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城镇化思想及启示

2015-02-21曲韵畅徐品奕曾宪军

关键词:孙中山城镇化思想

曲韵畅,徐品奕,曾宪军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一、孙中山城镇化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不仅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同时也将其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这其中,孙中山对于中国城镇化的思考,①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有多种表述,且绝大部分都在孙中山所处时代之后产生,但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都应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本文也主要是从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出发,来考量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显得十分重要。在此之前,中国的城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派所领导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洋务派最早感知到了域外文明的先进。1896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从上海出发,访问欧美。当时的英国媒体是这样描述访问团的情景的:“中堂②即李鸿章。既至欧洲,无事不惊创见。其尤在意中者,铁路之善法也,尤出望外者,高大之古城也。”[1]162洋务运动中很多典型的举措,如修建铁路、置办矿业、兴办学堂等,这些都使得一大批城市得以率先发展起来,在实质上,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但是,洋务派的所有举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同时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始终是或个人或某个地区的城镇化实践,从来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缺乏更为宏大的全局性考虑,故这一时期虽是中国城镇化的萌芽,但究其本性来说仍然是满清政府的“回光返照”。

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主导。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和建设中国,以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言:“革命有非常之破坏,如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2]45可以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是第一个就这些问题交出“答卷”的领导人和执政党。

二、孙中山城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较为全面地思考城镇化问题

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最显著的内容和特点就是孙中山没有孤立地去思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而始终将中国的城镇化问题置于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孙中山认为,要实现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只进行单纯的建设和发展,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才能实现。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曾上书李鸿章,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中山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3]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和建设上,1918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书问世,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论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问题的专著,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孙文学说(也称心理建设);二是实业建设(也称物质建设);三是民权初步(也称社会建设)。该书的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其实质就是关于如何加速推进中国的城镇化的具体方案。然而,孙中山始终强调《建国方略》一书中的三大部分缺一不可,即物质建设需要心理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可以说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跳出了单一思考的模式,阐述了更全面的内容。

(二)以点带面,根据地区特点推进城镇化

孙中山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思路是:中国不同于欧美的一些国家,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多变,所以首要是进行一个划分。孙中山将中国大致分为北方、东方、南方③这三大区域的划分大致相当于:北方——东北、华北、西北,东方——华中、华东,南方——华南、西南。三大区域,各区域分别着重发展一批特大型港口城市,首先形成城镇化度较高的“点”,以这些点的持续发展来不断推进该区的城镇化,同时,各个区域还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支持性策略。

具体来说,北方主要重点发展渤海湾一带,建立特大型港口,主要带动渤海地区的盐业贸易,以及山西、直隶④中国旧省名,民国时期,直隶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河北省。等地的煤炭贸易和天津等地的商业发展。同时,该区建设西北铁路系统,以打通沿海同内地的联系,依靠西北铁路系统对蒙古、新疆进行殖民,①当时,现在的外蒙古地区仍属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故孙中山所言的“殖民”是指对本国的进一步开发,和列强在殖民地国家的殖民有很大区别。开发国土资源,开发山西、直隶等地的煤铁资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在东方发展的规划中,孙中山认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大力建设上海港的想法并不十分可取,相反孙中山提出发展杭州湾一带为特大型港口的优选方案,而将已有一定规模的上海港作为一个辅助性的港口。同时,整治扬子江的水路,依据水利的优势,重点发展镇江、南京、浦口、芜湖、安庆、武汉几大城市的商业,同时在鄱阳湖建设港口,在盘活南北交通的同时,又可助力江西的陶瓷特色产业发展。最后,孙中山提议在扬子江流域建设土敏土②即水泥。厂,以支持全国的建设需要。南方规划中主要重点发展广州港,带动沿海的商业和渔业发展,同时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建设大型造船厂,提供船只以供航海和内河贸易,货运所需。

(三)以重工业为主,兼顾发展其他产业

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中,发展中国的重工业始终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推手。孙中山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实现,既需要重工业的先期推进,又要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在重工业中,孙中山特别强调铁路和矿业两大项目。在三大区域规划的铁路系统之上,孙中山又提出了,建设中央、东北、高原铁路系统,配以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同时,孙中山还对中国的矿业发展提出了科学的规划,将矿业分为铁、煤、油、铜、特种矿五大类,并配以矿业机械、治矿厂。孙中山认为,有条件发展矿业资源的地区既可以带动一大批城市的兴起,最为重要的是,可为全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孙中山还主张发展其他主要涉及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产业,③“产业”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兴起,故孙中山的表述多用“工业”。在其规划中,将其分为“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五大支持性产业。孙中山认为,发展重工业使得一批城市得以兴起,人民的工资大幅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会是居民生活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唯有发展中国自己的其他支持性产业,才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故发展本部工业之目的,乃当中国国际发展进行之时,使多数人民既得较高工资,又得许多生活必要品、安适品而减少其生活费也”[2]202。在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18这一思路显然更为科学全面,但是,不难发现,孙中山也是较早提出这种“协同”发展理念的先驱之一。

(四)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如何发展和建设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提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全国部署、动力之后,孙中山还对单一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其中,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如孙中山在谈到广州城发展之时就指出,应以广州沙面水路为界,以东发展以为商业地段,以西发展以为工厂地段。这种依据地理位置,划分城市功能区的规划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同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规划方法。

此外,孙中山还特别注重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造成中国城市生活落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孙中山的城市建设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如在谈到城市的饮水问题时,他指出:“许多大城市所食水为河水,而污水皆流至河中,故中国大城市中所食水皆不合卫生。今须于一切大城市中设供自来水之工厂,以应急需。”[2]211在谈到城市建筑工程时,孙中山将中国的城市建筑分为公众建筑和私人居室,并指出:“公众建筑,以公款为之,以应公有,无利可图,由政府设专部以司其事。其私人居室,为国际发展计划所建筑者,乃以低廉居室供给人民,而司建筑者仍须有利可获。此类居室之建筑,须依一定模范。”[2]210孙中山意识到,住房建设规模之大,单凭政府之力,可能无法完成,所以可以由第三方承建,控制其合理利润,并辅以规范,方能完成。这种发展住房建设的思路,可谓中国近代的首创。与此同时,孙中山还提出“大路、自动车、燃料”三大项目,来发展城市内部的交通,“大路”即符合标准的现代化公路,“自动车”即门类齐全的各种多用途汽车,“燃料”即需打破国外燃料对中国的控制,开发自己的煤、油矿,为居民提供廉价的燃料。

三、孙中山城镇化思想的反思和启示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虽然是旧时中国的首创,但是其背后还是有着鲜明的他国发展的影子。孙中山一直较为推崇西方英、美等国,特别是美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一后至之人,可依西方已辟之路径而行之。”[2]221然而,西方等国的城镇化道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其城镇化的进程开始加速,这其中,尤以英、法、徳、美等资本主义强国最为明显。这其中,各国国情不同,具体的道路也有差异。但是西方等国的城镇化,都有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鲜明特点。在城镇化的前中期,都是以市场为主导,依靠市场的运作、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殖民扩张,来推进本国的城镇化。消耗了本国甚至它国的巨大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且都在后期产生了一定问题,这也是这些国家在城镇化后期,开始逐渐重视政府调控的原因之一。而孙中山所处的旧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走西方国家的城镇化道路,显然是不可取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中国仍然是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后发”者,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局势仍然不容乐观。西方在推进城镇化道路中的可取之处,应当学习,但是绝不能照搬硬套西方的发展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我国的制度属性、环境,要求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才有希望,甚至加速。

(二)妥善处理城镇化中各方的利益关系

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很大的缺陷是存在一个各方利益群体失衡的问题。如孙中山对外资就一直有着过度依赖的思想,主张外资可以全方位介入中国的城镇化事业。他指出:“国内一切事业皆不发达,生产方法不良,工力失去甚多。凡此一切之根本救治,为外国资本及专门家发达工业以图全国民之福利。”[2]202在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中,对于外资始终缺乏制约。城镇化的建设,当然可以利用外资,但是过度依赖外资,甚至将铁路、水电等重点项目都引入外资,显然不甚科学。同时,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对于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不足。以当时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大城市为例,在大城市的繁华之下,是数以万计的由农村涌向城市的城市“边缘人”,这些人只能聚集在城市狭小的贫民区中,在城市中从事着车夫、码头工等职业,过着“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一遇疾病,汤药不继,死亡相累,衣棺不得,境遇之惨,匪可言喻”[5]62的悲惨生活。

中国当前的城镇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最大”既体现于建设发展的规模之大,又体现于所涉及的利益、群体之多,这都是世界城镇化进程中少有的。实践证明,城镇化进程越发深入,所面对的利益关系、群体、格局就越为复杂,这是城镇化所面临的必然出现的问题,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好建设与发展、农村与城市、内外与外资等多种关系,深刻认识到其对城镇化的正反影响。

(三)谋求稳定的内外部建设环境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中国国内一直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说仍然处于长期动荡之中。从国内情况来说,由于辛亥革命所固有的局限性所致,革命之后,“统一”仍然大过“建设”。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后,仍要继续实现完成中国政权的统一问题,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国民政府才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此时的中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国内军阀林立,各自为政,国外列强不断侵扰中国,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孙中山的很多城镇化措施,根本没有实践的条件。

从国民党党内情况来看,早在推翻满清的革命时期,同盟会就存在着革命纲领不科学、组织涣散等问题。在经过多次改组之后,于1924年1月23日,召开了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审议并公布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这实质标志着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开始全方位准备开展中国的建设。然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右翼势力迅速抬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逐渐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此后国民党的内部各派系,为了各集团的利益相互攻伐,使得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内部动乱不堪,无力领导中国的城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这种环境既指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是任何国家实现城镇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又指一个国家中领导城镇化的执政党稳定的内部环境,这直接关乎到本国城镇化进程实现的质量、快慢与否。

四、科学评价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

作为旧时中国全面推进城镇化的首个较为系统的思想,孙中山的城镇化思想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我们既要看到孙中山城镇化思想的局限所在,又要学习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如孙中山在谈到城市的住房建设时就指出:“若同时建筑居室千间,必较之建筑一间者价廉十倍。建筑愈多,价值愈廉,是为生计学定律。生计学惟一之危险,为生产过多,一切大规模之生产借受此重阻碍。”[2]209这种紧抓住房建设供需关系平衡的思想,无疑在今天也是适用的。同时,孙中山很多未及实现的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建设,在今天才得以实现,如孙中山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时指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上,而又可资其水力。”[2]128这其实是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又如孙中山曾意图打通青海、西藏和内地联系的高原铁路系统,随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才标志着这一理念的实现。正如毛泽东所说:“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6]312孙中山先生无愧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今天我们再次审视其城镇化思想时,更多地要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奋斗精神,并以此激励我们,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1]李鸿章.历聘欧美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1982.

[2]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5]郑忠.城市边缘人:民国南京人力车夫群体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2.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孙中山城镇化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