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12-17赵彩英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赵彩英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赵彩英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文章论述了协同创新内涵并阐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介绍了安徽三联学院近年来基于协同创新理念进行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便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

2011年国家提出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战略,明确提出高校与企业、研究所、政府各创新主体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深度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理念,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协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国际教育机构等的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协同创新内涵及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应用

1.1 内涵

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协同创新理论近几年被应用到高等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大学校长们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热点话题,具体主要是指“科研创新系统当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2],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1.2 协同创新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凸显教学的实践性[3,4],因此,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变过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的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言,一方面,要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与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研究课题,提高教学和研发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2.1 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这一切的深刻变化,都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5]。

高等教育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指出:“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指出,要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转型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

2.2 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把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6]。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衡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办学基础条件、经验、资源等因素限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意识不强,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等问题。经济社会的转型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摒弃过去孤军奋战的办学模式,拓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突出实践和创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3 是适应我校办学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安徽三联学院1997年建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17年的发展历程面临着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历经11年。升本后,学校加大投入,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经过六七年的改革发展,即将迎接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标志着基本完成了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转型;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后,作为一所新建本科学校,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完成从“新建”到“新型”的蜕变,是学校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如何打造从“新建”到“新型”的升级版即办学类型的转型,这次转型更多的是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教育部规划司周天明处长认为,“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为适用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我校提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的目标并加入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新形势下,加大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开放的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和行业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是学校增强发展动力、拓宽发展空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3安徽三联学院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开设企业“冠名班”,量身定做应用型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开设企业“冠名班”。冠名班对于校企双方来说是一条互惠互利的双赢之路。一方面,冠名班的学生除了按规定的教学大纲学习外,还要按照企业量身定做的定向培训方案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可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同时在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也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我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本着有利于专业建设、学生成才的原则,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企业。如我校艺术学院与实创家居装饰集团合肥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实创冠名班”,立足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通过对冠名班学生的联合培养,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该公司设计师岗位,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赢。人文经济学院与合肥百武西贸易有限公司共建“百武西特色班”,特色班主要为我校毕业生开展培训,帮助欲加盟百武西的学生了解公司的历史以及理念,培养职业意识,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合肥科大讯飞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创“讯飞班”,讯飞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与美国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惠而浦”班,此班是针对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加岗位适应性。商学院开设“三联财务审计实训班”,实训班为三联集团财务、审计系统提供人才引进新平台,为三联学院实训就业工作探索新模式,同时也为三联学子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开拓新路径,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三联集团、三联学院、三联学子“三方共赢”。

3.2 组建实训实践基地,实施“顶岗实习”制度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因此学生在校经过一个理论知识准备的阶段之后,顶岗实习才会有意义。我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理论知识储备后,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掌握了岗位技能,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我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找到了契合点,实习单位在顶岗实习学生中可以挑选可用之才,而我校通过实习也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了双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持续开展下去。

近年,我校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产学研结合。已在省内外建立了包括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中建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中级人民法院、安徽轻工业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元一大酒店有限公司、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广州佛朗斯机械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内实习实训基地200余家。学生在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增长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也为实习单位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校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尝试。近些年,我校与日本北陆大学、久留米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菲律宾远东大学、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菲林德斯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韩国威德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关系。

我校与美国布莱诺大学、韩国威德大学等海外各高校、教育团体和机构的合作办学和出国留学等项目逐步走向深入,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如我校与日本福祉人才交流协会就护理专业学生赴日本医疗机构就业合作达成协议。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学生赴日本学习、就业的机会,我校国际交流中心与日本福祉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举办日本护理国际班,只要是我校护理学院学生,持有护理职业资格证和日语二级资格证,在中国接受15年以上教育(基础教育12年,护士课程3年),体检、面试合格即可进入该班学习,毕业后可直接在日本医疗机构工作。

4结语

近几年,根据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安徽三联学院,加大了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改革都是对协同创新理念的一次次践行。今后,我校将继续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甦,王义高.俄罗斯教育变革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11.

[2] 李念良,徐宝兴.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9):30.

[3]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

[4] 程晓红.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08.

[5] 杨希. 多所高校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6).

[6] 徐运宝,陈辉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3):101.

[责任编辑:朱子]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ZHAOCai-ying

(AnhuiSanlian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practices of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s and references for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on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reform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5)04- 0122- 04

作者简介:赵彩英(1982-),女,安徽萧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 07-20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