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判断的深入分析及从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2015-12-23李展华

物理通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波源波谷波峰

李展华

*系台州市2015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考改下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主干课程有效融合的探索——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G15151

(临海市回浦中学 浙江 台州 317000)



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判断的深入分析及从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李展华

*系台州市2015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考改下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主干课程有效融合的探索——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G15151

(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 台州317000)

摘 要:文中对一道常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判断问题的解答提出了质疑,分别用几何证明法和定量计算法做了详细的证明,并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做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和攻坚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要先从教师自身做起.

关键词:加强点减弱点启示质疑探究

1问题的提出

【题目】如图1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1和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c和f分别为ae和bd的中点,则

(1)在a,b,c,d,e,f6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

(2)若两振源S1和S2振幅相同,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

图1

解析:(1)a和e两点分别是波谷与波谷、波峰与波峰相交的点,故此两点为振动加强点;c点处在a和e连线上,且从运动的角度分析a点的振动形式恰沿该线传播,故c点是振动加强点.而b和d两点是波峰与波谷相交的点,故此两点为振动减弱点;f点处在b和d两点连线上,也是振动减弱点.

(2)因为S1和S2振幅相同,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位移为零,或两平衡位置相遇时位移也为零,故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有b,c,d,f.

答案:(1)a,c,e;b,d,f;(2)b,c,d,f.

考点: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公式计算法: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之差Δr.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Δr=nλ(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2n+1)(n=0,1,2,…),则振动减弱.

(2)现象观察法:波谷与波谷、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为振动加强点;波峰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减弱点.

绝大多数复习资料对本题的解析都是如上所述,上面的分析看似顺理成章,符合师生的正常思维和逻辑推理,但是深入思考不难产生以下疑惑:

(1)两相邻加强点连线的中点一定是处于平衡位置吗?即此时刻c点的位移是零吗?

(2)两相邻加强点(或减弱点)连线上的其他点一定也是加强点(或减弱点)吗?即c点一定是加强点吗?f点一定是减弱点吗?此时刻f点的位移还是零吗?

2问题的解决

针对上述的疑惑,下面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解惑.

(1)几何证明法

问题焦点——疑惑(1)

证明:连接S1和c两点并与c点附近波源S1产生的波谷、波峰交于g与h两点,再分别过a和e做S1和c连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k和l,如图2所示.利用平面三角形知识,容易得出△akc≌△elc,故线段kc=线段lc,又gc

图2

问题焦点——疑惑(2)

证明:根据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方法——公式计算法,c点位于S1和S2连线的中垂线上,易得c点为振动加强点.

对f点的判断,可进行如下操作:连接S1和f,并与S1波在f点附近产生的波峰交于i,连接S2和f,并与S2波在f点附近产生的波谷交于j,如图3所示.

图3

f点所处位置不像c点那样具有很强的对称性,故fi≠fj,因而不易得出

S1f-S2f=0.5λ

故f点不是振动的减弱点,此刻f点的位移不是零.

此处针对疑惑(2)的证明虽然有些道理,但仍不够直观清晰,很难让读者彻底地信服,笔者再用定量计算法对此加以说明.

(2)定量计算法

问题焦点——疑惑(2)

证明:取S1和S2连线为x轴,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以S1和S2连线的中垂线为y轴,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取S1和S2连线的中点为坐标原点O,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取波长λ=2,S1和S2坐标分别为(-2,0)、(2,0).下面求b点的坐标,b点是两圆的交点,故b点坐标为两圆相应方程的解.由圆的定义,可以得出两圆的相应方程为

(x+2)2+y2=16

(x-2)2+y2=9

解得

S1f=4.491 061

S2f=3.488 499

S1f-S2f=1.002 562

显然S1f-S2f≠0.5λ,故f点不是振动的减弱点,此刻f点的位移不是零.至此,疑惑(2)解除.同样,用定量计算法也容易对疑惑(1)进行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原题答案应修正为(1)a,c,e;b,d;(2)b,d.

3问题产生的根源

针对疑惑(2),笔者认为产生的根源在于如何进行连线的问题,是用直线连接,还是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如果是用平滑的曲线连接,随意性较强,很难准确分析这个问题.笔者仔细阅读了相关教材[1]及教师教学用书[2]中的有关章节,没有找到“关于如何连线”的任何说明,这就为错误的产生埋下了种子.于是,有的教师可能基于考纲中对此未做要求,便像教材那样避而不谈,留给学生自己去揣摩;也有的教师浅显地认为加强区(或减弱区)就是把两相邻加强点(或减弱点)用直线依次连起而形成的,这种理解从加强区(或减弱区)的局部看勉强还行,但如果从整体看问题就出现了,图4为一相干波源干涉的示意图,很显然,其中任一条加强区(或减弱区)不是由折线组成的,而是一条较平滑的曲线.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已有的几个加强点(或减弱点)精确描绘出代表加强区(或减弱区)的平滑曲线呢?这些平滑的曲线有何几何特征?这里要先从加强区(或减弱区)的特征谈起.

图4

其中,n=1时对应距离S1S2中垂线最近的一对减弱区,n=2时对应距离S1S2中垂线最近的一对加强区……至此,便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图1中b和d点所在减弱区的双曲线方程,只须令上式中n=1,λ=2即可得

再将f点坐标代入便可检验出是否为减弱点.读到这里,大家对“为何加强点ae连线中点c为加强点,而减弱点bd连线中点f却不是减弱点”应该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吧.

4教学启示

明代学者陈献章在《论学书》中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为何一道常规习题的错误答案能够流传至今?

首先表明我们师生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匮乏,大家过于依赖书本资料,缺乏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更少有去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教师如此,何况学生呢?这一点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吧.

其次表明我们师生探究能力和攻坚意识不强,笔者坚信你或是你的学生一定曾经怀疑过这道常规习题的错误答案,但苦于一时又说不清楚,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便采用了“过其门而不入”处理方式,其实,这样的处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了极好的教育资源的不妥做法.

在此,笔者要大声呼吁,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和攻坚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要先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

参 考 文 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选修3-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3~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选修3-4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3~44

3薛金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手册.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214~215

收稿日期:(2015-01-01)

猜你喜欢

波源波谷波峰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炮制工程骗钱的“甲方”
板厚与波高对波纹钢管涵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双波源同向交替入射下大鼠的电磁暴露仿真
梅缘稻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作用于直立堤墙与桩柱的波峰高度分析计算
高中物理教材中“多普勒效应”表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儿童标准12导联T波峰末间期的分析
基于音节时间长度高斯拟合的汉语音节切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