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22牛珩陈章华郭东旭
牛珩 陈章华 郭东旭
摘要:本文在分析本科新生特点的基础上,就设立新生学习导师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新生学习导师制的实施,分析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本科新生;学习导师;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18-02
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就出现了导师制,并且和书院制并称为传统大学的最宝贵财富。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中早已普遍实行导师制,从本世纪初,本科生培养中也陆续有高校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教育理念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
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本科新生面临着自主化学习方式的转换、阶段性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成人式社会交往的适应,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既关系到学风的整体状况,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每位新生辅导员要面对200名学生,班主任要面对30名以上的学生,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大一新生的学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对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师生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新生的特点
1.学习方式的转变。多数新生来自“应试教育”较为严重的中学,过长的学习时间和过高的压力,以及部分中学的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高中以解题和单项讲解为主要模式的授课方式与大学的学习模式有较大差异,这导致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较少的师生沟通和学习反馈。在我们连续几年针对大一新生的调研发现,许多新生不会解题,抱怨教师没有给详细答案,仍然认为仿照高中一样死背答案就能得高分。这就说明,新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2.生活环境的转变。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家长照顾,生活也比较单一。进入大学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共同生活在集体宿舍,生活完全由自己打理,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都与自己家庭有所不同。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时候,都喜欢回忆往事,思念旧友和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
3.人际关系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直生活在与自己熟悉的亲人身边,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面临重新结识新朋友的状况。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的同学,舍友关系、异性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的处理,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二、本科新生学习导师的作用发挥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每年招收4个专业,8个班的本科新生共计240人左右。为了深入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加强对大一新生的个性化辅导,从2011年起,学院尝试为每位新生配备学习导师,由学院全体专业课教师自愿报名,其中包括资深教授、院系领导,学院根据导师专业方向与班级专业方向相近原则进行调配,每位学习导师负责4~5名学生。学习导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责任感与事业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态度,使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其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此外,学习导师还走进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坦诚相待,从而使师生关系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院教授作为学习导师,定期与所负责的新生谈话,并邀请新生参与自己课题组讨论,安排高年级学长指导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学习导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学业引导。大一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帮助学生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授课形式,关注新生学业学习是学习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学院要求学业导师经常联系新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感悟,为新生指点迷津。针对很多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方向和课程并不了解的情况,学院组织学习导师开设学科简介课,很多学习导师结合自身的求学过程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为新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新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院在开学初为新生举办学习导师接待日常活动,由学院知名的专家和在专业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教授针对同学们面对大学的各种疑惑和彷徨进行细致和耐心的解答,比如“如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怎样安排好学习和课余生活”,等等,对“各专业的设置及发展情况”、“有关保研的情况介绍”、“关于出国的相关问题”等,指导他们制订个人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学习导师还带领新生在课余时间参观实验室,参加诸如理学之美名师讲坛、青年论坛之类的各类学术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熟悉自己的专业,融入班级、融入专业、融入新环境。
2.思想引领。刚刚走出高中教育的大一新生,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习导师非常关注自己所带学生的思想变化,他们以朋友或长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经历,就大学宿舍同学关系问题、强健身体问题、大学社团问题、如何利用网络问题、人生修养与为人处事等问题与新生亲切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接触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建立学生对集体、学校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增进新生的爱校、爱国情怀。
3.人文关怀。在入学之初,学院组织了学习导师和新生的见面会。通过见面会,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学院的整体情况,熟悉了专业设置,并对学院的培养方案有了大体掌握,也借此机会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熟识程度。学习导师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苦恼,尽量帮助予以解决。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很多学习导师除了通过辅导员帮助学生申请助学金,协助寻求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还自己慷慨解囊帮助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入学伊始,恰逢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更好的让大学新生过一个温馨的中秋节,有的学习导师组织了课题组的茶话会等活动,邀请新生参加,新颖温馨的活动形式,让新生们感受到了师生、同学间的情谊,排解了离家的寂寞,拉近了师长和新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三、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资源不足,指导时间有限。由于目前高校师生比的下降,有意愿担任又适合担任新生学习导师的教师有限,因此往往一个学习导师要指导多名学生。这种情况下,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就得不到保障,虽然学院对导师指导的次数有所规定,但是指导的学生多,导师本身还有科研教学、培养研究生等工作任务,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不能很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目前学院的学习导师所承担的责任和激励措施还比较模糊,基本是一些概括性的规定,缺乏量化的考核衡量指标。例如,学习导师和班导师、辅导员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晰;评价标准主要依靠学习导师的个人年终总结、领导小组的考核结果等,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激励措施主要是一定数额的奖金奖励,对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项目众多的教师而言,显然激励作用不大。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习导师制的运行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由于本科新生学习导师制在我院是初次实行,因此在管理方面还欠缺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想更好的推行这项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办法。担任学习导师对于老师来说,是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的另一项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同导师之间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导师的工作量差异很难加以量化衡量,这极大地影响了导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核算工作量,对于优秀的学习导师在职称晋升、聘岗、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2.加强培训,重视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目前由于学院师生比的限制,有意愿担任又适合担任新生学习导师的教师有限,有些老师虽然担任了新生学习导师,但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因此,,应通过业务学习和信息交流,加强对新担任学习导师的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生的特点和学习导师的责任,从而更快的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学习导师更是要通过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去影响学生。因此,新生学习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品格和综合素养,在人格上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樊建新,王勇.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王达品.大学生学业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