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2015-12-18张利民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思政传统

张利民

(安顺学院马列部,贵州 安顺561000)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成长于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深受信息时代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缺乏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一些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缺失的情况。

一、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第一,诚信缺失。比如考试作弊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由于大学阶段以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习氛围比中学阶段要差得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上课一般采取应付的方式,只在考前一两周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而学业考试成绩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千方百计包括采用不正当方式提高自己的成绩。加之,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作弊手段不断翻新,考试作弊便逐渐成为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难题。再如求职时诚信缺失。当下,大学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常态化,部分大学生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人预测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灾难不是生态失衡或环境污染,而是人类自身的道德沦丧[1]。大学生作为接受较多知识的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公民层面的道德准则之一——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乃至做到儒家所倡导的 “慎独”,对于个人而言,容易取得社会及他人的信任,为个人事业成功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理想信念淡薄。当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表现在:有的因谈恋爱而荒废学业;有的在学习方面存在偷懒心理,以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上课打瞌睡、看小说、玩手机、甚至逃课,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无心思钻研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掷光阴,存在混文凭现象。在生活消费方面竞相攀比,视奢侈、浪费为潇洒,如:衣着方面追求高档;发饰方面以染、烫发为时髦;饮食方面乱丢饭菜摆阔;娱乐方面以盲目追星为时尚。毋庸讳言,理想信念是 “总开关”。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明确了个人的奋斗目标,在校时不虚度光阴,生活消费方面不搞攀比,从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增强自己毕业后求职的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懒惰、轻视体力劳动,集体荣誉感不强,轻视思想品德的锤炼。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校时轻视必要的体力劳动,如衣服、鞋子脏了就送洗烫店洗,或仅穿一次就丢。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随意损坏公物,公德意识淡薄。消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致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弱化,学生学过后价值升华、精神洗礼、思想提高根本无从谈起。

第四,业后贪图安逸、啃老。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始终存在,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走上社会时 “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放低身价去暂时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暂时找到了工作也难以胜任,失业后既不愿再去找,也不愿继续 “充电”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干脆过上了依赖父母的生活;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靠自我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往贪图安逸,不顾家庭条件,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成为 “啃老族”。

二、传统美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珍惜时间、抓紧学习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里就有时间宝贵,劝诫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思想。如 《弟子规》一书中这样劝诫学生: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

第二,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贯穿着处世积极进取这根主线,《论语》中的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均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国人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积极向上的奋斗史、拼搏史,它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职业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理应具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树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在祖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第三,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将 “修身”与 “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修齐治平”,由己到家到国到天下层层递进,阐明了个人 “修身”的重大意义,是无数仁人志士无不追求的人生理想。而实现这种人生理想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只有做到了 “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个人、家庭是社会、国家的细胞,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为人、做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关于如何“修身”,《礼记》的 “中庸”篇讲得非常明白:“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5]也就是说,“修身”要做到三点:一是要 “好学”,既坚持 “活到老,学到老”,又勤学好问,这样就能不断储备知识,增长才干;二是强调 “力行”,即勤于实践,不能知而不行、光说不练;三是要懂得什么是羞耻。这样就真正做到了 “修身”,就为 “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了条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完全有必要借鉴古人这一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的传统美德,既锤炼自身思想品德,又掌握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

第四,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们的先人一贯注重勤俭节约。首先,古人体恤劳动的艰辛,认为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唐朝诗人李绅和宋朝诗人杨万里都写过 《悯农》诗,脍炙人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艰辛,告诫人们应该节约粮食,不能浪费。其次,古人将勤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清醒地认识到 “成由节俭败由奢”,反对浮华浪费,认为勤俭与否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勤俭节约也就是开源节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加大,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13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地球资源将难以为继。据媒体预测,我国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石油进口国。就国家发展战略而言,我们只能走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约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不铺张浪费,并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身体力行,对于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6],“入则孝”[6],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在古人看来,父母是身边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一个人不但身体受之于父母,而且被父母抚养成人。因此,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孝顺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事。反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也不感恩的话,根本不能指望他报效祖国和人民。善事父母,也是做人的根本。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做到真正孝顺父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要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就必须从现在起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钻研,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自己谋生的技能,毕业以后再苦再累的工作都愿意干,绝不做 “啃老族”。

第六,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认为,为人应讲信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留下了无数诚实守信的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传统美德。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讲信用的人只有在自己能做到时才答应别人的要求。孔子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诚实守信是处理朋友间关系的常识,背信弃义则为人所不齿;不但如此,他还将诚信问题提升到为人立身处世的高度加以重视,认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8]。也就是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还认为,“民无信不立”[9],意思是说失去人民信任的执政者是难以保住执政地位的。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讲诚信,才有立足之地。诚信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他人,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睦。总之,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

三、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但由于这种传统文化产生、成熟于阶级社会,历史上又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并加以改造,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旧时代与剥削阶级的烙印,其中不乏具有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糟粕,如封建伦理纲常、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等。为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把握好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二是以当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对一些过时的观点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进行新的解读,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三是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二,培育一支优秀的高校德育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状况对学生影响甚大,要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率先垂范。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源头培养熟练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师德高尚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为此,一要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其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打牢其思想道德教育功底;二要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教育。总之,要通过高尚师德感化、引导、教育当代大学生。

第三,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就应让文化进入学生社区。为此,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二要努力办好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教育栏目,向当代大学生介绍古代圣贤的优秀事迹和重要论述;三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树立一批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优秀学生典型,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感化学生心灵,引导社会道德风尚,使大学生牢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其自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四要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丰富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1][3][7][8][9]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8、140、33、208.

[2][6]蔡礼旭·《弟子规》四十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40、202、62.

[4]王红旗·屈原楚辞大全图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68、71.

[5]傅云龙·《中庸》精华版[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62、68.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助人为乐的小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人美德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