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2015-12-17谷铁霞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人道主义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谷铁霞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多丽丝·莱辛一生笔耕不辍,其作品题材与风格十分广泛,并在各个时期创作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种族、性别、阶级压迫,到倡导正视差异、家庭成员平等和关爱,再到呼吁老年人应享与他人同等权利和自由。莱辛用她的文学书写传达了人道主义精神之精髓。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人道主义;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H31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谷铁霞(1961-),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超过70部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变。在她50多部长短篇小说中,有末世史诗《马拉和丹恩历险记》;展现老年女性渴望与他人一样享有爱的权利的《又来了,爱情》;剖析家庭伦理的《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述说婚姻中知识女性焦灼、矛盾心理的《到第九号房间》和《黑暗前的夏天》,以及具有女性主义宣言意义的《金色笔记》。她的小说涉及到女性主义、种族主义、苏菲主义、写实主义、殖民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有一种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莱辛不仅是一位抱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也是一位时代的审视者、质疑者和批判者。她虽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但其中的深层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

人道主义思想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至今,已从单纯对人性的赞美和追求,到了更注重发觉人性深处的力量,使个体复杂的精神状态得到关注与尊重。虽然人道主义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函,但相同的核心思想永远不变,即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1]。在莱辛的作品中,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种族、何种性别、在何种年龄期,只要作为人,就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与尊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莱辛小说中所体现的人道关怀:对处于性别不平等困境中的女性的关注;对命运悲惨的孩子的怜悯;对受歧视、奴役的黑人的同情;对老年人应与其他人享有同等权利与自由的呼吁。

关注女性生存困境是莱辛小说中反映的重要题材,主要表现在婚姻中被迫扮演奴隶角色的女性命运。在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中,女性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是阶层社会的弱势群体。婚前的独立自主、精明睿智和独挡一面都可能被婚后生活抹去。社会地位的不公,丈夫的独断随意对女性群体造成心灵创伤以至将之推向死亡。《去第九号房间》是一部表现女性心理和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苏珊焦灼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为了走出困顿与焦灼所做的种种努力,乃至最终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从20世纪开始,社会的发展已趋向提高女性地位,并鼓励女性出来工作,争取和男人一样的机会,然而女性还是逃脱不了被歧视被忽略的地位。苏珊就是处于这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前聪慧睿智,工作出色,又在适当的年龄理性并成功地选择了自己的婚姻。婚后她为了家庭,决然放弃热爱的事业及可观的收入,全心投入了养育子女,照顾丈夫的家庭生活中去。虽然以往的自由生活和社会参与都消失不在,但她却感觉生活充实。苏珊本以为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精神家园,然而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离家上学后,她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焦灼。因空闲而导致的空虚和不被需要感与日俱增,再加上丈夫的出轨且毫无愧疚自责,都使苏珊对家庭和婚姻生活彻底失望。苏珊被内心的矛盾、焦灼和恐惧撕扯着,经常产生可怕的幻觉,她想通过寻求一个自己专属的空间获得精神上的安全庇佑。但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再加上外界的疏离、丈夫的冷漠,这种焦灼与绝望与日俱增,以至达到崩溃的边缘,最终她在第19号房间选择彻底消失,以生命换取了自由。苏珊的悲剧突出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作品无声地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对自由的扼杀。

《黑暗来临前的夏天》中的主人公凯特结婚25年,放弃理想无怨无悔地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丈夫迈克尔却经常与他人有染,凯特一次次原谅了他,但内心却无法释怀,充满了刻骨的凄凉。这个夏天,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使凯特得以离开家庭,尝试独立自主的生活,重新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凯特经历了一个月的身心放逐和流浪,最终完成了自我发现之旅。之后却重返家庭,回归原先的社会模式。故事的结局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年女性的普遍困境:渴望自由,内心却又充满恐惧胆怯,既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又无法摆脱对男性和家庭的依赖。莱辛以这样的结尾告诉我们,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完全深植于人类社会思想的根基之中,即使女性在形式上获得了挣脱和逃离,但却不能摆脱它在其思想精髓上的束缚。莱辛怀着同情的眼光来观察身边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展现像苏珊、凯特一样为家庭和婚姻牺牲,换来的却是悲剧人生的女性人物,以表现千万个在现代文明中挣扎在婚姻和感情中的女性,在描述她们的彷徨、苦闷、心酸的同时,更赋予了这些女性以深刻的同情和怜悯。

莱辛始终不能忘记在非洲度过的黑暗而苦涩的童年生活,她深刻理解缺少爱的童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所以莱辛愿意讲述这些孩子的故事,以期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护。在《第五个孩子》和续集《浮世畸零人》中,莱辛塑造了一个名叫本的苦命男孩。本是大卫和海蕊夫妇的第五个孩子,长相奇怪丑陋,而且从小脾气暴躁。为了不闹出麻烦,海蕊只好把他当做犯人一样锁在婴儿房里,后来又把他送去了收容机构。尽管母亲的本能使海蕊顶住各方的压力坚持带本回家,但本依然得不到家人的接受和关爱。长期的疏离冷落使本对家人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最后被迫离家出走。在续集故事《浮世畸零人》里,十五岁的本因为丑陋怪异的外表和低下的智商很难寻到谋生之道,被人哄骗运毒,侥幸成功。后因相貌酷似野生古人,被导演亚利选中拍摄一部关于热带丛林的电影。一帮美国科学家闻讯而来,将本关进笼中做生物研究,得到想利用他的朋友的解救。本弄清真相以后坠崖而亡。莱辛用这些遭遇展示了一个无辜的生命是如何仅仅因为他的不同就被毫无尊严的践踏和摧残,完全没有做人的权利。如果本继续活下去,还会继续受到非人的待遇,所以莱辛让他坠崖而死,反而解脱了他的痛苦。

莱辛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对被歧视、奴役的殖民地黑人的同情。《野草在唱歌》详细描写了土著黑人的遭遇,尖锐地揭示和批评了当时黑人的生存状况。在白人的统治下,土著黑人奴隶毫无尊严和自由,只是一群精神麻木如牛马一样的劳作者。莱辛在对黑人生存状况表达同情之时,也塑造了一个用于挑战白人制度的黑人男仆摩西。善良的摩西和女主人玛丽发展出一段感情,但被家中的白人仆人托尼发现,玛丽便极力摆脱摩西,大骂他命令他离开。摩西在愤怒和失望中离开了,又在一个雨夜返回,把玛丽杀死在阳台上。玛丽的死不仅是白人的悲剧,更是黑人的悲剧。莱辛在表达对黑人境遇的同情的同时,更揭露了毫无人道的种族制度,站在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立场为黑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发出呐喊,质疑这个不平等的世界[2]。

在《木施朗加老酋长》中,莱辛指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很难改变的事实。老酋长的土地被白人霸占了,虽然作为首领,他不卑不亢的态度令人尊敬,但在与白人的交涉中,黑人仅剩的尊严也毫无用处。老酋长的羊群踩坏了白人的领地,白人要求他用二十头羊做赔偿,但这样一来,他的族人到了旱季就要挨饿。白人警察做出的裁决是,老酋长和他的族人必须离开家园,迁徙到荒凉的法定土著保留地去。老酋长和他的族人们的命运就是殖民地国家的命运的缩影。曾经生活在殖民地的莱辛虽然是白人,却不认为黑人生来低贱,而是主张种族平等。她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她深刻体会到黑人的不幸,进而成为替他们发声的呼吁者。

莱辛70年代以后的现实主义小说多以中老年人为中心,对社会中的老年女性生存处境给予特别关注,慰藉她们脆弱的心灵世界,帮助老人找到精神充实的心灵归宿。在《又来了,爱情》中,莱辛刻画了老年人追求爱情与现实的矛盾,诠释了老年女性为社会所忽视的感情生活。著名编剧莎拉孀居多年,虽年过60却魅力依然,在戏剧排练过程中,剧中人物的身世激起她压抑多年的情感渴求,使萨拉的情感世界掀起了波澜。萨拉先后爱上28岁的演员比尔和38岁的导演亨利,但由于社会习俗的偏见,老年女性追求爱情的机会微乎其微,特别是女大男小的爱情更是有悖常俗。强烈情感欲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使萨拉陷入情欲和理性的精神冲突之中,苦不堪言。莱辛通过对老年女性情感空虚与困扰的描述,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发人深省的反映老年问题的社会画卷,再现了现代社会中老年女性情感缺失而又渴求不得的生存困境,并对压抑人性的社会提出严正的抗议,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社会意义[3]。

短篇小说《老妇与猫》演绎了女主人公赫蒂孤独悲惨的晚年生活。赫蒂性格偏执又热情洋溢,勇敢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已年届70,丈夫去世,四个子女都长大成人。赫蒂以贩卖旧衣服、饰品为生,由于独特的个性,虽年事已高却穿着鲜艳古怪,因此而遭子女遗弃。为了自由地生存下去,赫蒂带着自己在路边捡到的流浪猫贝蒂四处寻找栖息之地,艰难地生活在伦敦街头,可惜最终因为年老体弱,在危楼的角落里冻饿而死。莱辛通过对人与猫彼此依赖关系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现代人的自私与冷漠、社会主流群体对老年人的不公与离弃。通过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生存问题的揭示,提出了严肃的社会质问,亲情消减的背后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尊重老年人、关爱她们的生存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4]。

综上分析,人道主义精神是贯穿莱辛作品的主线。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尊严,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存意义的探索。莱辛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特点是关爱与批判同行,即一方面莱辛对社会中的弱者,比如殖民地的土著黑人、挣扎在生存困境中的女性、缺少关爱的孩子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的关注、同情和怜悯;另一方面,莱辛又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丧失人性的殖民主义、有失公平的社会制度和冷酷分裂的现代文明。可以说,莱辛的人道主义精神务实而高尚。

参考文献

[1] 夏琼.多丽丝·莱辛文学道德观阐释[J].外国文学,2009(3):95-101.

[2] 王丽丽.寓言和符号:爱心对人类后现代状况的诠释[J].当代外国文学,2008(1):139-145.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判与道德批判[J].外国文学研究,2006(2):8-17.

[4] 陈玲.多丽丝·莱辛小说中“边缘人”的社会写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70-74.

Humanitarian feelings in Doris Lessing’s works

GU Tiexia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Doris Lessing had never stopped creating until she died.And her works conclude many themes and various styles.Although her genre keeps varying in different time,yet there is one theme going through her works,humanitarian spirit,which ranges from advocating human equality to opposing oppression towards race and sex and class;from initiating fair treatment to the difference and families caring to calling for the elderly rights.Lessing expressed the quintessence of humanitarian in her writing.

Key wordsDoris Lessing;humanitarianism;human caring

(责任编辑:刘士义)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人道主义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跟踪导练(一)5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