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字经》的“培根”思想

2015-12-17孙德玉

关键词:三字经培根

孙德玉,许 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三字经》的“培根”思想

孙德玉,许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代表性著作。它围绕朱熹提出的“培根”思想,从内容、方法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组织构思,突出“培根”思想的历史价值。内容上强调封建道德人伦、历史文化和识物识数教育;方法上重视案例和隐喻等具体直观的手段;语言上重视语音和语句,使其富有韵律和美感。这些尝试都大大提升蒙童的学习兴趣,为蒙童做好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字经》的“培根”思想积淀了中国古代蒙童教育思想的菁华,对改善当今急功近利的教育实际,有其很好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字经》;蒙童教育思想;“培根”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37

《三字经》是众多蒙学读本的代表,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蒙童教育经验和传统,另一方面受到了朱熹小学教育 “培根”思想的影响。分析《三字经》中“培根”思想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的婴幼儿教育思想菁华,指导日益复杂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培根”思想的价值

“培根”思想既是中国古代蒙童教育遗产的重要提炼,呼应朱熹的主张。朱熹认为“小学是一个‘培根’的功夫”[1]。

“培根”是一种隐喻性的说法,把儿童比作是植物,施教者如同园丁,要用心去呵护每一株植物的根,不因植物长势而或喜或悲。这样,不像看见植物茎的成长,显而易见,“培根”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用心栽培的过程。需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直到希望的来临。如果没有耐心,会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如果没有谨慎,会导致蒙童善恶不辨,好坏不分;如果没有次序,会手忙脚乱,肆意妄为;如果没有信心,会失去对生命成长发展的希望。但是,只有植物根系的稳固,才能枝繁叶茂。

《三字经》凸显“培根”思想,并围绕这个思想,通过表现、方法和语言三个方面的阐发,成形蒙学教材,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浅入深。

从《三字经》的表现内容上看,“培根”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教育对儿童深处潜能的挖掘,以诵读培养蒙童做人,尤其是做好社会中的人。

《三字经》中,做人首先就要懂得教育的意义和历史的存在;其次会学——掌握学习的方法,扩展学习的内容,并持之以恒。学习的内容不止一物、一事和一理,要识物、行事和明理;学习的内容不止当下,还要以史为鉴,有准备地预见未来;学习的内容不止文字符号的掌握,还要对数字符号的敏感。以文字理解数字,以数字提炼文字。最后是掌握社会固化的封建道德和人伦规范。

1.教育和历史熏陶

《三字经》当中,首先关注教育问题。当谈及教育的时候,尤其是蒙童接受教育,强调了人性善良对教育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相信人们幼小的本性是善良的。善的存在不仅根植个体,更体现在群体的交往当中。然而,“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人的本性相近——多是善良淳朴之辈,但是习得的迥异会致使人们走向不同的发展轨道。这包括人的做事方法不同、相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伴随人的成长,个体逐步稳定地形成各自的性格。蒙童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和扩充人们心中的和善。如果教导不当,自然会使得人性违背既定的方向,发生转变。这种性善论,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正统教育思想,但是无法避免唯心主义的倾向。

其次,贯穿有效教育教学的核心规则是——“专”,这种专心不仅是施教者需要贯彻的,作为受教者,活泼好动的蒙童,更要有足够的专心。这种专心,不但是“所学内容要集中”,更是“精力集中,全神贯注”。这种专心,不只是泛泛的耐心,更是一种有目标,有追求的努力。施教者要专心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习者专心于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当然,这种专心不是简单的遗传可以说明,更需要后天教育培养。专心既来自于受教者自身的意志和能力,也来自于受教者与外部环境的融合。正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说明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习也是至关重要,如果自身放弃的话,必然会像断裂的织布机梭子,继续奋斗已然无果,从前努力也前功尽弃。

当评价《三字经》历史教育的意义时,白寿彝先生说:“说的很简单,但是问题却是很大”[2]。《三字经》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历史存在的实质和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开始,记述历史发展的进程。把中国古代的历史分为“上世”“盛世”和有史记载的各个朝代。不论每个朝代的事事纠纷,直言兴衰更替。通过灵活使用动词,使得历史叙述铿锵有力。比如对东周历史叙述,用“逞”和“尚”,突出该时期重用武力和士族崛起,字里行间无处不有教育的影子。崇尚武力,需要经过军事训练,从而士兵体格强健,具有作战本领,这间接说明当时时代的教育内容突出“射御之术”的必然性;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用“继”“承”和“都”,突出这一时期南朝定都南京,朝政更迭的状况,而制度却有所继承,如孙培青先生所述:“南齐学制多袭刘陈,而陈则多因梁制。”[3]除了学制之外,官师制度也是延续的,“而典学官师,相承设置,不以废学而罢其官”[4]。如唐朝开端,结束隋朝的残暴统治,用“起”“除”和“创”三个动词,标榜了唐高祖卓越的贡献。除了了解历史发展的经纬,还要知晓学习历史的实质,《三字经》当中有了明确的表述——“载治乱,知兴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清晰的认识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既然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如何才能够学好呢?《三字经》依据学科特点和蒙童的接受能力,归纳认为“史虽烦,读有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历史发展的顺序去识记,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看待历史事件的作用;“兼证经,参通鉴”,学好历史不能迷信某一本书,一定要有思考、有比较,从儒家传世的经书中求证,并且参考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的历史观;“口而诵,心而惟”,把发生的历史,说在嘴上,放在心里,朝夕反省,日日提防。

2.识物和数字沁入

因为蒙童需要在身心的各个方面获得发展,而且蒙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5]。《三字经》的编纂内容已经体现这一特点,并且针对儿童认知的这一特征,没有割裂物品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单一强调物品和数字某个方面,而是把识物和识数的两种认识有机结合,既把抽象和具体相互融合,体现了“培根”具有的思想。

“三光者,日月星”,“光”是光亮的意思,太阳、月亮和星星是眼睛可见的闪亮的物体;“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以蒙童常见常吃的六种主食,勾起蒙童对生活直观的感受;“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施教者以蒙童可能常见的六种牲畜为例,让受教者可以虚心接受指向的动物类型,涉及人工驯养家畜的生活常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除此之外,《三字经》还有内容从描述人的情绪出发,“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让蒙童知道自身情绪的种类,也为施教者教导蒙童合理控制情绪做好铺垫。

古代生活当中,自然和人类的物品是多而复杂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蒙童就会被具体的复杂的事物迷惑和淹没,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贯穿在识物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抽象的数字观念,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提升数字的概念。正如《三字经》所说:“知某数,识某文。”这些“知某数”除了包括常见的数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之外,还有“三才”“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等,潜藏的数字表达。以这些简单的数字,串联出一系列有意义的内容。通过记住这些数字的存在,同时有助于记住这些数字所串联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数字背后代表的抽象概念。

这种把数字和识物相结合、把感性与理性相融合、把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办法,大大提升蒙童学习能力,为抽象的、大单位计算的代数学习奠定基础。

3.道德和训蒙浇灌

学会做人,做好一个社会人,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培育。《三字经》着重提倡十种美德观念。分别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朋友诚信和君敬臣恭。通过美德教育,可以扩展蒙童的善性,这正是“培根”思想的要义所在。同时,蒙童应奉行社会的人伦观念—— “孝”和“悌”,突出强调“首孝悌,次见闻”。为了做到孝悌,《三字经》提出了德育的榜样:“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里的“香”指的是东汉的黄香,《后汉书》记载:“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自母亲去世后,黄香努力担起家庭责任。当夏日炎炎,他能够用扇子扇凉父亲将要躺睡的席子;当冬天降临,能够帮父亲捂暖被窝。这充分体现子女的孝顺情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里的“融”指的是“孔融”,说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幼者尊敬和服从长者。这些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6]。

至于训蒙,意义重大,要充分准备,重视“培根”。传统的训蒙着重在“详训诂,明句读”,对现代教育来说,把全面科学的教育压缩成一种文字语言教育,具有局限性。尽管如此,但对语言文字学习,具有启发意义——由小见大,由短至长。先要弄清每个汉字的读音、由来和含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从语句和篇章之中发展飞跃。学习文章,先会读,读文有方,明晓断句,进而提炼文意,模仿创造。至于训蒙的材料,从“小学”发端,慢慢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从“四书”到“六经(包括《乐经》)”,从“五子”到“诸史”。

二、“培根”思想的方法

需要达到“培根”的目标,必须讲究方法。正因为教育的对象是蒙童,所以应该依据蒙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妥善的、具体的和直观的方法会更有效,其中,案例法和隐喻法是重要的方法。

1.案例法

针对蒙童的特点,《三字经》的编排多采用是案例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的事例,以直观的方式,创造出具体的情境,进而激发蒙童加以效仿。案例具有深刻典型的特点。案例法能够起到模板的作用。通过案例的模仿,化抽象观念为具体效仿对象。为了说明成功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三字经》列举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故事,以一种肉体疼痛的通感,劝诫蒙童在学习上,要有决心和恒心。通过朱买臣的“负薪”读书和李密的“挂角”苦学,突出个人积极进取精神的可贵,旨在劝诫蒙童克服外界环境的艰难,提升内心修养,立下宏伟志向,孜孜不倦,不要放弃;通过苏洵27岁开始发愤读书,梁灏82岁终于中举的故事,旨在劝诫蒙童,不要担心学习的起点晚、收获晚。

案例也能够起到镜子的作用。通过案例的对比,找到特殊性。为了强调男女都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三字经》写了“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说的蔡文姬和谢道韫都是历史有名的才女,她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都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所以,女性的文才不一定就比男性差劲。可是,在当时,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他们是私塾学习的主要对象,这就警示部分男性,不可好逸恶劳,糟蹋学习机会,应该充实和提高自己。虽然,把女性放置在一个比男性低的层次上,但是承认男性和女性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进步。

2.隐喻法

案例法并非万能的。当谈及一些深刻道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弊端就显现了。所以,隐喻法无疑是一种对案例法的补充。在《三字经》中,隐喻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因为强调学习的必要性时候,用案例法似乎会苍白无力。运用隐喻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玉不琢,不成器”把人比喻是一块美玉,只有经过打磨才能绽放光彩;“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把人比作动物,按照动物应有的习性,勤奋有为。

三、“培根”思想的语言

想要达到“培根”的效果,恰当而富有美感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语言的美感可以提升蒙童的学习兴趣。分析《三字经》的语言特点,从语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入手。

1.语音押韵

语音押韵几乎是所有蒙学教材的特点。《三字经》多处押韵,韵脚不同,前后富于变化。多数押韵存在于前后两句话的末尾处:有押单元音字母的韵,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处”和“杼”都押的是单元音/u/的韵;有押双元音的韵,如“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篇”和“言”都押双元音是/ian/的韵。少数押韵存在上下四句话的末尾:如“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当中的“孙”和下面“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的“伦”同时押/un/的韵。多处押韵,激发蒙童兴趣,达到“培根”的目的。

2.语句工整

《三字经》三字一顿、六字一句,实词和虚词有序搭配,语言形式工整有序;语义前后关联。从修辞手法上看,多使用对仗,既有实词的对仗,也有虚词的对仗。既有同义的对仗,也有反义的对仗。“上致君,下泽民”当中,“致君”和“泽民”两个实词对仗;“苟不学,曷为人”当中,“苟”和“曷”两个虚词对仗;“扬名声,显父母”当中,“扬”和“显”两个同义对仗;“勤有功,戏无益”当中,“勤”和“戏”两个反义对仗,“有功”和“无益”两个反义对仗。对仗的方式,可以潜在地培养学生语言观,反复诵读,也是熟悉汉语表达和修辞的重要途径,因而达到“培根”的目的。

四、“培根”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三字经》“培根”思想,最重要启示是摒除学前教育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国内的幼儿园和幼儿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想,纷纷开设和小学相似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提前让孩子熟悉学校教育。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对一些孩子来说,提前开发智力,适应学校生活,是有效的;但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孩子是不是应该接受“及早教育”主要看他们身体和精神是否提前成熟。

首先,培养儿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以人的美好愿望而左右,而是需要观察儿童现实的成长和发展的倾向,所以不要过分拔高,以焦虑的心态揠苗助长;其次,认识儿童的普遍特点,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教会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逐步了解社会的规则和自然的特点,打破儿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再次,“培根”要讲究方法,准备适当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提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培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小部分特殊发展才能的儿童,努力抓住关键期,提升他们的智力发育,否则,一旦有所延误,儿童会集聚过多能力,易于偏激,甚至会有叛逆和扰乱秩序的行为。

总而言之,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培育儿童的“根”,这种“根”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的兴趣,更是一种恰当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共同努力,抓住关键期,好好“培根”,促进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慧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

[2] 白寿彝. 从《三字经》说到历史教育[J]. 史学史研究,1987(4).

[3]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5.

[4] 孟宪承,陈学恂,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64.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5.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

责任编校:徐希军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37.html

The Idea of Cultiva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in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SUN De-yu,XU L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rimers, focusing on the idea of cultiva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proposed by ZHU Xi, making the outlin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s, methods and language, and emphasiz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thought. In terms of contents, it stresses the education of feudal norms and ethics, histor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recognition of objects and numbers. In terms of methods, it emphasizes the use of concrete cases and metaphors. In terms of language, it pays attention to phonetic sounds and sentences, making it rhythmic and beautiful. All attempts greatly aroused the children’s interest and provided solid basis for their proper behaviors as individuals and social beings. The idea reflects the best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ie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is significant for changing the education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Key words:Three Character Classic;theories of childhood education; cultiva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157-04

收稿日期:2014-03-29

作者简介:孙德玉,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许露,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三字经培根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高空“蜘蛛侠”
阅读培根,图像深度的可能
浅谈《三字经》的教育价值
朗朗韵味话经典
小学语文教学“三字经”
请进《三字经》 打造“善”班级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