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青年社会网络对其择偶方式的作用

2015-12-23郭显超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结识亲属学历

郭显超 黄 玲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一、问题的提出

结识结婚对象的方式称为择偶方式,又称择偶途径。择偶方式可分为自我结识和他人介绍两种。自我结识配偶是现代婚姻行为自由的标志,也常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择偶的主要途径。同时,为他人介绍对象在城市也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帮人介绍过对象的人不在少数,青年群体中被人介绍过对象的也不乏其人。

社会网络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重要视角和方法[1]。其中,信息的交换和获取是社会网络最常用的职能[2]。为他人介绍对象就是社会网络的这种职能在择偶过程中的体现。因为自由婚姻背景下的“他人介绍”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媒妁之言”,它是一种引导式择偶,为本来互不相识的双方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所以,从本质上讲,社会网络发挥的是一种“信息桥”的作用。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是2012年11月在成都市城区范围内进行分层次概率抽样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考虑到社会变迁时期择偶方式会随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并未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定为16岁-35岁这个宽泛的阶段,而是以婚姻行为发生的时间——结婚时间为准,因此将调查对象定为2000年以后结婚的城市夫妻。样本选取按照分层抽样方法进行,在成都市随机抽选4个县区(青羊区、郫县、温江区和双流县)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现代社会城市青年的择偶方式

调查显示,57.0%的被调查者是自我结识配偶的,有43.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他人介绍而认识其配偶的。虽然说他人介绍所占的比例低于自我结识,但他人介绍的比例也超过了40%。这说明他人介绍在当前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己结识和他人介绍是现代社会并存的两种主要择偶方式。

(二)他人介绍依然盛行的原因

当前,社会的文化规范为广大城市青年提供了自由择偶、自己结识结婚对象的外部环境,为什么还会出现自我结识和他人介绍“双峰并立”的局面?

1.“同质性”婚姻盛行

通过对夫妻双方文化程度、专业、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的相关分析,这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相关,并且文化程度属于强相关,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属于中度相关,专业类型属于弱相关(见表1),这说明当前社会城市青年婚姻存在明显的“同质婚”的特征,这可能是“门当户对”在城市社会的反映。这种状况应该是在择偶过程受“同质性”标准或者期望有意选择的结果,这种标准或期望实际上限制了他们择偶的选择面。

2.自我结识的渠道较少

自我结识虽然是当前社会择偶的主要途径,但自我认识的途径分布并不平均。调查显示,原本是同学、同事或邻居关系(总之原本就认识)的占到了57.2%,说明自己结识对象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同学、同事或邻居等原本就认识的关系;工作交往相识,它与同事稍有区别,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业务联系认识的,这对城市青年来说有必要专门列作一项,这种情况占到了16.8%,说明工作交往在城市青年结识对象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公共场合相遇属于纯粹的偶然相遇,调查对象中这种情况占到了12.7%,表明公共场合相遇相识并发展成夫妻的概率相对较小;亲朋聚会相遇,属于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这种情况占9.2%。这表明社会交往过程有机会结识对象,但其作用也非常有限;网友成为夫妻的占1.2%,说明网友虽然有发展成夫妻的可能,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所占的比例甚小,也不是常用的择偶途径。这也表明虚拟社交网络在择偶中发挥的作用和现实社会网络不可同日而语。上述结论反映出,自我结识的择偶范围并不广阔,择偶范围被局限于主要的生活圈子——要么是工作、要么是学习——之内。如果现代城市青年职业专门化、活动圈子日益缩小,那么会使一部分人难有结识自己意中人的机会。

表1 夫妻双方基本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

3.婚介行业认可度很低

通过婚姻介绍所、婚介网站或大型相亲活动认识当前对象的,仅占通过自己认识群体的1.7%,占全部被访者的0.9%。婚介行业在择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并不是当前社会常用的择偶途径。

现代城市青年在择偶过程中,目标群体比较狭窄,自我结识的途径比较少,现代婚介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对一部分人来讲,自己结识到意中人的难度比较大。

(三)在择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有强弱之分,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10]择偶过程中牵线搭桥的介绍人,与当事人关系的强弱对其发挥的作用和结果是不是有影响?从理论上来讲,强关系信任度更高,而弱关系信息源更广,那么择偶过程到底是强关系为主还是弱关系为主是关系到“信任”和“信息”究竟哪个更为重要的关键问题。

调查中将与介绍人的关系由疏到亲分为“相识”、“比较熟悉”、“好朋友”和“亲属”四个层次,其中,“相识”是指非亲非友或各种间接关系,“比较熟悉”是指关系一般的同学、同事、同乡、战友、邻居等;“好朋友”是指关系密切的同学、同事、战友、同乡、邻居或项目合作伙伴等;“亲属”包括家庭的成员、各种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等。“相识”和“比较熟悉”属于弱关系,“好朋友”和“亲属”属于强关系。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他人介绍结识对象的被访者与介绍人的关系是“相识”的占8.5%,“比较熟悉”占28.4%,“好朋友”占42.5%,“亲属”占20.6%,即弱关系占36.9%,而强关系占到了63.1%,强关系明显多于弱关系。如果同时考虑介绍人和夫妻双方的关系,“相识—相识”的占2.1%,“相识—比较熟悉”的占2.1%,“相识—好朋友”的占7.1%,“相识—亲属”的占2.1%,“比较熟悉—比较熟悉”占2.8%,“比较熟悉—好朋友”的占29.2%,“比较熟悉—亲属”的占16.3%,“好朋友—好朋友”的占16.3%,“好朋友—亲属”的占16.3%,“亲属—亲属”的占5.7%(见表2)。因此,“相识—相识”、“相识—比较熟悉”、“比较熟悉—比较熟悉”三种和夫妻双方均为弱关系的,仅仅占全部比例的7.0%,其他93.0%的至少和夫妻一方属于强关系。

表2 夫妻双方和介绍人的关系交叉表(%)

城市青年通过他人介绍择偶主要是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社会网络在城市青年的择偶过程中的作用符合“强关系假设”。这也说明介绍对象、为情侣牵线搭桥这种事情信任感比信息源更重要。此外,“好朋友”做介绍人的占42.6%,“亲属”只占20.6%,说明自致性强关系在现代城市青年择偶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四)影响择偶方式的因素

为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择偶方式的客观因素(即个人条件),并确定这些因素对择偶方式影响的大小,特对择偶方式做回归分析。将择偶方式作为自变量,个人条件作为因变量,包括结婚年龄、学历、专业、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和来源地,共计六个方面。

由于择偶方式分为自我结识和他人介绍两种途径,也可以看作非他人介绍和他人介绍,因此可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因变量择偶方式设定为自我结识(非他人介绍)=0,他人介绍=1。自变量中,由于学历、专业、职业和来源地为定类或定序变量,需要有个虚拟化的过程,其中学历以研究生学历为参照组,专业以文科为参照变量,职业以管理类为参照组,来源地以现居城市为参照组,见表3。

模型6分析了个人条件对择偶方式的影响,即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接受并且成功地由他人介绍而结婚。结果发现,学历、职业、来源地和收入几个因素对择偶途径的应用有显著影响。其中学历是影响择偶方式的主要变量,具体来讲,和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相比,学历为本科、专科的人通过他人介绍来择偶的较少;学历为高中和高中以下的人,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其次是职业因素,和管理类的人相比,从事技术类的和从事劳动或服务类的人,通过他人介绍择偶的更多。第三个因素是来源地,和来源地为现居城市的人相比,来源地为农村的人通过他人介绍择偶的较少。来源地为其他城市的和来源地为现居城市的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另外,收入对择偶途径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越高的群体,通过他人介绍择偶的情况越少,但是其影响较小,且这种影响也只是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成立。

表3 个人条件与择偶途径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论

自我结识和他人介绍是现代社会两种并存的主要择偶途径,社会网络在城市青年择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城市青年自我结识的择偶面并不广,可以利用的择偶渠道也比较少,往往主要局限在工作、学习等主要生活圈子或社会网络之内结识对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形形色色的征婚节目、征婚网站和相亲大会,以及遍布各地的婚姻介绍所和征婚启事,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不是当前城市青年常用的择偶途径。

在通过他人介绍而结婚的群体中,强关系发挥的作用大于弱关系的作用,尤其是自致性的社会网络比先赋性的社会网络发挥的作用更大,即同学关系、同事或工作关系比亲属关系对于择偶的作用更大。这一点,对于处于婚恋年龄的青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影响择偶方式的因素依次是学历、职业类型、出生地和收入水平。高学历的、从事技术劳动或服务类行业、收入高、出生地为本市的城市青年,借助社会网络、靠他人介绍择偶的情况较多。结婚年龄、专业背景对择偶途径并不存在显著影响。

[1] Haythornthwaite C.Social network analysis:An approach and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6(4):325-342.

[2]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1360-1380.

[3] 徐安琪、李煜.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J].青年研究,2004(1):14-23.

[4][9] 风笑天.城市青年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70-77.

[5] 徐安琪.上海女性择偶行为的现状和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1997(4):58-62.

[6] 田晓红.转型期择偶模式的实态与变化[J].浙江学科,2001(1):99-101.

[7] 刘蕾.北京市民择偶观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169-171.

[8] 赵丽丽.我国女性婚姻移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5-90.

[10] Granovetter M S.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36-39.

猜你喜欢

结识亲属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结识百毒王
你会读这些名字吗?
你会读这些名字吗?
ABC ENGLISH SALON
什么?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
English Abstracts
知识无力感
狗也怕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