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阶段
2015-12-17刘建宁
刘建宁
摘 要:学生告别初中阶段,转而迎来高中阶段的新生活。对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学校,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新的知识……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一重要学科来说,数学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引导高一学生平稳过渡,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关键词: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引导;适应;新阶段
作为高中阶段三大主课之一的数学,无论从学习难度来说,还是从学习强度来说,已经不能与初中数学同日而语。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平稳过渡,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方便接下来的数学学习。
一、做好准备工作
战士打仗要做好战前准备,教师教学要做好教学准备,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更要做好学习准备。笔者认为,高一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准备,就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就将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既不小觑学习数学的难度和强度,又不过分加重学习数学的负担,这样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挑战。
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每迎接一届的新生,笔者都会在第一堂数学课上为学生讲明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高一数学在高中三年中数学学习的作用,并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简要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熟悉一下,从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对学生进行“摸底”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让学生实现从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数学教师首先要摸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规划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笔者认为,了解学生情况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在讲台上飞快地讲完一个知识点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的认知却停留在最开始的教学内容上,学生听得懵懂着急,教师也做了无用功,平白浪费时间。
笔者了解学生水平的方法就是摸底考试。通过评判学生上交的试卷,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以此来了解每个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数学公式的熟练应用水平、数学图形的立体架构水平、数学思维的形成水平等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把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把握好教学进度。
三、优化课堂教学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更具抽象性、更具应用性、更为复杂多变、更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头脑。而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透彻了解、熟练掌握知识,就不能靠单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地让学生记定理、背公式,做题时随便拽来一个公式就生搬硬套,这无疑是害了学生。
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采用新颖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渗透公式和定理,抓住数学学习的阵地,提高应用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认为多姿多彩、穿插着画面、影像的教学课件是文科教师的事情,从而采用枯燥的、让学生昏昏欲睡的教学方法,这一下子就浇灭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而在高一刚入学就对数学丧失兴趣和积极性的学生,必然学不好高中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无疑是可怕的,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因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笔者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用生活中的事例把学生带入数学教学中,或者用丰富的语言、巧妙的画图等方式进行授课,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三点讲了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针对学生优化教学的同时,数学教师也不能对自己懈怠,对学生有要求,更要对自己有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明确自己的不足,以己之长补己之短,还要认真对待自己不太擅长的地方,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正是应了两句老话,名师才能出高徒,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出优秀的、学有所长的学生,自己必须努力成为“名师”,自己先把要传授的知识掌握牢固,烂熟于心,自己的“本事”过硬,才能教出“高徒”,才能打出“好铁”。
有些教师认为,高考试卷离不开教学大纲的范围,只要自己抓住高考试卷的几类关键大题,让学生反复练习,不论自己水平如何,都能保证学生的高考分数。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极为错误的。高中数学是一个体系,考题也并不是对单个知识的考查,可能一个试题中混杂着相关连的多个知识点。因此,数学教师要把高中数学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理清系统的主干和枝叶,然后在高中阶段将“头绪”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抓着一条主线,顺畅地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
总之,全新的高中阶段对数学教师既是机会,有利于教师从新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让教师明确自己肩上的任务之重。数学教师把握好高一阶段,利用好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和学生一起迎接高中的学习挑战。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