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17兰图
兰图
摘 要:初中语文中,写作占据着半壁江山。如果写作技能没有形成,基础打不牢,对以后的高中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将语文写作课完美推进,以多彩、激情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思索并追求的。然而,当前的写作课又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需要教师一直努力解决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问题;对策
在素质教育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必要方面。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语文写作教学还是其中一个难关,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作用及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写作课的难处
当下,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在很多学校开展得不太理想,教师的写作教学没有新意,学生也缺乏写作素材和写作思路。在长期的因果循环中,学生变得排斥写作文,教师也不愿意面对写作教学。
1.教学难:教学效果难达到
教学效果达到之难,其一在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其二则在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消极与懒惰心态。
(1)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同周围教师的聊天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将两节连排的语文课设置成写作课。一上课,教师便将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给学生布置好命题作文,而后便不闻不问,坐在讲台上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两节课后,收作文完事。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得不到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写作能力从何谈起?
(2)教师的心态问题。学生上交作文后,也有些教师在批改作文过程中存在不负责任的现象:不评价学生作文写得好坏,不打分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水平以及和别人的差距,只简单地在作文上写个大大的、红红的“阅”字,这种教学行为,如何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还有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评了分数,却不进行讲解,只把自认为的优秀作文选出,在课堂上读出来,让其他学生观摩。这些教学方法,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做了无用功。
2.学习难:写出作文难于上青天
教师很少进行讲解,学生便只能自己摸索,从优秀文选中、从中考满分作文中、从老师选出的范文中学习、参考。于是,每到作文课,便有学生抓耳挠腮,摁着作文纸不知从何下笔,或者边翻作文书边写作文,写两句,不知怎么写了,翻开作文书看一下,再写两句,再翻开看看。
于是,学生的作文出现这样的普遍现象:议论文“三大段”,“放弃与收获”必写陶渊明辞官归田,“奉献精神”必写焦裕禄、任长霞,伪造天灾人祸,一个班出现十来个“假孤儿”,歌功颂德,无病呻吟……作文课成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疼的课。
而学生创作出这样的作文,教师批改起来没有意义,也没有乐趣。毫无效果的写作教学,既让教师摸不着头脑,又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带着消极的心态进行写作教学,学生学起来更是枯燥无味,难以激发灵感、增长写作技巧写出优秀作文。长此下去,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和僵局,谁也无法挣脱出来。
二、如何让写作课挣脱困境
写作题在语文中考中占了二分之一的分数,是每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题型。要想在中考中获得高分数,就必须抓好写作这一重要板块。都说高分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靠突击就能获得高分数,需要学生的日常积累、沉淀,但通过语文教师有技巧地引导、帮助,学生的作文成绩也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关于让初中语文写作课“脱贫致富”,挣脱困境,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不读书不看报,写作分数高不了
“不读书不看报,国家大事不知道。”这是人们对于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的重要性的通俗认识。同样,这句话也适合写作。如果不读书,不增加阅读量,学生的视野狭窄,搜肠刮肚想不出素材,那文章势必干巴巴没有内容,也必然写不出充实的、有血有肉的好作文。
因此,笔者顶着其他教师和很多家长的抗议,硬性规定在每天繁多的课余作业中,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当然,阅读的题材和文体笔者是不会限制的。可以是文字优美的散文、直抒胸臆的议论文、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文、科幻文,统统没有问题。因为笔者相信,只要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就会有收获。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也会刻意引导,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通过好词好句的摘抄、记录,学生就能从中学习议论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安排,学习记叙文起承转合的事件描述,吸收各类问题的成文技巧、语言风格。
2.笨鸟勤奋练习也能先飞
笨鸟先飞。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道理。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写得一手好文章,实现“妙笔生花”,需要日常的重复训练。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人能在胸中无点墨、笔技生疏的情况下行云流水地写出好文章。即使杜甫说“文章本天成”,也是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大量的作品积累中创作出来的。
笔者认为,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日常练习不可忽视。因此,笔者给班里学生下达任务,阅读过后,在空余时间写一篇随感、随想,或是短评。如,读了《风雨福禄居》,可以写一篇时事点评,读了毕淑敏的《心灵密码》,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了《视野的盛宴》,跟随作者领略贺兰山口的风情文化,可以写一篇随感,哪怕是读了一本作文选,也可以写读书笔记或者经验总结。
另外,笔者建议学生每天写上一篇日记,没有时间可以写周记,记录某一瞬间的心情,记录每天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某个难忘的时刻,既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是笔者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笔者最信奉的一句话。因为笔者坚信,你留心观察生活,生活就会让你发现美;你给予生活什么,生活也会馈赠给你什么。众所周知,写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成和提炼。日常生活实践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取之不尽、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笔者认为,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情感,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富有感情的文章。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行走时路遇乞讨者,可以观察乞讨者的行为和神情,观察路人的怜悯之心或麻木冷漠;菜市场买菜,观察买菜和卖菜者的对话交流,体验讨价还价的乐趣;父亲接送上下学,母亲洗衣做饭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活中感受父母真切的爱。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能馈赠你丰富的认知和情感。学生学会观察,从中积累,应用于写作中,必能写出好文章。
4.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笔者这里说的机遇和准备,是相对而言的。试想,如果中考所出的作文题目,正好在头脑中有一大堆相对应的素材,那么学生不就可以从中选取一些较为新鲜的、较为特色的、较为典型的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素材了吗?那如何才能让中考作文的题目正好契合学生大脑中以后的“存货”呢?自然是做足准备,多多益善。这就是笔者说的机遇总归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时,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准备,写出不同凡响、与众不同的作文,而不是和其他学生的作文组成“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
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可选。但为什么选出来的会雷同,会文不对题,会生硬牵强,或是根本选不出来,无话可写呢?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打开合适的思路,找到合适的材料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以至于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明明有材料,却偏偏想不起来,或者是认为自己心中的素材不能对应试卷上的作文题目。
笔者在教学中会帮助学生尽量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笔者将着力点放在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上,培养学生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确定论点设定和论据支撑,而后理性选材,选适合自己论点、并且鲜活有力的论据,而不是人人都能想到、已经遍地开花的“烂大街”论据。
5.正视敌人方能取得胜利
在当前形势下,面对老师教起来头疼、学生写起来更头疼的作文,不正是好像攻克一个强大而又顽固的敌军堡垒吗?因此,笔者说写作教学需要教师正视敌人,也需要学生正视敌人。
所谓的正视敌人,就是要不惧怕写作,敢于面对。当前,不仅学生害怕写作文,有不少教师也害怕教作文。这种惧怕心理要不得。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那写作课教师一定教不好,学生一定学不好。而在写作中正视敌人,则是说要重视写作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要树立信心,不畏艰难,攻克难题。
总之,在抓写作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笔者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何种程度,提升多少分数,而是告诫学生,写作,就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时观察,时时积累,时时训练。笔者坚信,在这三个“时时”中,学生的写作技能一定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5).
[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