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间窗降压及其幅度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2015-12-19张文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血肿脑出血

张文燕

河北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衡水 053000

本文选取2011-09—2013-12我科治疗的96 例ICH 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血压管理在ICH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2)经颅脑CT/MRI扫描证实,出血量20~40 mL,入院时血压155~210/95~110mmHg;(3)生命体征稳定,不考虑开颅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二次脑出血、外伤后脑出血;入院时已发生脑疝或深昏迷;抗凝剂、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出血;病情危重,呼吸、循环衰竭者。

1.2 分组 将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治疗组男28 例,女20 例;年龄48~72岁,平均(60.5±10.4)岁;入院时血压155~210/100~110mmHg;发病6h内就诊的患者24 例,6~8h10例,>8h14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5~40mL,平均(30.6±6.2)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2 例,合并破入脑室6例,皮层下出血1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7~70岁,平均(59.6±9.8)岁;入院时血压150~210/95~110mmHg;发病6h内就诊26 例,6~8h10 例,>8h12例;血肿量20~40mL,平均(29.4±6.8)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0例,合并破入脑室6例,皮层下出血1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常规应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控制感染、营养神经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均于入院后给予盐酸乌拉地尔250mg加入生理盐水中24h内持续静滴,初始滴速2mg/min,再视血压水平调滴速。治疗组血压控制在140~150/90~95 mmHg;对照组控制在160~180/100~105 mmHg。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变化,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复查头颅CT;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2h行头颅CT 检查,了解血肿体积。

1.4 疗效评定 分别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1d进行疗效评定,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采用GCS评分判断意识状态,评估并发脑梗死发生率和血肿体积。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肿体积比较 治疗组发病后6h内启动降压治疗对血肿增大的影响明显低于8h;发病24h、72h血肿增大体积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GC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2.08%(1/48),对照组为2.08%(1/48),2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 (±s,mL)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 (±s,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4h 治疗72h治疗组 48 30.6±6.2 30.9±6.8* 30.5±6.4#对照组 48 29.4±6.8 34.8±7.6* 34.9±7.5#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比较 (±s)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GCS评分治疗前 治疗7d 治疗14d 治疗21d 治疗前 治疗7d 治疗14d 治疗21d治疗组 22.6±9.7 20.4±5.6 15.6±6.2 11.6±5.2*# 6.2±1.4 7.9±2.6 9.7±2.4 13.1±0.5*#对照组 21.7±8.5 21.5±7.5 19.7±8.4 15.8±7.4*6.3±1.6 7.2±1.2 8.3±1.6 9.5±1.2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患。ICH 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脂质透明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管壁弹性减弱,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易于破裂出血。出血到一定程度,形成血肿。血肿体积大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转归。以往研究认为,ICH 患者颅内出血会在发病后数分钟内停止,病情加重主要是血肿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所致[3]。大量研究表明,ICH 患者早期血肿形成是一动态演变过程,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4]。血肿增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4 h内,尤其最初6h内[5]。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24 h血肿体积增大幅度对照组较治疗组明显(P<0.05)。治疗72h2组血肿体积变化不明显,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GCS评分好转从7d开始,14d、21d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ICH发病后6h内启动降压治疗对血肿增大的影响明显低于8 h,早期启动降压治疗,可明显减少血肿增大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改善临床转归,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急性期越早开始降压治疗,24h血肿增大降低的患者比例越高;且收缩压维持在140~150 mmHg,舒张压维持在90~95 mmHg时致残率最低;而脑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本研究病例较少,有待增加临床病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4.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陈娣,唐洲平,张苏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1):829-833.

[4]Shah QA,Ezzeddine MA,Qureshi AI.Acute hypertension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J Neurol Sci,2007,261(1/2):74-79.

[5]Balami JS,Buchan AM.Complic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Lancet Neurol,2012,11(1):101-118.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血肿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