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与重构: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理论课中的价值

2015-12-17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价值

黄 春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2488)



选择与重构: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理论课中的价值

黄春1,2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2300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102488)

摘要:当今已进入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一条可行路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都是关于解放人的脑袋的问题,它们的教育目的趋向一致,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互融互通,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因此,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利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一步发挥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思政理论课;价值;选择与重构

教育之根本在于人的灵魂的塑造,也就是对人的价值观方面的培育,解决的是“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内化为人格品质,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担负共同使命。人文素质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熏陶,使人的人格修养得到提升,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任务互为补充,指引着学生思考社会与国家的大问题,也引导着学生对人生的完美塑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还难以适应转型期的社会变革,在思想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与困惑。由于社会失范、文化冲突、思想碰撞、价值多元、信息杂乱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许多方面顿感茫然、无所适从。在这种背景之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及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应然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显现

“解放人的工具不是手臂,而是脑袋,而脑袋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有活力。”[3]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环境非常薄弱。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便紧跟时代文明的步伐。“科学和艺术不是不公平和堕落行为的帮凶,而是获得持久的幸福,真正完善的文明的又一种手段。”[4]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需求,更是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路径。

1.人的全面发展内在需求

人的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人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的培育,而且更需要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就是人的认知能力、文化素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养成与提高,这些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是统一的。人类通过劳动来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在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是具有目的意识性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要发展自己,就必须首先对人的自身、社会和自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发展最终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6]而人的素质提升又需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社会关系,通过关怀人类、关怀社会、关怀他人、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可避免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单向度的人”也可称之为“单面人”,是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面人——发达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单维度的人。它的寓意是指在一个单面的现代社会中,这个社会是由机器、技术、市场、物质产品等元素构成,它所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化、批量化、模式化迫使人们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以及较一致的生存方式,压抑了人的精神自由与个性发展。人们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只有物欲,丧失了精神追求,失去了个性和批判性的人,成为无灵魂的人。那么对社会现实也就当然盲目地接受、屈从,无力地批判现实,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批判和反思,甚至沦为物的奴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是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内涵和精神熏陶学生,启迪他们感悟人生和社会,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激发想象力。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明知人生目的与意义,完善人格修养,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智慧的人以及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经受环境的熏陶与人文精神的感染,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7]。

2.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对于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8]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往往都围绕以“应用”为主旨。从当时的高职教育主旨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技术型企业员工的紧急需求而提出的,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社会功利性,过分地强调应用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技能模块,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是紧紧地围绕技术应用性,满足就业岗位工作需要,高职教育凸现的是职业型教育,紧盯在应用型与实用型上,压缩文化基础课程,片面地增加实训实习时间,往往把学生培养成“单向度的人”。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人文精神严重匮乏。这主要是因为高职教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所造成的。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了生存和壮大,教育呈现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最终造成人文素质营养缺失的严重情况。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应走的道路。职业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9]在这次《决定》中,反复多次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一般意义上说,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社会责任感相对会更强,更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人文素质的培育与提升能使学生更能懂得爱惜生命,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尤其可以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3.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一条可行路径

高职学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的心理普遍承受着一定压力,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那种无奈,尤其需要人文的关怀与人文素质教育来释放。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们可以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逐步矫正自身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积极思考人生的价值,以及其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一旦认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否则仅仅靠无味的灌输,教学效果甚微。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实,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那种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高尚的人格、仁爱感恩之心的培育更为重要,正如杨叔子所言,“学生进大学,一是要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与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与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其中做人是基础。”[10]纵观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无论西方古希腊所倡导的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还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都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那么,“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目的加以对待。”[11]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发展成才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一条可行的路径。

二、逻辑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互融互通

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都是关于解放人的脑袋的问题,二者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从教育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涉及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从目标上看,两者基本一致。

1.教育目的趋向一致

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目的是趋向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不过,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逐步成长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更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想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可以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基本任务,着力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2]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根本的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学生是处在特定的环境下不断成长,“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他们成长的过程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格修养的完善,“育人”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2.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互融互通

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在很多内容方面是互融互通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离开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流于形式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和渗透着一个人的其他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与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一定的人文底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离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犹如白水,索然无味。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体现人文关怀,担负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重任。当下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尤其在高职院校表现尤甚。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略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与责任危机,理想信念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单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人文关怀、语言的粗鄙化等等,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加上他们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人文观念不足,甚至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也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单纯注重社会对“应用型”的需要,否则就偏离了的教育的本真。学校的重点在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只有一技之长之人。如果一个人虽在技能方面是专家,却自以为是、缺乏人文情怀,那么也只能说这样的专家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是一个零碎的人。

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能够引领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当前,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最根本的。

“当下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继起、冲撞与消长”[14],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对学生来说就更需要正确引导。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坚定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内容还包涵理想与兴趣、责任与义务、意志与情感、荣誉与尊严等,这些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人文素质的灵魂和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是倡导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清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与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引导学生做守法公民,增强判断是非能力,抵制错误思想影响,在实践中正确思考人生、修炼人生。

三、教育重构: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和深厚,但在日趋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尤其是对一些文化资源借鉴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价值甄别,然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再进行教育重构,实现人文知识的现代价值。

1.利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

在政治理论的教学中要融入人文素质的因素,来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人文方面的知识、精神与态度三方面,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把学生培育成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形成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品格,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承担人类社会责任和使命[1],这些内容都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利用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来拓宽学生视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利用地域文化的积淀,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来熏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尊重、爱护每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培育学生的责任感、自信自强、平等团结、诚信友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充分发挥人文资源的作用,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但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并且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交流。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的教育都是由情感进行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借助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拓展思政理论教育载体

凝练校园文化,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精神熏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以师生为主题,以校园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为空间载体。

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拓展思政教育载体。一是以人文精神为载体,立体式的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所大学的灵魂主要体现在该所学校内在的文化与精神,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独具特质的品格,是这所学校内部诸多要素经过较长历史的沉淀,逐渐生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品格。实际上,学校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其办学理念、师生心态,也是实现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二是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在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是疲于应付,一定要精心设计,无论是思想政治、学术科技类活动,还是文娱体育类活动,都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校园活动中去,给学生以熏陶、潜移默化。三是要以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根本途径,建立能力、态度和知识并重的考核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考核。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制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勤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首先,要提高教育者自身主体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主体素质,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带动和示范的作用。学生会从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会无时无刻地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塑造教育者自身主体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有扎实的人文功底,平时在工作、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并引导学生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此外,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理论素质和科学素质时,要贯穿人文精神。如果忽视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就会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大降低。

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参与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应把“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成为大学生本人强烈而内在的自觉要求。要探索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把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此外,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单靠专业的教育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平时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进行养成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养成基础,需要与道德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文辉,张必丽.人文素质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5):129-131.

[2] 吴安辉. 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6):18-19.

[3] 布朗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2.

[4] 泰·德萨米.公有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2.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2.

[7] 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8]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光明日报,1999-2-25(2).

[9]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 6-23(1).

[10] 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2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1.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 张峰.习近平8.19重要讲话的八大亮点[J].人民论坛2013(25).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14] 黄春.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下中国社会思潮的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5(8).

[责任编辑:朱子]

Choices and Reconstruction: Value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ANGChun1,2

(1.Anhui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TechniqueCollege,Hefei230051,China;

2.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Abstract:In presen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fragment and cultural pluralism,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but also a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rgets for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educational aim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about freeing the minds and is the inevitable assimilation, and their educational method and content are mutual harmony and mutual common. Howev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utilizing the resources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to enrich the content and widen educational carriers for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further playing a principal role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humanities qualit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value; choices and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5)04- 0001- 06

作者简介:黄春(1973-),男,安徽庐江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人文素养视域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zdjy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整合的视角”(项目编号:2013szxm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3ybxm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 09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给”的价值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