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与优化*
2015-12-21岳定权
●岳定权
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与优化*
●岳定权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实体性的课堂活动与关系性的教学线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需要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然后在数量与类型上对实体性要素进行优化,最后通过优化关系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索。
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活动;教学线索;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德国希尔伯特·迈尔在其所著《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一书中,把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放在首位,并指出“任何别的优质课堂特征都不如第一条标准‘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大”。[1]何克抗也认为“应该在教学结构变革的前提下来进行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深层次问题,才有可能取得教学深化改革的重大效果”。[2]然而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由于课堂教学结构混乱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认识与操作上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感到茫然,如在访谈时一位教师说到:听了某老师《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与优化》讲座启发很大,以前也意识到课堂教学结构很重要,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讲座听了,感觉可以按照老师说的试着做做。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在课堂观察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与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
《辞海》对结构解释是“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而“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3]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结构包含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二是它们之间的顺序、时间分配等关系。前者是实体性要素,是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血肉”,后者是关系性要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灵魂”。
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环节),如导入、呈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展示观察、结课等,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合理确定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环节 (或称阶段、步骤)。[4]与此同时,每个课堂活动都是由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教学基本要素通过一定的关系构成,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5]由此可见,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直接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是教学设计与反思所直接作用的对象;教学的各个要素隐藏在课堂活动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成课堂活动。因此课堂活动是教学要素的具体体现。[6]
课堂活动是静态的,它只有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与排列,课堂教学才能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选择何种关系对课堂活动进行组合与排列主要受制约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学科的知识逻辑的影响。教师通过综合这些影响因素,形成一条串联各个课堂活动的内在主线,使各个课堂活动形成一定的关系,这便构成了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到应用、从生疑到解疑等等,不同的课型、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会形成不同的教学线索。
由此,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反思中,依据当代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选择何种课堂活动、组成何种关系的系统过程。
二、优化前提: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教学的标准是“在一定条件下,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教育效果,而师生又只花费最少必须的时间”,[7]而最大可能的效果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实际是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以及达成目标的高效率,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预设,它既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制约着课堂中教学各要素以何种形态参与,扮演何种角色,产生何种行为,发生何种互动,统摄着课堂活动的选择与课堂关系的建构。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时,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是优化的前提。
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是课堂教学目标、环节目标、使能目标三种不同的目标形态,按照其各自的特点与功能所共同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指明的是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的预期发展水平;环节目标指明的是某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的预期发展水平;使能目标(Enabling Objectives)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学家加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为达到特定的靶目标(Target Objectives)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8]我们可以理解为为实现环节目标所需要先前达成的目标,如要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对合作产生兴趣。三种目标形态紧密相连,使能目标及其关系构成了环节目标,环节目标及其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学目标系统中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是不需要一线教师考虑的”,[9]教师只要查阅文献、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就可以掌握其宗旨与要义,教师创造性地构建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始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应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建立目标体系”。[10]首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内容特点,形成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其次,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指明通过这一节课教学,期望学生获得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发展。再次,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环节安排,形成环节目标,明确每一个环节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及其目的。最后,把环节目标当作靶目标,思考达成环节目标之前首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形成使能目标。
三、优化基础:精简课堂活动的数量与选择恰当类型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实体性因素,是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石,从数量与类型两个维度对课堂活动进行优化,形成合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规律以及学科知识逻辑的课堂活动是构建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一)优化课堂活动数量,保证课堂教学的简练
数量与效率直接相关,优化数量意味着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课堂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奠定学生课外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有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目的,但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11]选择有限的课堂活动数量,实现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是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先看一个案例:
某教师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导入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微观课堂活动,一是对“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进行分析;二是利用课本中的引语:“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四个选项都对)”,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出“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体验。
案例中,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体验,以为后续内容的理解奠定基础,选择的两个微观课堂活动(读诗、答题)任何一个均能实现这一目的,但同时选择则显得繁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课堂活动的数量与环节目标紧密相关,一节课大概包含5-8个,其中有3—5个是为了直接实现环节目标,有2—3个是间接实现环节目标,如导入、结课。
(二)优化课堂活动类型,保持与目标、内容的连贯
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具有开放性答案的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意识,适合采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不仅要通过优化课堂活动的数量,保持形式上的简练,更需要选取与目标、内容性质一致的活动方法,保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先看一个案例:
某教师在《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课堂导入时选取了“张占魁事迹”,用ppt图片、背景音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张占魁在河南周口与日军的一次交战中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毁敌人汽艇几十艘,击毙日军千余名,日军指挥官铃木因战败剖腹自杀。
当课进行到中段,该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时,出现了尴尬情境,点名的五个同学在朗读时几乎都没有情感。与学生访谈后,发现原因在于:“张占魁事迹”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是自豪、骄傲,而《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一种悲痛、无奈与希望,学生不能用导入中激发的自豪与骄傲去体验诗歌中的悲痛、无奈与希望,使得无法有感情地朗读。可见,当活动类型选择与目标、内容的错位时,课堂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便被消解了,课堂教学结构便显得混乱。
不同性质的内容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形成不同的目标;不同性质的目标达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与外在条件不同,需要不同的活动类型。如果按照目标性质的差异,可以把课堂活动的类型分为知识型、能力型与情感型。知识型活动主要表征为讲解、分析、思考;能力型活动主要表征为任务、参与、交往;情感型活动主要表征为情境、体验。只有依据不同性质的内容与目标,选择恰当的课堂活动类型,课堂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才可能实现优化。
四、优化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索
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教学线索。所谓教学线索,指的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12]教学线索是一堂课的思想灵魂,教学线索清晰意味着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容易实现。先看一个案例,如图1。
图1《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线索设计
从课堂现场看,当教师进行到“七嘴八舌”这一环节,刚抛出“热带雨林是应该开发还是应该保护”这一问题时,学生立刻齐声说“应该保护”。虽然教师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最终讨论结果还是惊人一致,都赞成“应该保护”,造成“七嘴八舌”课堂活动失去了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与意识的教育意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展开小组讨论前并未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从而失去了讨论的动机与内容。如果我们把“拯救计划”与“七嘴八舌”两个课堂后动调换顺序,形成“分布情况(了解)——巨大收益、雨林之殇(造成认知冲突)——七嘴八舌、拯救计划(认知平衡)”课堂活动安排,则讨论的冷场将得到化解。
案例中重构以后的课堂活动安排明显是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规律为教学线索的,它强调按照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来设计与反思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其他的教学关系入手形成教学线索,如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基本过程;学生情感形成从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13]的基本过程;学生能力形成从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能力迁移的基本过程,等等。
教学线索的形成是一个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从客观上讲,它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主观上讲,它是教师依据课堂情境的创造性过程,表现为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生与内容,教师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线索。在形成教学线索时,基本的步骤有:(1)明确教学目标,指明课堂教学的预期;(2)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内容特点的内在关系,选择教学线索;(3)依据教学线索设计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4)反思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线索更为清晰。
[1][德]希尔伯特·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黄雪媛,马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
[2][6]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3]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14.
[4]盛群力.“通用型课堂教学结构”概要[J].上海教育科研,1993(5):15-17.
[5]李怡明,李森.论课堂教学结构异质化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6):16-22.
[7][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
[8]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7.
[9]裴娣娜主编.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6.
[10]张来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四个环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9):22-23.
[11]张海钟.教学时间、教学效率和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6):49-52.
[12]张金.教学线索的梳理和构建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8(10):18-19.
(责任编辑:刘君玲)
201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JY018。
岳定权/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