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2015-12-23宁德强

关键词: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网络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宁德强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积极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平衡网络舆情导向,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言论责任感。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背景来整合资源,从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去“污名化”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协同推进。

关键词:公民社会;网络;政治参与;网络评论员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及社会团体为实现特定目的,以网络为渠道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决策加以影响的活动总和[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和多种渠道。而大学生作为受过系统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对于通过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进程,表现出了越发强烈的兴趣。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大学生的网上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个人观点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内涵、职责与要求

所谓网络评论员,是指在网络媒介上发表观点,特别是针对有关政治和社会时事热点问题进行

评论的人,他们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独立性和可信度,具备完整的人格特征[2]。而高校网络评论员则是指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解决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网络工作人员集合体。从广义上来讲,这支队伍由高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志愿者等共同构成。

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职责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引领舆论,成为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主要是网络评论员结合国内外时政和社会热点,及时发布具有鲜明态度和一定思想深度的网络评论,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同时,在敏感时期,利用离官方信息较为接近的身份便利,及时发布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权威信息。二是澄清事实,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由于网络媒介的自身特点,其消息的真伪验证性不强,容易形成一段时期内的谣言传播,引起社会思想波动。网络评论员通过实名文章、网评等方式,及时针对谣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论证,以可信的事实达到以正视听、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三是因势利导,成为网络情绪宣泄的疏导者。针对网络中大学生的不良负面情绪和消极情感,及时给予评论回复,以平等、真诚、尊重的态度和大学生在网上深入交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做到负面情绪的及时、科学疏导。四是化解危机,成为网络突发事件的维稳者。针对网络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及时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当网络中由于“去个性化”状态导致的失控达到峰值时,及时给予回应,降低危机风险,维护网络安全稳定。五是注重信息收集,为科学判断网络舆情提供有效支撑。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研判网络舆情态势并及时上报,为有关部门正确把握网络舆情走向给予有价值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其应当具备较高的任职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对于国家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方针和战略部署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在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第二,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对于高等教育相关领域政策法规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知识积累丰厚,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第三,必须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背景,主要是能够了解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善于使用具有时代感的网络语言。第四,必须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以正直的人品作为网络评论员人格特征的“内核”,保证“线上人格”和“线下人格”的统一,对待工作富有责任意识,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政治见解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具有天生的客观平等性。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科层制”等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不受原来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制约,客观上具有平等性。二是具有高效的便捷性。由于网络技术的成熟,公民在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减少了原来的固有程序,降低了参与成本,其方式高效、快速、易于实现。三是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减少了消息发布的审查和限制,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可以积极参与、尽情发挥的宽广空间。四是具有多元的互动性。网络消息的传递具有及时性,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见解一经发表,就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关注,并将产生及时的回复与评论,形成多元性的互动参与。五是具有匿名的不可控性。在互联网中,人们的身份被抽象为数据代码,具有一定的去个性化特征,这种匿名的特点增加了对于网络空间中言论见解的不可操控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时代特点给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调动了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和热情,拓展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加强了对现行政治运行机制的监督和制约,有利于成熟公民社会的建立,应当受到重视和强化。但另一方面,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也容易受到欺骗和蒙蔽,容易出现盲目跟从的不理性行为,在无形中,其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和不平衡性逐渐扩大,必须要给予正视和回应。这些影响因素给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命题。社会学家福柯曾指出:“在每一个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是根据一定数量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分配的,这些程序的功能就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处理偶然事件。”[3]因此,积极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及时对网络话语进行“程序控制”,是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时代浪潮的积极回应,其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维护自身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无序化[4-5]。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不稳定、容易产生情绪化的特点,加紧渗透和争夺。同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由于受到匿名性的影响,有人利用热点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和争端,煽动青年大学生的不满情绪。由于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事件缺乏理性的认识与判断,再加上缺乏实践经验,极易受不良舆情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选择[6]。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环境和安全稳定。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从网络风险到社会公共危机往往是一个风险被逐步放大的过程,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便是作为触发点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果掌控适度,这种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充当调节政治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反之则会衍变为社会公共危机,危及国家的政治稳定[7]。因此,积极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可以及时通过实名制发表相关文章和评论,还原事件本相,澄清不实言论,将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产生群体激变的不稳定性因素尽早给予辨别和化解,从而对突发事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达到保持高校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是高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形式突破的有效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思想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为与网络世界相吻合的平等意识、互动倾向和开放思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时代的思想教育要求。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将过去思想教育中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的双向交流;能够规避传统思想教育“宏大叙事”语言风格的空洞性,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促进网络主体之间在虚拟空间中展开平等对话。同时,在网络世界中,交流可以避开平时社会因素的诸多制约,更容易让大学生敞开心扉,乐于接受。这样网络评论员在适合的时机,以真诚、感人的思想观点和暖人话语,更快架起与大学生进行心灵深处交流的桥梁,找到网络技术与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点,从而增强思想教育吸引人、影响人的软实力水平,点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活力。

(三)是平衡高校网络思政舆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8]。高校的网络舆情在一定意义上是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意识的集中反映。客观全面的信息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大量带有欺骗性的网上信息,导致了政治参与行为的无序性发展[9]。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受到蛊惑后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制度,可以通过发布具有一定思想性的专题文章、深度评论,有效弥补思想教育网络空间的主体缺失,建立起多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机制,逐步完善网络评论员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想体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网络思想教育的公信力。网络评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和评论,做好网络舆情的议程设置,制造多个网络舆情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避免网络舆论导向的失控。这些都能够有效平衡和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际效用。

(四)是增强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共精神”的关键推力

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认识我国现实国情和具体政治运行机制对于国家政治参与形式、程度的制约。对于究竟以何种规范、程序和路径进行有效合理的网络政治参与也没有明确概念。加之我国目前的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公民的日常政治行为教育还不够到位,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其网络行为超越了法治规范的底线现象,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发泄性、狂热性和破坏性。心理学家沙莲香指出:“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仍然是潜在状态,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10]因此,积极设置高校网络评论员,可通过评论员的网络言行,为大学生群体树立具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坐标系”,引导大学生以更加成熟、稳健、理性的行为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责任感。同时,网络评论员还能够通过自身行动,积极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并以这些规范和准则约束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使之逐渐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信念,以此培养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公共精神”[11]。

三、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各子机制的协同推进

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背景,整合各方资源,从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去“污名化”机制等四个子机制上协同推进。

(一)强化高校网络评论员建设的选拔机制,优化其人员的基础素质结构

在传统高等教育的体系架构中,学生处于弱势的管理末端地位,其话语权往往被学校官方所掌握,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无边界性,现在更多的话语权力被重新分配。因此,究竟由哪些人员构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他们每一个个体的素质和队伍构成情况如何,就直接关系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效用。为此,一是改革选拔来源。在过去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学生骨干中选拔网络评论员的基础上,扩大高校网络评论员的选拔范围。邀请部分高校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部分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专任教师,甚至是在网络中活跃的学生网络“达人”参加。同时,注重其人员的不同背景,保证有人员可以分别担任时政评论型评论员和政策分析型评论员,善于研读海外媒体的人员可以担任国外舆论研讨型评论员,还要选拔一些性格乐观、善于应用网络语言的青年学生,在网络中和大学生同龄群体进行互动。通过优化队伍结构,来丰富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构建点、线、面全方位覆盖的“舆情导向网”奠定基础。二是改革选拔程序。逐步摆脱过去由上级领导部门直接行政任命,或是由高校学生工作干部推荐学生骨干的方式。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科学化、流程化应聘筛选的方式进行选拔。通过公开化的程序,将那些真正有热情、有思想、有志愿从事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的人,选拔到队伍中,增强队伍的活力和执行力。

(二)强化高校网络评论员建设的培训机制,提升其人员的核心业务水准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二级传播”理论,在消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众传播→意见领袖→追随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异常重要,往往左右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因此,培育优秀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过程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一些争议较大、影响广泛的网络问题,校方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是促进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技能提升、知识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为此,一是要丰富培训形式。在传统专家学者讲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评论员队伍相互之间的“互动论坛”、“网络沙龙”等平台,促进网络评论员队伍相互交流经验心得。还可以组织全真模拟,就某一典型网络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要求人员现场进行评论训练,并加以点评和改进。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采取评论员培训项目的“企业外包”,聘请优秀公关公司进行主讲,吸收现代企业运营中公共关系处理的先进经验。二是要拓展培训内容。在传统工作经验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学等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网络评论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丰富其思想内涵,增加他们的评论质量和深度。同时,要在培训中,大胆吸收和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关于最近的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此开拓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水准。三是要注重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培训的相互结合。一方面,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紧跟时代潮流培训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其语言文字功底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字写作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微时代”、“云时代”的文化潮流,以平等、民主、开放的姿态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思想引领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高校网络评论员建设的管理机制,激发其人员的内在工作潜能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有效整合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资源,推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网络预警能力、网络鉴别能力、网络危机公关能力等的关键推手。为此,一是要确立正确的网络评论员领导架构。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纳入高校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联合管辖之下,确保高校党政对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政治领导和业务指导,既增强其权威消息的来源渠道,又保证其工作过程中的政治导向性和政治敏感性。二是要确立网络评论员的工作保障体系。高校要从场地、经费、通讯设备、网络技术基础、相关书籍资料等方面,为网络评论员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纳入本校的勤工助学队伍中。设立了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可以形成制度,每年从大四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在实习阶段专门从事网络评论员工作。三是要确立网络评论员的考核奖励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阶段对于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考核和奖励一定不能单纯从其评论数量的角度加以考察,这样不仅不能够引导网络评论员们深入思考,更容易造成他们为了完成工作量而随意敷衍,在网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后果。因此,必须要鼓励网络评论员发布具有思想深度、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或是主题帖。考核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家评价法,团队内部相互评价法等评估其效果。对于网络评论员的奖励措施要淡化物质奖励,注重精神奖励。可以设立校园“最有网络影响力”人员奖等给予表彰。四是要革新运营机制。在过去以个人名义出现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基础上,创新构成模式,组织团队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以笔名代表团队,共同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主题帖,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最后,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要组织好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资源分配,做好网络“议程设置”,通过议程设置赋予相关信息以不同的程度显示性、导引性和传播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网络舆论的导向效果。

(四)强化高校网络评论员建设的去“污名化”机制,给予其队伍公正的社会价值评判

由于过去部分网络评论员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只注重评论的数量,而忽略了评论的质量,导致很多网络评论员的发帖和回复成为“水贴”,不仅没有起到导向作用,反而激发了部分网民的反感。从而对网络评论员产生了“五毛党”的“污名化”(stigm atization)现象。为此,优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必须要建立良性的去“污名化”机制。一是要实行网络评论员“实名制”。一切谣言止于公开,要将高校网络评论员的身份放在阳光下。通过公开,既能够打消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评论员的思想疑虑,增强其信任感;又能够引导更多的校园舆论有效监督网络评论员,使其提高主题评论质量,注重自己生活中实际言行和网络言行的相互统一,促进其网络独立人格的形成。二是要确定好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边界和评论范围。不给网络评论员承担其无法完成的评论任务,指导其在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中开展工作。否则,模糊化的工作范围和无边无际的评论任务会让评论员超出其自身意志和能力,不仅起不到正向引导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要注意形成网络评论员的淘汰机制。既在前期的选拔中高度注意,把握人格关和人品关,防止出现知名网络评论员的负面新闻,形成对于其群体的“污名化”;同时,又要在工作中形成淘汰机制,对于发帖和回复的评论态度敷衍、效果不佳的人员,以及在人格上存在非议或“线上人格”与“线下人格”严重不相符的人员,进行及时淘汰,保证队伍的稳定和质量。四是要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网络评论员的良好氛围。通过拍摄公益广告、微电影、趣味动画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向全社会介绍和解释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职责和特点,以此来获得社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俞怀宁,俞秋阳.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点及其政治影响[J].社会主义研究,2011(5):76.

[2]胡雪艳. 试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40.

[3]汪民安.福柯的界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9.

[4]夏道玉,左雪松.网络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96.

[5]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6]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1):148.

[7]王金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1(5):75.

[8]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8.

[9]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73.

[10]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8.

[11]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3):59.

(编辑:段明琰)

Building of University Network Commentators

on Intern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 Background

NING Deqiang

(SchoolofElectronicEngineeringandOptoelectronicTechnology,NanjingUniversityof

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94,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context, the building of university network commentators can maintai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ampus, innovating forms of internet ideology, balancing the public opinion-oriented, and enhancing the opinion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The building of university network commentator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It must integrate resources, from fou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project, which are selection mechanism, training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removing “stigma” mechanism.

Key words:civil society; interne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twork commentator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089-05

作者简介:(1985-),男,江苏南京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德育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公民参与背景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DJSZ201402035)

收稿日期:2014-08-24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5.03.017

猜你喜欢

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网络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洛克公民社会财产权视角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