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浆APTT FIB D-二聚体hs-CRP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2015-12-19饶汉武
雷 云 饶汉武 李 明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1)检验科 2)神经内科 武汉 430064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高致残率疾病之一,急性期部分患者虽采取常规治疗,病情仍有较快进展,是临床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1],急性期有效治疗是保证预后良好的关键,对降低病死率、保留神经功能至关重要,部分学者研究脑梗死患者各种相关生化指标以期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2-3]。笔者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6~77岁,平均(65.56±7.05)岁;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6~76岁,平均(65.45±7.11)岁,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2)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3)发病时间<24h;(4)各种观察指标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近期有服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者;(2)合并影响凝血因素的其他疾病者,如肝功能不全等;(3)病历资料不全,无法对观察指标进行全面观察者。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患者入院后,立即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正中静脉血3mL,轻轻颠倒混匀,2h内置于离心机以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测定APTT、FIB及D-二聚体含量,另选用EDTA-K抗凝真空管采集正中静脉血3mL,混匀,测定全血hs-CRP含量;对照组志愿者采血及检测方法同观察组。
1.3.2 标本检测:血浆APTT、FIB及D-二聚体均采用HF-6000血凝分析仪,血浆APTI、FIB测定采用凝固法,血浆D-二聚体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hs-CRP检测采用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所有标本均在2h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检验,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与hs-CRP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比较 (±s)
表1 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比较 (±s)
组别 n APTT(s) FIB(g/L) D-二聚体(ng/mL)hs-CRP(mg/mL)观察组80 32.25±3.66 3.83±0.69 482.52±129.37 27.03±6.13对照组40 33.42±3.86 3.52±0.64 212.35±119.38 16.25±5.46 t 值15.48 2.09 129.35 11.08 P值0.031 0.029 0.003 0.008
2.2 观察组血浆APTT、FIB、D-二聚体与hs-CRP水平相关性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见图1;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见图2;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关性。
图1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hs-CR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图2 观察组患者FIB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竞争压力明显增大,生活方式明显转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日趋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5-6],由于其严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对患者的意识与行动均构成严重影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的四大特点,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重要疾病之一[7],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主要考虑是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在脑血管梗死及脑细胞损伤或死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及时有效检测各种脑梗死相关指标,分析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做到有效预防各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减轻、延缓脑损伤进展十分重要[8]。
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机体内凝血、血小板聚集及纤溶等过程[9],对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也有重要影响,促进了局部血栓的形成,对脑梗死患者来讲,加重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研究报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的患者,血栓形成与斑块破裂发生率也相应升高,FIB含量增高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0-11],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平均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APTT是筛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最可靠试验,APTF延长多见于血友病、DIC、肝功能障碍、大量输入库存血等;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APTT缩短及FIB水平增高均表示机体凝血功能增强,反之表示凝血功能下降,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APTT较正常人群明显缩短,提示脑梗死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凝固性增高[2-3]。
血浆D-二聚体是机体内纤维蛋白单体与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维溶解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反映了机体的凝血与纤溶状态,水平升高说明体内有血栓形成或溶解过程发生[5]。本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分析其原因,考虑为急性脑梗死后脑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的凝血因子,同时合并颅内压升高,经神经源性与激素源性刺激启动凝血机制,导致体内发生高凝低溶失衡状态,为调节高凝失衡状态,机体代偿性纤溶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单体水解增多,D-二聚体作为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因子代表随即相应升高。研究报道称,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症或血栓性疾病时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可作为评定纤溶功能亢进以及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对评价血栓前危险、检测血栓形成与溶栓的治疗起重要作用[8]。
CRP是在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下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12],是一种诊断急性炎症或组织损伤方面具有显著价值的炎性标记物。hs-CRP是应用高度敏感方法检测出来的超敏反应蛋白,能够反映超低水平的炎症信息。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影响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环节,且慢性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程[13]。hs-CRP不仅是反映机体早期、轻微炎性反应的客观指标,而且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因子,hs-CRP水平越高,机体内炎性反应越严重,血浆hs-CRP水平能够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国内外诸多报道报道结果一致[14-15]。
对脑梗死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检测提示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同步增高,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同步增高,相关性分析呈显著正相关,充分说明脑梗死急性期高凝状态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同步存在,相互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说明脑组织炎性反应程度越严重,宋欣等[3]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具有相关性,易宏林等[2]报道,脑卒中急性期FIB与D-二聚体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与此结果趋于一致。
综上所述,表明血浆APTT、FIB、D-二聚体及hs-CRP对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脑梗死急性期APTT缩短,FIB、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增高,临床可通过观察以上指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胡仁平,陈奕农.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74-175.
[2]易宏林,黄芳,陈亚铭.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3):39-41.
[3]宋欣,蒋丽萍,李林萌,等.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5-67.
[4]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5]李丽.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5):420-423.
[6]赵玥.急性脑梗死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关系[J].临床荟萃,2014,29(2):168-170.
[7]吴世木,钱耀先,秦苑,等.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价值[J].临床荟萃,2012,27(22):1 973-1 974.
[8]徐国新,王芳.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3,21(1):62-63.
[9]Kawada T,Otsuka T,Endo T,et al.Aging,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Aging Male,2012,15(1):42-47.
[10]Mogelvang R,Pedersen SH,Flyvbjerg A,et al.Comparison of osteoprotegerin to traditional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or diagnosis of atherosclerosis[J].Am J Cardiol,2012,109(4):515-520.
[11]Gecene M,Tuncay F,Borman P,et al.Atherosclerosis in male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the relation with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C677T)gene polymorphism and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J].Rheumatol Int,2013,33(6):1 519-1 524.
[12]张弘娟,邵春香,郭文玲,等.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89-91.
[13]Chu H,Chen WL,Huang CC,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ean platelet volu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visiting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cute chest pain:the Chinese scenario[J].Emerg Med J,2011,28(7):569-574.
[14]Gupta NK,de Lemos JA,Ayers C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atherosclerosis differs on the basis of body mass index:the Dallas Heart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12,60(13):1 148-1 155.
[15]Yan RT,Fernandes V,Yan AT,et al.Fibrinogen and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systolic function: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MESA)[J].Am Heart J,2010,160(3):479-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