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责一致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
——来自美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2015-03-31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民责任

●王 慧

权责一致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
——来自美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王 慧

美国公民教育以尊重公民权利著称,在努力寻求公民权利和责任教育之间的平衡,即权责一致的基础上侧重国家认同教育。美国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尤其强调价值观方面的认同。这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依据国家现实,平衡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建构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教育,侧重完整意义的国家认同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公民权利;责任;国家认同

任何一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传递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其教育必然以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等为基础资源和重要内容,并且传递其中的价值观。其中,美国的公民教育,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之间,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是基础和核心,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公民权利责任和国家认同教育在张力中保持平衡,二者相互协调、补充和影响,构成了侧重政治价值观认同的美国公民教育。

一、努力平衡公民权利和责任教育

公民的含义决定公民教育的范畴,各个国家的公民概念存在差异,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不同。王啸认为,公民首先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的地位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加以确立;公民是享有基本人权的独立主体;公民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由、平等、独立等。[1]权利与责任从来都不能分开,权责对应是底线,公民权利和责任是公民身份的一体两面。美国十分注重对其进行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同时也努力平衡公民权利和公民的责任感教育。

(一)强调以权利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

美国实施的公民教育是顺其自然的,根植于美国的历史传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依据。张秀雄指出,美国公民教育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模式,非常强调政治方面的含义,强调个人有效地享受权利、承担责任所必须的知识,态度、技能等。[2]自由精神与权利已经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立国基本精神之中。在美国公民心目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同样,在学校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公民权利教育。就学校的教学形式而言,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学术和生活自由,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坐姿和学习娱乐方式,教室就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对学生的座位、坐姿等没有统一要求,但是对规则秩序十分看重,强调师生彼此尊重。

然而,随着美国公民社会的充分发育、公民权利教育顺利的同时,美国也面临着权利泛滥的威胁。人与人之间只强调权利而轻视责任和美德,这也会威胁到一个国家的长久生存。

(二)重视公民的责任教育

公民权利意识根深蒂固的同时,美国十分关注培育责任公民。美国注重培育公民责任是与其国家定位有直接联系的。美国一向把自己定位为世界领导者,其公民教育必定注重公民的多元文化意识、领导能力、对世界的了解和责任感,正如唐克军等指出,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1)接受和欣赏文化多样性;(2)尊重人的尊严和基本人权;(3)对世界共同体负责;(4)尊敬地球。[3]美国对公民责任的培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凸显公民责任教育。在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中,凸显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责任感的重要地位。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也颁布了关于公民责任的课程指导。1997年,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发布了《责任:公民教育培养方案互动教学策略》,其中从小学到高中一致强调的主题就是责任,课程标准目录呈现为:第一单元:什么是责任,第二单元,履行责任的好处和代价可能是什么?第三单元:如何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做出选择?第四单元:你认为谁是责任人?[4]根据该课程标准,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编著了《民主的基础》系列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包括四种美国政府宪政模式的基本观念:权威、隐私、责任和正义。《责任》教材结构清晰,逻辑明确。权利与责任相互对应,在不同的主题中有所侧重。例如,高中教材中有一课——《如何研究责任问题》,其中涉及到吸食贩卖大麻的问题、二战投放原子弹的问题、马丁·尼莫勒牧师碑上的铭文、《希波克拉底誓言》、1964年的《民权法案》等五组材料。[5]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教材涉及到了历史经典、现实问题等各个层面,对学生开拓思维和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责任也是一种道德能力,是否成为自己的责任,是公民基于道德和良心而做出的判断。公民之所以能够负责任,不是因为以责任之枷锁强迫他,而是因为公民基于对自我和共同体的认同,基于彼此的情感联系而自愿、主动的承担公民的责任。因此,负责任的公民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十分重要。只有对责任的追求才能将人类的道德引向新的高度。对此,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在责任面前一切其他动机都黯然失色,因为它是其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自在善良的意志的条件。[6]

2.教育活动体现公民责任教育。在实践层面,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公民的责任感。学校教育中的各种活动都努力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在美国中小学,培育公民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童子军组织。童子军活动已经涉及到了美国的众多青年和成人,包括幼童军、男童子军和女童子军等不同种类。目前,“多于十分之一(11%)的美国男孩是童子军,而且23%曾经是童子军成员。54%的成年男性,在过去的某个时期内是童子军成员。”[7]童子军的誓词中就明确强调责任和效忠国家,要求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责任感。参与社区服务就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组织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二、多种途径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8]美国十分重视对其公民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美国梦”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等观念,在情感上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因为正是民族认同,也就是共同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同体一命的感受,让人们相信他对其他公民同胞有义务。”[9]正是因为公民的权利得到国家的保障,公民才会认同国家。

对美国而言,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比其他国家都更为急迫和重要。早在美国的雏形时期,多数的美国公民来自欧洲,他们的祖先背井离乡就是为了追求和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后来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现代美国。美国人口构成十分复杂,历史和地域、种族和肤色、文化和习惯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美国从建国时期就开始对其公民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美国公民的认同教育不仅在于法律和自然血缘、地缘的认同教育,更在于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一)通过教育法律和课程政策强化国家认同教育

美国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法律文件中,几十年不间断地强调国家认同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加强国家控制,向“准中央集权制”靠拢,灌输国家意识。尤其是二战后,苏联卫星发射成功,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要求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将公民的教育与国家的地位联系起来。1983年发布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将美国每个公民的教育水平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1992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重申六项国家教育目标,新增“公民与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为国家核心课程,制定颁布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的“公民与政府”国家标准。美国公民必须支持美国宪法的价值与原则,对国家和政府有清晰的认识。

2001年“9·11”事件影响了美国的价值观念。之前各种理论的争论暂时搁置,关于国家认同理论的讨论迅速成为热点。美国公民的爱国情绪高涨,国家认同教育地位提升,甚至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泛滥的危险。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就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等问题指出了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布了《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这反映出美国的教育战略,即更强调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优先于平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二)通过学校仪式传递爱国观念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除了正式课程以外的活动、环境、仪式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教育仪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仪式能够营造一种庄重、严肃的氛围,唤起个体的神圣感,塑造个体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积淀,成为一种长久的心理或情感要素,保持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情感。仪式“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10]通过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学校教育仪式把每个公民与国家直接联系起来,通过每天的升旗仪式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例如,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都挂有国旗。每天上课前,儿童全体起立,右手置于胸前,唱国歌,向国旗敬礼,背诵忠诚国旗的誓言:“我宣誓要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这个国家不可分裂,并给所有的人自由和公正。”[11]

(三)学校正式课程中爱国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十分重视,其中最为重要和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历史、政治、社会科或公民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课程知识,通过自由讨论发展批判能力,批判是为了使国家或政府能够改进不足,在此种意义上的批判就是爱国。

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美国的历史。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学生参观刻有每个阵亡士兵名字的越战纪念碑、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此外,还有关于政府的知识等。从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角度来看,追求自由、捍卫权利的精神还体现在美国中小学生的教材,尤其是社会科的阅读材料中。美国历史上具有永恒、经典意义的文献或故事等是公民教育的最好材料。美国立国文本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将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深深植入到每个美国公民的血液中。1620年,100多位英国移民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中写到: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经过公证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12]它奠定了美国法治社会的基础,是美国公民教育的起始内容。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公民权利发展史,从黑人享有投票权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从拳王阿里的拒绝为不正义战争服兵役到“人权就是妇女权”,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到奥巴马的美国梦演讲等。例如,在初二的公民阅读材料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3岁的小男孩被英国军队俘虏了,英国将军傲慢地命令小男孩把他的靴子擦干净。小孩说:“先生,我不会给你擦的。我是一名战俘,我希望得到你公正的对待。”那个孩子名叫安德鲁·杰克逊,后来成为美国第七任总统。[13]在这种充满故事性、高贵精神熏陶下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如何用权利去捍卫自己和他人的尊严与权利。

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之二是宣扬理想的美国价值观。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美国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和尊严,通过生活细节提高个体的存在感,在具有弥散性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美国公民不是特定的种族、民族或宗教来界定的,美国公民是通过对“整套自由主义政治原则,特别是体现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来界定的,“美国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仅仅是共同的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机会均等的信仰”。[14]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对国家价值观念的认同,就不会有当今的美国。

三、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都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其中公民教育得到了充分重视。了解各个国家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和实施途径,对于我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更加自由开放,流动性更强,人们可以选择国籍,当下的国家认同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公民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国家认同教育承担着启蒙的使命,即帮助公民知道并珍视自己的权利,有勇气运用公民的理性,能够区分政治压迫和政府的必要行动、自由精神和胡作非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民教育中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传统的“情本体”文化,我国应在“情”的基础上建构情感型公民身份。

(一)依据国家现实,平衡公民权利义务教育

鉴于各国的公民教育均有其独特性,我国公民教育需要考虑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各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价值取向、途径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进入21世纪,英国的公民教育迈入复兴阶段,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中有责任和关爱心的公民”,[15]“积极公民”、“有效公民”也成为英国对现代公民的期望,也是度量公民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指标。[16]法国“自由平等博爱”宪法精神指导下的公民教育强调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恰当地位、公民与政权的关系、公民社会的同舟共济的精神。[17]美国公民教育根植于本国的特征与需要,将公民的自由与责任、对美国式民主的认同作为其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我国当前存在权利论、义务论和美德取向的公民教育观,我国公民教育在西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宪政三者之间将如何选择,抑或再创造出一条融合超越三者的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的道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充分发掘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公民精神的要素之一,如偏重国家认同、公民义务或责任感等美德取向的公民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中,对公民责任和义务的教育超过公民权利的内容,二者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容易导致公民对公民权利的无知以及公民权利的缺失和滥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阻碍国家的法治进程。因此,需要平衡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使二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二)侧重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教育

任何公民教育的理论都不会否认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但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各不相同。美国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基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同时注重公民责任和国家认同教育,且更强调公民对宪法精神、法治社会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认同。

现代社会的国家认同教育,就认同的类型而言,需要既考虑传统意义上的血缘认同、地缘认同,又要考虑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多民族地区的语言认同、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最重要的是基于宪法精神的政治认同等。“公民国家认同,便是对作为国家根本法规范下的国家文化和制度架构的认同,即对主权和法统的一种认同,即是一种宪法认同。”[18]就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而言,国家认同教育首先需要尊重公民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游行示威等表达信念的权利,保证公民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性,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法治教育和公民美德教育等;就社会背景而言,需要考虑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三种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就教育对象而言,需要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对权利、责任和国家的认识规律等问题。

(三)建构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公民身份

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情感要求。公民情感是维系公民社会的基本纽带,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对集体的理性的情感。“如果没有国家主动地把个人联结在一起评价和追求善,个人就会陷入原子般的孤立。”[19]对个体而言,公民权利和责任是个人的尊严、权益问题,对群体而言,是如何处理国家和公民个人、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分配问题。社会性本能将个体形成一个共同体,彼此联系互惠才能维持生存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正是尝试将“情感理性化”或称之为将“理性情感化”,“情”一直是我国文化根基中最深的一部分。如今,我国面临社会转型,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与价值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笔者提出建构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现代中国公民身份。

就我国的公民教育而言,它不仅是在教育目标中提出培养公民的口号、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或举行公民教育活动,当然这些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公民教育应作为一种精神、情感弥散在教育过程中。具体而言,在公民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面保持价值和内容的连贯性,将公民作为培养目标。在公民教育的实施内容上,注重培育公民的独立思考、批判反思能力;在课外生活中,重视学校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活力,给予学生自由和空间去实践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在教师角色方面,教师应努力了解、实践公民身份,为学生成为好公民做出示范。

公民教育不仅赋予公民权利,提高公民素养,也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受过教育的公民,可以尊重他人权利,维护个人权利和履行义务,更好的继承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守现代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努力。

[1]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2-67.

[2]张秀雄.美国公民教育[A].选自张秀雄主编.各国公民教育[C].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6:142.

[3]唐克军,陈华洲.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中有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论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4).

[4][美]查尔斯·奎戈利主要执笔.责任:公民教育培养方案教学互动策略[M].刘国华译.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出版,1997:94.

[5]美国公民教育中心.责任[M].赵文彤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9-35.

[6][德]康德.道德行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20.

[7]Girl Scout Promise and Law[EB/OL].Visit date 2013-09-25.http://www.girlscouts.org/program/basics/promise_law/

[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9-12.

[9]Keith Faulks.公民身份[M].黄俊龙译.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3:52.

[10]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5.

[11]蒲隆译.“公平之法”五月花号公约[A].[美]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国良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

[12]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概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9.

[13][美]马克威克,史密斯(W Smith).造就完美人性——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M].王泰祥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239.

[14]John O’Sullivan,America’s Identity Crisis.National Review, vol.46,issue22,Nov.21,1994.

[15]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3.

[16][17]冯俊,龚群主编.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8.37.

[18]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76.

[19][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65.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52WW1406)成果之一。

王 慧/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教育、道德与公民教育

猜你喜欢

公民权利公民责任
论公民美育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紧急状态下国家克减权的运行与公民权利保护——以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有力防控为视角
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权力、公民权利与责任的互动——澳大利亚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