班人数的42.11%;80-89分的学生人数4人,占全班人数的10.52%;90-100分的学生人数为零。该调查反映了该班学生整体学习偏差,没有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这也代表了高职大学生的整体情况。

高职大学生位于教育分层的“底端”,除了天赋的智力因素以外,后天的培养发挥着重大作用。一部分学生来自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由于教学条件差,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另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忙于生计而缺乏对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关注,此外,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而走了弯路或效率低下,有些学生不够勤奋和刻苦。无论是上述某种原因或某几种原因的叠加所导致的学习中的“底端青年”的形成,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研究。除了学习位于大学生的“底端”之外,高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某高职院校学生对包括孔子在内的10位中外名人全部了解的仅占32.1%,有67.9%的学生对他们了解一般或不了解;在涉及历史、科学、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15个专业术语的调查中,68%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另外一项关于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测试中,57%的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3]从中可以窥见高职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与修养存在较大的问题。在道德素质方面,许多高职大学生也存在问题,比如上课旷课、迟到、玩手机,缺乏礼貌,缺少诚信,随地吐痰,损坏公物,以及没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底端”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对他们的轻视或者歧视,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甚至连自己都会轻视自己,进而消极学习、消极生活、茫然度日,并怨天尤人、仇视社会。中国目前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如此庞大的青年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如果在我们所假设的“底端”沉沦,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社会现象。

(二)工作中的“底端青年”

工作中的“底端青年”是指在工作领域中符合前述“底端青年”假设的青年群体,工作中的“底端”可以理解为工作职位最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压力较大、辛苦劳累等内容。从更为广阔的含义去理解,大部分工作中的青年都处在人生事业的起步阶段,他们或多或少地符合“底端青年”的假设。但为了更好地分析他们,我们设定为工作中的基层员工,并以酒店基层员工为例来开展研究。酒店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几年,在中国有些地区酒店的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包括不计其数的年轻人。作为工作中的“底端青年”,酒店基层员工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首先,年轻人占到了酒店基层员工的绝大多数比例,其次,在酒店的职务结构中年轻人的职务总体偏低,大多数年轻人主要承担的是服务员、领班、主管等较基层的工作,与之对应的是,年轻人也位于酒店薪资结构的“底端”。再次,酒店基层员工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工作强度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无法保障等。王建英在对多家酒店的调查后发现,大多数酒店基层员工的工作都比较辛苦,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76.1%,每月休班时间在4-8天的占68.2%,每月加班时间20小时以上的达到了51.2%。[4]作为年轻人占到70%甚至更高比例的行业,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工作与成长环境值得我们去重视。

(三)生活中的“底端青年”

生活中的“底端青年”是指在生活领域中符合前述“底端青年”假设的青年群体,生活领域的“底端”可以理解为经济最贫困、生活条件最差、缺少依靠和保障、辛苦劳累、默默无闻等内容。社会上生活在“底端”的群体可能包括城市的失业者、贫困的农民、乞丐、残疾人、孤寡老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地位低下者(如娼妓)等,我们这里以青年农民工为例展开研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农民工,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他们在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

青年农民工由于自己的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只能在城市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苦、累、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很低,生活质量不高,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子女受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令人担忧。西南财经大学冯柏对成都市农民工生活曾做过一份调查,参照国家统计局有关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并以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作为测量“成都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在信度的反映,结果发现成都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参见表1)。

假设城市普通居民在所有生活质量上的质量指数均默认为1,而将0—1之间按照标准“优秀(0.9以上),良好(0.8—0.899),中等(0.7—0.799),及格(0.6—0.699),差(0.5—0.599),较差(0.4—0.499),比较差(0.3—0.399),很差(0.2—0.299),非常差(0.1—0.199),极差(0.1以下)”进行划分等级的话,在上述调查中仅有基本收入及纠纷救济这两项达到城市普通居民的中等水平,其余八项生活质量如劳动时间、失业保障、基本住房、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休闲娱乐及医疗保障则分别处于及格水平之下的差、较差、比较差、很差、非常差及极差的境地。[5]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青年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而现实生活可能比这些数据反映的更加残酷,他们中许多人住在破破烂烂的厂区或者工棚里,有时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生活环境到处都是脏乱差,夏天的日工作量长达12个小时,深秋的工作时间也要10个小时左右,恶劣的天气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伤害着他们年轻的身体,“年轻的时候用命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命”,这是很多人的无奈之举。而城市居民无法从根本上接纳和认同农民工,甚至嫌弃和歧视他们,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关注生活在社会“底端”的青年农民工,是我们的社会责任。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青年农民工,他们具有文化程度更高、思想更加开放、思维非常活跃、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研究与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表1 成都市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

三、几种“底端青年”的内在联系

研究中国当前社会的几种“底端青年”,即学习中的“底端青年”、工作中的“底端青年”和生活中的“底端青年”,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的底端”决定了“工作的底端”,“工作的底端”决定了“生活的底端”。在浙江省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2011年,浙江省20-24岁的应届高职大学毕业生中,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超过六成,占63.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占53.2%,而在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就业的分别只占16.2%、11.9%和4.9%,与高职大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而王伯庆等人所做的2011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中指出,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分别为46%和66%,其次是“国有企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5%和15%,本科院校中有11%的毕业生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而高职高专院校这一比例只有5%,我国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且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因此民营企业吸收高职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相对较强。[6]这些调查从侧面说明了学习中的“底端青年”有很大的可能流向工作中的底端,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习并非决定青年未来的唯一因素,但从更广阔的范围和历史来看,学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也是许多父母和家庭那么重视孩子学习的原因。学习的经历和效果决定了工作的流向和基础,而工作的流向和基础必然会影响青年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工作在底端的青年往往工作比较辛苦、压力较大,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也缺乏充裕的时间享受亲情、享受生活,这致使他们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数偏低,而缺乏家庭基础和社会背景的青年生活境遇可能更差。从“代际”发展的角度来看,父母生活的艰辛和忙碌,势必导致子女教育的无助和无暇,这可能催生下一代“底端”发展的循环,即“学习的底端” “工作的底端” “生活的底端”。因此,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底端青年”、工作中的“底端青年”、生活中的“底端青年”三者本身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给予必要的指导、干预和帮助,是关系到多代人发展的社会问题。

四、“底端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从上述几个典型群体认知和分析“底端青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年青”,但是“年轻”也意味着他们的潜力巨大、可塑性强,因此社会的引导责任也越大;第二个特征是“底端”,他们在某个领域位于社会的最底端,自己处于困境,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所歧视,但也正因为他们年轻,这种“底端”的社会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也应该改变,因为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越大,社会发展的问题也会越多;第三个特征是“数量庞大”,仅从我们所列举的几个典型群体来看,就包含数以亿计的社会个体,他们是社会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底端青年”在其所在的领域社会地位低下,享有的资源匮乏,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他们很多都是自己行业的弱势群体。以青年农民工为例,他们大多处于“草根”阶层,不被城市认同接纳,处于产业、城乡、体制的边缘,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主要就业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链的低端,工作辛苦劳累,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没有享受到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因工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事故的基本人权也没有得到保障,工资拖欠克扣情况大范围发生且迟迟不能解决,等等。

面对这样的青年群体,我们要更多地以关怀、包容、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也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城乡的重要建设者,是中国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从工作中的“底端青年”典型群体酒店基层员工所在的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来看,2013年就业人员为29636万人,相对于2012年产值增加262203.79亿元,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达到46.8%,在这里面“底端青年”的贡献功不可没。另外,“底端青年”大多处在艰苦奋斗阶段,他们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英雄”和“精英”,但是社会发展赋予了我们更多关注“底端”群体的情怀,“实际上,自社会学创立之始,孔德、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经典大师便赋予了社会学一种强烈的世俗性格和救世情怀。他们的理论关怀,从来就与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底层群体的命运、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深深地联系在一起”。[7]时代发展到今天,“草根”、“贫民”、“屌丝”等概念不断地被提起,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底端青年”的代表,越来越多的民众和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底端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

“底端青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成长,消除前述社会歧视和条件过差等不利的发展因素,建立社会帮扶的机构与机制,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提高和发展的土壤,进而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引起社会对“底端青年”的广泛关注,包括多级政府的关注、专家学者的关注、新闻媒体的关注以及“底端青年”对自身发展的关注等,因为只有关注了,“底端青年”的问题与根源才会浮出水面,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这些话题和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要建立扶助“底端青年”的机构与机制,扶助“底端青年”的机构可以由政府组织(例如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牵头的帮助青年农民工再就业机构),也可以是社会公益团体,无论何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应该在于帮助“底端青年”学习和提高进而改善他们的“底端”境遇,并且确保成立的机构扶助机制是长效的和连贯的。三是“底端青年”的单位要关心和重视“底端青年”,帮助他们成长,改善他们的待遇,并对国民思想与素质来一次教育上的革命,消除他们传统观念里对“底端青年”的歧视,从而为“底端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创造健康的土壤,青年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多些包容与引导,他们的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

[1]杨雄.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托举“中国梦”的重要力量[J].当代青年研究,2014(1):5-14.

[2]陈丽.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流动[D].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4-5.

[3]南曙光.基于校企对接的我校应用型酒店人才培养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34-137.

[4]王建英.酒店基层员工超时工作情况调查与对策[D].青岛大学学士毕业论文,2013:6.

[5]冯柏.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19-20.

[6]王伯庆等.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分析[J].第一资源,2012(2):57-66.

[7]刘威.“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4-149.

猜你喜欢

农民工群体高职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