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疆内初中班古诗文教学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汉语教师调查为例

2015-12-17王芳王媛

双语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少数民族汉语

王芳 王媛

(1.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疆内初中班古诗文教学分析
——以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汉语教师调查为例

王芳1王媛2

(1.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古诗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难点。疆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汉族学生占10%。文章通过对内初班办班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的调研,深入了解了内初班汉语教师的基本情况、古诗文的课堂教授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内初班汉语教师古诗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古诗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也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授课的经验。针对上述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若要改善古诗文教学成效,教师应提高古诗文素养,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补充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等相关建议。

内初班;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一、引言

为不断缩小我区边远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让广大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同样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为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提供高质量的生源,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2004年自治区在乌鲁木齐等疆内8个城市开办疆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主要招收农牧区乡(镇)、村小学或贫困、边境县城市小学的应届毕业生。招生计划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为达90%。截至2014年秋季,内初班办班城市增加到13个,办班学校达到26所,在校生2.61万人。①内初班学制三年,全部采取全日制、寄宿制方式,当地学生和内初班学生可以混合编班,也可以单独编班,同属普通初中的义务教育,统一使用汉语言授课。

对招收的民考汉和汉族学生均使用与当地汉语授课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民考民学生教学计划作相应的调整。民考民学生实行每周六天教学制,第一学期的重点是强化汉语和补习小学的基础课,以后逐步过渡到与当地汉语授课学校相统一的教学计划。②

内初班民考民学生,汉语教学采用分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汉语课每周安排12课时,用半年左右时间,学完三册《区内初中班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中精选的147篇课文,由内初班办班学校乌市第六十六中学编写;第二阶段学习人教版初中1至6册《语文》教材。学生九年级毕业时参加内高班统一考试,试卷全部使用汉语命题,能达到内高班升学要求的学生升入内高班,其他学生升入区内高中班或职业院校。

内初班民考民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刚入校时汉语识字量少,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课堂用语都听不懂。学生基础差、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是内初班汉语教师面对的最大困难。加之教材由新疆版《汉语》教材向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转变,使得汉语教学难度加大,其中古诗文教学是难中之难。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古汉语,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在三年时间里对内初班民考民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③逐步形成对古诗文的亲近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彰显汉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从2005年9月承接内初班办班任务,作为乌鲁木齐市四所内初班办班学校之一,首批内初班学生200名,之后增加到每年400名。据2014年统计,共有教学班38个,其中26个区内初中班,12个学区内教学班,学生共计1 732名,其中内初班学生1 225人。学校内初班学生90%为少数民族,10%为汉族,主要来自喀什、吐鲁番和农三师三个地区。

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该校内初班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概括出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内初班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对象是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从事内初班汉语教学的26名教师,其中汉族25名,回族1名;最大44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34岁;教师教龄在1至5年的12人,6至10年的6人,11至15年的3人,16年以上的5人;教师职称中学二级的9人,中学一级的8人,中学高级的9人。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内初班古诗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古诗文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了考察教师的业务水平,第六十七中学使用2013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对所有一线教师进行了测试,笔者从中抽取了26位内初班汉语教师的测试成绩作为教师业务水平和古诗文素养的考察依据,发现试卷总分为150分,古诗文分值28分,第六十七中学内初班汉语教师该试卷得分最高分为125分,最低分为100分,平均分为110.92分,得分率为73.95%;古诗文部分最高分25分,最低分16分,平均分为20.96分,得分率为74.86%。通过试卷分值可见,教师在古诗文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究其原因,不少教师表示课时量大,平时忙于上课,很少有时间读书充电。教师古诗文素养不高,无形中影响了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授课经验

针对教师古诗文教学授课情况,笔者通过听课观察、查阅听课记录本、访谈等形式对乌市第六十七中学教授内初班语文课的26位教师做了调查,调查发现26位教师大部分缺少教授少数民族学生的经验,对学生所属民族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见表1)。

表1 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

通过访谈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少数民族学生,完全没有对少数民族学生授课的经验,因此,很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教师对如何进行内初班汉语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存在困惑。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这也会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也是不利的。同时,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将本民族的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比,面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递受阻。即便教师对古诗文有浓厚兴趣(见表2),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表2 教师对古诗文的态度

由表2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古诗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古诗文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和美感,在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但在教学实践中,受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局限,现有古诗文教学,倾向于填鸭式的知识教学(见表3)。

表3 教师古诗文课堂教授情况

由表3可见,教师教授古诗文的方式全部是逐字逐句串讲,没有采用整体理解、翻译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因为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艰深难懂,民考民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所以教师都采取逐字逐句串讲的方法,把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堂上古诗文知识都讲不完,教师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详细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不用说对古诗文的鉴赏与文化传承了。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把古诗文课上成是“翻译课”,教师也很无奈。学生基础太薄弱,教师对古诗文稍加分析与扩展,一些学生就会不理解,所以只好逐字逐句翻译串讲。在讲解过程中,遇到语法知识,教师会简单讲解,但就这样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最终,教师只能让学生记住“知其然”就可以了,不需“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被动地学习古诗文,无法养成利用工具书阅读古诗文和在阅读中思考质疑的习惯。同时,这种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也只会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这对完成古诗文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授古诗文任务重,需要花费的时间长,所以在讲课时没有足够时间再对前一堂课的古诗文知识进行复习。大部分教师利用早读、晚自习、课间等时间督促并检查学生的古诗文背诵默写情况。但教师也反映,一些反复强调过的、容易出现的错误,部分学生默写时依然出错,如“濯清涟而不妖”④的“涟”,学生容易写成“连”或“莲”,“荡胸生曾云”⑤的“曾”,学生易写成“层”,这表明学生对于句子意思和通假字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九年级教师反映,在总复习时,以前学过的古诗文很多学生都忘记了,有时复习变成了再讲一遍,复习耗时长且效果不明显。

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授课时,教师一般口头讲授的比较多。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才使用多媒体,日常教学仍然是以单一的讲读为主。教师也知道,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生动起来,但教学任务重,有时一天要上三节语文课,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还要管理班级事务,承担以上这些工作,教师已经很疲惫了,备课时间都很有限,而制作课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连充分的备课时间有时都得不到保证,自然没有时间花费在多媒体教学上。

三、提高内初班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教师古诗文素养,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古诗文教学,将传承文明、传播古文化、提升学生汉语文素养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要在行动中贯彻落实,教师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直面经典,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己的古诗文修养,熏染审美情趣;三是要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内初班的汉语教师,以前从未教授过少数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并不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可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与学生交流、到学生家中家访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内初班学生一年只有暑期回一次家,教师要抓住这难得的家校联系的好机会,送学生返乡后,可以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这对于开展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也可邀请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

内初班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沉闷、无趣,几乎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法。对于一些难文、长文,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不应太过于深挖这样的文章,可以通过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方式灵活处理教材。长篇文言文,虽然信息量大,但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所以,要提高效率,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重在“短”字上,短,又主要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如《送东阳马生序》,可抓住文章叙述的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艰难的四个方面重点分析即可,其他文言知识,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点拨的方法。

还有一些文言文,对民考民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这种难文要找出好的办法来浅教:或选一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难关。如《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民考民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我们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明确中心论点以及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即可,其他过难的问题不必深究。

2.注重诵读法。在内初班的教学中,教师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但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指导不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结合”来做好诵读训练: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侧重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停顿和语气的通读与侧重在理解词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读相结合;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的美读与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品读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古诗文“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3.背景讲解法。结合古诗文背景讲解,理清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有利于学生站在另一时空的角度来把握历史,把握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为内初班学生缺乏古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多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所谓“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能接受。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教师应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想方设法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幻灯片、播放名家朗诵录音等。如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用不同的画面展示富春江山水的奇异风光,再加上悠长的古琴曲,教师声情并貌地朗诵,对学生而言,学习这样的古诗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课通过网络查询收集与古诗文有关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主动参与学习,让古诗文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开展“读经典、学做人”活动,举办古诗文书画展,出有古诗文内容的黑板报、墙报、手抄报,撰写古诗文学习心得体会等,这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本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优秀的古诗文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所当然要让学生学好古诗文。本文通过多种方法来了解内初班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研究旨在为我们今后改进内初班古诗文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②新疆班网:《2014年新疆区内初中班宣传材料》,2014-02-26,http://www.xjban.com/xjb/wjgg/gg/2014/67606.htm。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周敦颐:《爱莲说》,《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22课。

⑤杜甫:《望岳》,《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25课。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解惠全.文言教学讲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张定远.文言文教学论集[C].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

[6]王传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4).

[7]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4).

[8]葛江海.内地西藏班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3).

[9]马文华.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4).

[10]赵霞.新疆区内初中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2).

[11]周涛.如何提高内初班民考民学生的语文水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12]张珂.论疆内初中班的创办对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影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3]高海丽.新疆区内初中班学生学习风格及其语文阅读教学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刘素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Analysi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ms and Prose in Ethnic Junior Classes in Xinjiang for Students from Inner Provinces-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t No.67 Secondary School in Urumqi'

WANG Fang1WANG Yuan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s,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Xinjiang 830012;2.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Office of Xinjiang Students in Inner Provinces,Urumqi Xinjiang 830000)

It is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to teach ancient poems and prose.In the Ethnic Junior Classes in Xinjiang for Students from Inner Provinces,there are ninety percent ethnic students,and ten percent Han Chinese students.The paper uses the survey of Ethnic Junior Classes in Xinjiang for Students from Inner Provinces at No.67 Secondary School in Urumqi, and explores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a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and prose.The surv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eachers'ancient poems and prose need improvement,the teaching method is simplistic,and the teachers lack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thnic students.To solve the above classroom issues,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ms and prose,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ms and prose,reform teaching method,utilis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students,and boost their knowledge of ethnic cultures.

Ethnic junior classes in Xinjiang for students from inner provinces;Classroom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and prose;Current state;Strategies

H193

A

2095-6967(2015)01-032-05

[责任编辑:王洋]

2014-11-09

本文系2014年自治区双语教育研究课题“区内初中班管理研究”(SY20142070)的阶段性成果。

王芳,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讲师;王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中教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文少数民族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