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景观的亲生物设计探析

2015-12-19刘博新李树华

风景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物性景观生物

刘博新 李树华﹡

1 引言

在医疗保健设施中引入自然要素并加以精心设计,以期对使用者产生身心积极作用的园林类型被称为康复景观[1],它通过营造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与使用者互动,以达到恢复或保持人们健康的目的[2]。已有众多科学实验证明,康复景观中的自然要素能促进健康。然而,康复景观不是简单的移植自然进入人工环境,如何进行空间设计并充分发挥自然的益康效能还亟需探讨。目前“支持性花园设计”理论和“循证设计”方法[3-5]在康复景观设计方面获得较多认可。前者倡导人性需求,通过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帮助康复;后者主张通过评定健康成果(health outcome)的实证研究来指导空间环境设计,使设计有科学依据。但总体来说康复景观的理想形态还缺少具体的描述和建议。

从人类进化的生物学角度对自然促进健康的原理进行重新解释,从而归纳有益的自然特征,并对空间形式提出建议是亲生物设计(Biophilic Design)的新方法。将亲生物设计理念应用于康复景观,将产生借鉴和启示作用。

2 亲生物性与健康促进

2.1 亲生物性

1 亲生物性促进健康原理图

2 亲生物设计的产生

人类的亲生物性(biophilia)是亲生物设计的理论基础,该概念由上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指人类喜好从属于自然系统和自然过程的天性,表现为人们喜爱具有生命或类似生命形式的非人工环境[6-7]。这种现象易于理解且常见,例如人们爱在办公室摆放绿色盆栽,观看和触摸绿叶使人心情愉悦;人们爱挑选有流水鸟鸣的绿色环境与亲友聚会,温室里的生态餐厅也广受欢迎;人们爱选择窗外视野更好的住宅,看见森林公园、远山和海景的户型往往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亲生物性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属性,是人类长期在自然中进化的结果。人类自诞生以来的三百万年基本生活在森林、草原等绿色环境,直到五六千年前进入文明史阶段才逐步走出自然,从事农耕、建立城市,直至进入工业社会。从时间跨度看,人类在人工环境生活只属短暂一瞬[8],因此不可避免保留亲近自然的欲望,而且在人工设施愈密集的环境,反弹倾向愈明显。

2.2 亲生物性促进健康

亲生物性因为属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有益性状,所以才经历漫长进化保留至今。在自然选择条件下,拥有特定品质的早期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这些特点不仅包括觅食能力、哺育后代能力,还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并从中获得伤痛缓解、精神抚慰等恢复力的技能[9]。换言之,人类拥有亲生物性,所以可以通过接触自然来促进身体、情感和智能方面的舒适与健康[10],以便更好生存。

自然本身就是健康促进作用的因素,它包含了声、光、味、质感等丰富的感官刺激。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伴,因此接触自然或与自然环境近似的抽象形态也能唤起人的亲生物性,激发出人在自然中获得恢复力的本能,而人在单一均质的人工环境,尤其是与自然高度背离的现代城市和建筑中则难以获得这种能力[11](图1)。

2.3 亲生物性的激发

亲生物性并不是一种极强的生物学特性,它时常保持潜藏状态,充分激发有赖于经验积累和社会文化支持[10]。唤起人的亲生物本性促进健康,至少需两方面条件:

(1)教育引导(广义园艺疗法范畴):创造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文化氛围,从儿童的自然教育到成年人的自然参与体验都有助于激发亲生物性。(2)环境塑造(康复景观设计范畴):通过再造自然和景观设计引起人的共鸣、激发出亲生物本性,即亲生物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3 亲生物设计

3.1 亲生物设计的产生

亲生物设计思想来自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界更加远离,并且产生了化学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学者开始质疑诞生了当代城市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法,转而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修复性环境设计(restorative environmental design)”[10],来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追求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低度干扰(low-environmental-impact):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破坏,重点关注能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材料及产品、垃圾安全处理、消除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其二,积极影响(positive-environmental-impact):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设计,发挥人的亲生物性,在对环境进行修复的同时也使环境对人产生健康的作用,取得人与环境的双赢,亲生物设计即属于此范畴。目前人居环境建设多数情况只采用了对环境的低度干扰设计,还未开启人与自然积极作用的潜能,被认为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性[12](图2)。

3.2 亲生物设计的意义

亲生物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从环境的角度,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法;从人的角度,能够激发出潜藏的生物本能,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康复景观从自然中吸取营养,运用适宜的景观要素创造出促进人体健康的环境[13]。将亲生物设计对自然界形态的抽象性、概括性方法合理应用于康复景观,将有助于拓宽设计思路、产生启示作用。

3.3 亲生物设计的方法

本世纪初,设计学者对亲生物设计的基本分类、包含要素、特性等做出了详细描述[14-15],它范围广阔,将自然的含义进行延伸,对设计结合自然进行启发性指引(表1)。

3 索恩克朗礼拜堂

4-5 自然界中秩序下的复杂性

6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亲生物设计具有独特方法,从采用基本的自然环境要素,到运用自然形式、自然布局与过程,再到抽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成为创造性的、可操作的设计语言。亲生物设计的范围包括建筑、城市和景观,例如美国阿肯色州索恩克朗礼拜堂(Thorncrown Chapel)的设计,除完全运用当地材料,采光通风全天然之外,整体形态和柱状结构的粗细、间距、交叉方式都是对周边丛林的抽象模拟。这种宛如由自然中生长出的建筑形式令人愉悦,能够唤起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图3)。

4 亲生物设计对康复景观的启示

亲生物设计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能够唤起人亲近自然的本能从而产生健康促进作用的方面,主要来自于长期进化中人与自然建立的联系。将自然中有利于早期人类生存的特定品质进行抽象归纳,转换成设计语言,就可能创造自然归属感的人工环境,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除了直接移植自然,4种人与自然关系间的抽象特质被认为有利于启发亲生物性并可应用于环境设计[9]。

4.1 秩序下的复杂性

4.1.1 表现形式

自然界中的形状没有简单的几何形,山峦、河流都是复杂的有机形态。但它们的形态构成都遵守一定规律,即在一个细小的基本形上不断重复、增加、变化,例如树叶的叶脉、雪花的结构、贝壳的花纹、花瓣的排列等,这种有秩序的复杂构成方式被称为分形几何(Fractals)[16]。人类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都是以分形几何的方式构成的,从视觉感知上人们早已谙熟于此。临床对比实验表明,将两组无个人空间偏好的被试者分别安置于一间平淡空白的房间和另一间有木梁层级性装饰(藻井)的房间中,后者的生理指标呈现更积极的状态[17],说明空间的层级性划分和自然细节对提升视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极简主义的现代建筑空间虽然能产生短期的视觉新鲜感,却往往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到紧张焦虑,部分原因在于违背了该形态构成和人们的视觉惯性(图4-5)。

秩序下的复杂性根植于人的血脉,令人熟悉,容易激发出亲生物本性,能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放松。分形几何形态从本质上使人精神得到满足感,哈佛大学学者以东西方两种代表性艺术为例,认为葛饰北斋的版画《神奈川冲浪里》,其中浪花的描绘抓住了分形几何的特点,细小的卷草形碎片不断重复,使观者极易入境其中;而哥特式教堂建筑,各种小尺度的雕刻形状重复叠加,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细部肌理和多孔形态,但又不乏整体上的形式感统一,视觉上同样令人舒适[18](图6)。

4.1.2 设计启示

秩序下的复杂性规律广泛存在于自然,符合认知习惯,易唤起亲生物本性,也适用于康复景观设计。从视觉角度,可运用分形几何原理创造符合人观赏的形态肌理,使观者心情平静放松。除了运用植物等符合构形特点的天然要素,人工材料的选择、排列及构筑方式也可追求这一规律。从空间角度,应在要素繁多杂乱的场所加入秩序性,在结构规整单一的场所则应细化分区,在结构上也可模拟同一母题规律性叠加的分形几何特点,这样的空间符合认知方式、易于理解,避免使本就身体虚弱、心情焦虑的病人或老人产生紧张和急躁加剧。

4.2 庇护与瞭望

表1 亲生物设计的特性和内容

7 奥维多的教堂之路

8 修学院离宫的诱惑力设计

4.2.1 表现形式

并非所有自然景色都能使人压力减轻、心情平复,人类对特定风景类型产生康复作用,是由于该场景满足了人类栖息、觅食、防卫等生物学需求[19]。例如观赏热带草原景观(主要表现为有开敞空间的森林、疏林草地)尤其使人身心放松是因为该环境代表人类早期优质的生活栖息地,满足了庇护与瞭望的基本功能[20],而密闭幽暗的森林和荒芜空旷的寒带草原可能作用正好相反。Ulrich对心脏病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做观看风景画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观看幽闭森林与观看空白墙面的实验组身体反应没有显著差别,而观看开阔自然风景画面的病人,其疼痛感和焦虑程度产生降低[21]。

这种既满足安全防卫需求,又包含足够开敞空间的组织形式,能够吸纳阳光,有良好的自然风景视线,无论对人生理还是心理的健康都有积极作用。庇护与瞭望作为人类选择生存环境的基本法则,起初是一种对恶劣天气和猛兽的防御方式,逐渐演变成潜移默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人们钟爱这类隐藏自己、观看他人的防卫性空间,具体表现为:边界效应,在场地的边缘,倚靠构筑物或树林给人带来的心理安全感;居高临下,喜爱登高远望,或者通过建造构筑物来获得更好的视野。

4.2.2 设计启示

外观美丽并且使人活力恢复的公园几乎都拥有很多“庇护-瞭望”的并置空间[22],因此康复景观设计应充分关注这一规律,营造满足此需求的空间。疏林草地作为典型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易于在其中找到庇护与瞭望的地点,对于情感及身心脆弱的使用者是理想的选择。

4.3 诱惑与吸引

4.3.1 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者曾列举两种自然场景说明人对诱惑力或神秘感的喜好,一种是树林中消失于弯道尽头的小径,另一种是丛林掩映下若隐若现的远景[23]。从人类进化角度看,神秘感与未知因素代表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可能性,预示有潜藏信息和资源等待探索发现,因此具有诱惑力的自然场景也能激发亲生物性。

诱惑力的重要特征除了远方景物不完全显露,还需要比观赏者所处环境更亮。人从暗处走向亮处意味着可以“看到”先于“被看到”,具有安全感,并带来希望;而从亮及暗则有危险性的暗示,令人恐惧[9]。

4.3.2 设计启示

9 大峡谷空中步道

很多城市设计中运用了诱惑性设计手法,意大利奥维多(Orvieto)通往教堂广场的街道即具有典型特征。狭窄弯曲的道路难见尽头,使远方明亮的教堂建筑不完全显露,此场景吸引人上前一探究竟。日本京都修学院离宫的登山道设计也具有类似手法,需要在封闭的绿篱中穿越曲折回环的步道,才能登临山顶的“邻云亭”,一览精致的湖光山色(图7-8)。

创造诱惑性环境是亲生物设计的重要特点,对身心敏感脆弱的康复景观使用者尤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病人观看的自然环境越引人入胜、吸引力越强,就越能缓解焦虑情绪和疼痛感[24]。因此创造有吸引力的、戏剧性的空间景象同样是唤起热爱自然天性的条件之一。很多诱惑力的形成方式来自先抑后扬的空间营造,起始于灰暗的小空间,沿途不断出现吸引要素,将惊喜逐渐展开,最终展现心旷神怡的场景。

4.4 探索与刺激

4.4.1 表现形式

人类还能从惊险刺激中得到享受,建造科罗拉多大峡谷空中步道即是追求刺激感与挑战性的产物。刺激由恐惧和欢乐两个对立概念组成,从进化角度看,人类生存需要对危险保持敏感性,因此如果能对危险有掌控力,会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22](图9)。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消瘦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OS较超重肥胖组与体质量正常组降低,而CRR升高,提示积极改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改善其远期预后;但超重肥胖组与体质量正常组患者的OS与C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单独应用BMI评价预后的局限性有关。肥胖或脂肪代谢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4.4.2 设计启示

过于刺激的景象不利于身心脆弱的老年人和病人,但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创造振奋情绪、激发探索欲的场景。从适用对象的角度来说,康复景观应服务于所有人群,若能因地制宜设计瀑布、栈道等景观,也会激发亲生物性,并且能充分调动积极欢乐情绪,对人整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正面作用。

5 康复景观亲生物设计案例分析

5.1 庭园概况

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美国医疗、研究水平以及知名度最高的医院之一,它的康复花园设计同样有较高的评价[25]。从医院建设之初,室外景观就被作为对病人辅助治疗的方式。景观由OLIN事务所设计,室外空间主要由入口庭园、西花园和冥想庭园构成。庭园为住院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为员工提供了压力缓解场所,其设计亦采用了亲生物的设计手法(图10)。

10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花园平面图

5.2 亲生物设计手法

5.2.1 秩序下的复杂性

这种顺应自然界构型规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和种植上。空间方面,医院室外空间组织有序:西花园是提供人行线性交通流线的矩形空间组合,气氛较为私密,入口庭园则是满足车行环状交通流线的开敞空间,两者在铺装上有明显区分,因此有容易辨识的秩序性。而置身于场地尤其是西花园中,则空间变化丰富,通过植物和高差变化营造出满足病人、员工和访客不同需求的一系列休息场地。植物种植同样如此,有整体性的条带状灌木种植呼应建筑立面设计,作为花园的配植骨架,而在每个具体空间种植形式和种类又丰富多彩。

5.2.2 庇护与瞭望

这种自然界有利于生存的空间组合设计主要体现在休息空间的营造。西花园中病人所有的休息座椅都背枕密植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隔离视线,而面朝开敞的草坪或平静的水面,形成安静的冥想空间。病人在此空间可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员工在此也能获得短暂的“逃离感”,使精神疲劳快速恢复。

5.2.3 探索与吸引

这种自然中让人兴奋与趣味盎然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视线与行走路线设计,以及丰富的感官刺激营造。西花园的南面入口为车站,行人被丰富鲜艳的植物色彩吸引,向北走进该静谧空间,远处冥想花园隐约可见的瀑布和声响会使人绕过曲折的空间上前探寻。通过选用产生特殊嗅觉、听觉刺激并吸引鸟类、蝶类的植物,以及吸纳阳光、设计水景的方式使庭园引人入胜,充分缓解压力和焦虑。

6 结语

人类的亲生物性是在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逐渐习得的一种特殊天性,它使人向往自然、亲近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恢复的力量。找到适当的途径将这种人类潜能加以发挥,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亲生物设计是在人与自然平衡被打破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与自然互惠共生、寻求可持续性的设计思想。它不仅是把绿色自然搬进人工环境,而且从自然要素和特征、自然系统和过程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应用于人工环境之中,最终达到对自然的保护利用和对人的健康提升。

亲生物设计从秩序下的复杂性、庇护与瞭望、诱惑性和刺激感等方面对自然品质加以提炼,为景观设计促进健康的可操作层面提供建议。促进健康的概念广泛,包括情感功能进步、注意力能力增强、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身体和精神压力减缓等[14]。同样,康复景观设计也应追求多种可能性,除遵循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循证设计,创造性地运用亲生物设计方法也是营造优质康复环境的有益探索。

注释:

图1-2由作者绘制;图4、5、8由作者拍摄;图3引自http://www.thorncrown.com/photogallery.html;

图6引自http://www.nipic.com/show/2/27/d223b3cc841f9e26.html;图7引自参考文献[8];图9引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nd_Canyon_Skywalk;图10引自参考文献[24]。

[1]Marcus, C. C., Sachs, N. A. Therapeutic Landscapes [M].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4:3-5.

[2]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8):7-11.

[3]Ulrich, R. Effects of Gardens on Health Outcomes:Theory and Research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99.

[4]Marcus, C. C., Barnes, M.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M]. New York:John Wiley, 1999.

[5]Hamilton, D. K. The four level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J]. Healthcare Design, 2003, 11.

[6]Wilson, E. O. Biophilia: The Human Bond with Other Speci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7]Kellert, S. and Wilson, E. O., 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3.

[8]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

[9]Hilderbrand, G. Biophilic Architectural Space. In Biophilic Design, The Theory,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Bringing Buildings to Life[M]//edited by Stephen R. Kellert, Judith H.Heerwagen, Martin L. Mador. Hoboken, NJ: Wiley. 2008:263-275.

[10]Kellert, S. Dimensions, Elements, and Attributes of Biophilic Design. In Biophilic Design, The Theory, Science,and Practice of Bringing Buildings to Life[M]//edited by Stephen R. Kellert, Judith H. Heerwagen, Martin L. Mador.Hoboken, NJ: Wiley. 2008:3-19.

[11]Ulrich, R. Biophilic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Healthcare Design. In Biophilic Design, The Theory,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Bringing Buildings to Life [M]//edited by Stephen R. Kellert, Judith H. Heerwagen, Martin L. Mador. Hoboken,NJ: Wiley. 2008:87-106.

[12]Mendler, S., Odell, W., Lazarus, M. The HOK Guidebook to sustainable Design [M]. Hoboken, NJ: Wiley. 2006.

[13]刘博新,李树华.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康复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8(11):47-51.

[14]Kellert, S. Build for Life: Desig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Human-Nature Connection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5.

[15]Heerwagen, J., and Hase, B. Building Biophilia: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2001, March-April: 30-34.

[16]Esther M. Sternberg. Healing Spaces: the Science of Place and Well-being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3-35.

[17]Tsunetsugu, Y., Y. Miyazaki, H. Sato. Visual Effects of Interior Design in Actual-Size Living Rooms 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5,40:1341-1346.

[18]Goldberger, A. L. Fractals and the birth of Gothic:Reflections on the biologic basis of creativity [J]. Molecular Psychiatry, 1996, 1(2): 99-104.

[19]Velarde, M D, Fry, G, Tveit, M. 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 199–212

[20]Gierlach-Spriggs, N., Kaufman, R E., Warner, S B Jr.Restorative Garden: The Healing Landscape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21]Ulrich, R. S. Effects Of Health Facility Interior Design On Wellness: Theory And Recent Scientific Research [J].Journal Of Healthcare Design. 1991,3:97-109.

[22]Appleton, J.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M].London: Wiley, 1996: 122, 85-90.

[23]Kaplan, S. Aesthetics,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7, 19(1): 3-32.

[24]Ulrich, R. S.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Design. In The Architecture of Hospitals [M], edited by C. Wagenaar, 281-289. Belgium: NAI Publishers. 2006.

[25]Susan, K. W.撰文,刘博新译.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15,31(1):18-23.

猜你喜欢

生物性景观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的亲生物性指标研究:基于气候响应视角
景观别墅
试论淡水养殖常见生物性病害与防治技术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