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置契合小学生认知的语文课堂
2015-12-17杨继梅
杨继梅
摘 要: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教师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让知识以契合他们认识和发展的方式进行呈现。结合教学案例对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生为本;唤起需求;生成;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小学生的认知成长也有其特定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一定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索和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怎样设置契合小学生认知的语文课堂进行如下分析:
一、唤起需求
小学生正是贪玩的时候,如果不能唤起他们的认知需求,就无法激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摒除抽象的理论说教,让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此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欲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如,苏教版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乌鸦喝水》,二年级的《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选用教材的时候也注重生动、活泼、趣味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学习,潜移默化中掌握字词句的识记与表达技巧。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发掘语文知识本身的趣味特点,以灵动的方式阐述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许多学生分不清“喝”和“渴”,我们就可以说“渴了需要水,喝水需要嘴(口)”,这样灵活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语文的趣味性,也便于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理解语文知识,强化学生记忆。
二、生成体验
实践体验是生成能力的途径,知识由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肯定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设置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生成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比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写景文时,就可以巧借此文指导学生体验描物状景的技巧:(1)仔细阅读课文,作者以怎样的顺序进行景物描写的?(2)哪些具体表现南沙群岛的岛屿多?(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南沙群岛是“巨大的蓝色宝库”?(4)最后让学生经过分析与总结,并结合实际经历,模仿作者对南沙群岛的写作技巧,完成一段景物描写。
这样通过体验,然后生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形象的蓝本范例,便于他们理解、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体验知识生成,思考实践运用,从而充分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体现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交流互动
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经过交流、互动才能完成知识拓展。
这里还以《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互动交流,分析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学习描物状景技巧。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许多成果:(1)文章第一句把南沙群岛比喻成一串串珍珠,以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形象、逼真,似乎想象到俯瞰群岛的状态;(2)第二段先总写“南沙群岛是巨大的蓝色宝库”接着分别介绍都有哪些矿产和能源等,属于“总结—分述”的写作方式;(3)第三段,从天到海面,再到海里,参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描写南沙群岛怎样迷人……学生经过阅读和互动探索,对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以后进行景物描写奠定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要能抓住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以他们的认知规律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驱动他们通过交流、互动完成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薛玉兰.以生为本,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学文摘,2014(02).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