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15-12-19温桂凡
温桂凡
河南舞阳县人民医院 舞阳 462400
本文选取我院住院的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08—2014-08在我院住院的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男80例,女61例;其中脑梗死发病率最高,为76 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21例和非外伤性脑出血15例。入选标准:(1)年龄≥18 岁;(2)临床诊断为新发脑卒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突发的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征象,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征象持续超过24h,排除其他非血管性原因造成的脑功能障碍)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各种原因所致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24h)[1];(3)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症状和体征的静止性脑梗死;(2)不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发病超过14d未到医院就诊;(4)拒绝参加本研究及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统一标准收集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月收入、医保信息等)、临床信息(住院时间、出院时间等)、出院信息(住院花费、出院是否带药等)、随访内容(死亡时间、是否脑血管病相关性死亡、全因死亡,是否有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复发,存活患者是否存在残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分为中年人及老年人:中年患者(40岁<年龄<65岁)38例,男24例,女14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103例,男56例,女47例。
1.3 研究质量控制 数据收集过程中由专业医师及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采集并双双核查,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真实性。采用双人盲法双录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年龄情况 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年龄情况 (±s)
表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年龄情况 (±s)
年龄 男性 女性 t值 P值中年患者 51.50±3.02 48±2.15 -3.801 <0.01老年组患者 74.63±3.26 69.05±5.36 -6.493 <0.01合计63.06±3.14 59.23±3.32 -6.999 <0.01
2.2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住院时间及花费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男性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5,P<0.01),住院花费无明显差异(F=-1.884,P>0.05)。
表2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住院时间及花费比较 (±s)
表2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住院时间及花费比较 (±s)
性别 住院时间 住院花费男性15.85±8.54 11 037.27±64.44女性11.77±8.02 11 011.80±95.83
2.3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药物使用情况 出院时男、女所带药物比例分别为28.7%和30.2%,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个月,女性在药物使用上依从性较男性好。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2.4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预后比较 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预后比较 (%)
3 讨论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以及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2-4]。因此,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对临床治疗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不管是中年还是老年,不同性别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年龄上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这种特点,在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应重视男女性年龄特征,加强预防。
本调查中男性在住院时间上高于女性,而住院费用上,男女花费均较高,芬兰学者2007年对全国的调查显示[5],全国脑血管病平均花费为108 370美元,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平均花费达到29 580美元。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1 个月、3 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药物的使用情况,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及降糖药物。随访时女性药物使用上均较男性好,但在拜阿司匹林的应用上男女应用比例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对拜阿司匹林的应用比例均逐渐增加。随访6个月时,男性与女性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分别保持在58%和69%,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凝比例偏低,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以及患者依从性较差可能是主要原因。
在预后结局上,男女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致残率及病死率上,女性均好于男性,这可能与男性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意志不够坚强有关。但男女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与多数患者未得到血栓防治有关。因此,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降低复发的危险。
[1]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ascular-disorders.Stroke-1989: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1989,20(10):1 407-1 421.
[2]Zhang LF,Yang J,Hong Z,et al.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J].Stroke,2003,34(9):2 091-2 096.
[3]Jiang B,Wang WZ,Chen H,et al.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cities[J].Stroke,2006,37(1):63-6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59.
[5]Meretoja A,Kaste M,Roine RO,et al.Direct cost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b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n a national level:Performance,effectiveness,and costs of treatment episodes In stroke (perfect stroke)database in Finland[J].Stroke,2011,42(7):2 007-2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