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5-12-23代应,宋寒,覃燕红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2.027
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以重庆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代应,宋寒,覃燕红
(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收稿日期:2014-06-22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13139)
作者简介:代应(1978—),男,四川安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宋寒(1980—),男,四川广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覃燕红(1981—),女,四川峨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引用格式:代应,宋寒,覃燕红.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156-158.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重点强调了7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即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主要包括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6个方面。与此同时,正值我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制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教育发展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学校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在分析我国现有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从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定位、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办学总体情况
我国于2000年由北京物资学院最早开始开设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快速扩大了物流类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物流类人才的需求,物流类专业开设与建设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1],截止2013年可以招生的学校共436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360所,物流工程专业的76所,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类专业开设情况
自从教育部2000年批准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开设物流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总体数量每年稳步上升,这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为了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高校在面临生源竞争日益增加的情况下,都积极申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由图1可以看出,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明显高于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增速也比物流工程快,原因在于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数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而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比例增加,经管类专业有较快发展,而机械工程类专业属于传统专业,发展较为成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图1 物流类本科专业开设高等院校数量变化趋势
(二)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较短,沉淀不够,导致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4]:第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是目前所有物流类专业培养单位面临的共性问题;第二,培养定位没能体现专业特色。现有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没有考虑学校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第三,缺乏规范的教材。以物流管理教材为例,目前全国编写的相关教材成百上千,但普遍教学内容空泛、缺乏案例;第四,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积极性不高,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习难以落实到位;第五,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历。现有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经历,缺乏应用能力。
三、工科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而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一个需要考虑专业需求、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模式、保障措施等若干方面的系统工程。
(一)基础调查研究
针对此次课题研究,我们将调研对象主要分4个群体,分别为物流人才需求企业、同专业办学较好的高校、在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和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我们需要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物流人才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二,了解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现状,特别是重庆本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析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差异;第三,通过座谈、询问等方式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知识需求,他们期望学到什么样的知识;第四,通过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用的知识和技能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差异。
(二)人才培养目标
重庆理工大学属于重庆市属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实力。因此,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第一,培养既掌握了管理学共性知识又具有物流专业个性知识,能较好满足市场需求特征的物流复合应用型人才;第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在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同类高校的影响力,力争在重庆市的专业影响力名列前茅;第三,实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在满足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技能与素质基础上,要与同类高校差异化发展,拥有独具的专业特色。
(三)专业发展定位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有的优势,依托各自原有的优势学科,既要考虑和同类高校的协同发展,又要考虑和同类高校的错位发展,建设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建设,从而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为此,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的2个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即工商管理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主要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物流管理应用型复合人才。
这一定位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移,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制造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较大;第二,制造业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有重要地位,而我校属于重庆市属高校,人才培育应充分考虑本地需求;第三,在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将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物流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第四,我校具有较强的工科背景和深厚的兵工背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现与重庆市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差异化发展。
(四)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第一,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部分,其中又以课程体系为核心,主要包括了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内容。我国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大多相似,不能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同时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与工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中应体现一定的工学知识结构。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实验课程等内容。
第三,课外培养体系。课外培养计划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其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工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训练,因材施教,以便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5]。课外培养应当与课内教学计划紧密配合、互相补充,体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贯穿本科教育的始终。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概括起来即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是典型的交差学科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数学等若干领域,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应该切合实际,应该重点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既要考虑在区域内和其他高校的协同发展,也要考虑差异化发展,即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专业特色。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兵工背景,所属的汽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专业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学校和众多的制造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及就业机会,为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主要是培养面向制造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32(5):95-98.
[2]李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5-7,12.
[3]赵宝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60-61.
[4]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88.
[5]李勇,余冰,秦仲篪,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34-136,151.
(责任编辑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