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骏运用补肾活血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2015-12-16赵永华张金静
赵永华,张金静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症”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腰部急、慢性损伤,风寒湿邪侵袭。杨骏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师承),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提出“气滞血瘀及肾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机特点。虚(肾虚)与实(血瘀)互为因果,相互为病。因此,在治疗上杨骏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从虚实两方面入手,确立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活血不忘补肾,补肾不忘活血”的治法。现将该法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的理解
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反之则骨软无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灌,肾气亏虚则气血运行失调,腰失濡养及温煦,故发腰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若肾气不足,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则腰背既冷且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凡一身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痛。”杨骏认为本病的发病部位在肾,肾虚为本,不荣则痛。《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类证治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结合以上认识,杨骏认为任何疾病的病机都离不开“本”“虚”“标”“实”四字。《七松岩集·腰痛》谓:“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可致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发为腰痛,是为“标实”。因此,杨骏在治疗该病时,常将“补肾”与“活血”相结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在针灸中的应用
目前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活血止痛和补益肝肾为主。但杨骏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治疗,收效更佳。同时杨骏考虑到不同患者,其瘀和虚又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应用活血止痛和补益肝肾时,要求“合理调配”。也就是说,活血与补肾兼顾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侧重于活血或补肾。
2.1 活血为主,补肾为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杨骏认为这时应以活血化瘀或活血止痛为要。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曰:“标急治标,本急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因此,对于初诊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剧烈,杨骏首先取腰部夹脊穴。究其原因,一是从解剖上看,夹脊穴附近有脊神经后支分布,通过针刺可使神经中痛觉纤维传导阻滞;并可刺激脊神经后支引起相关支配区域的肌肉松解,改善肌肉应力,恢复脊柱小关节的正常位置,平衡两侧牵拉,从而缓解疼痛[3]。二是调节气血。督脉和足太阳经循行腰背部,与腰痛病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华佗夹脊穴为棘突下旁开0.5寸,居督脉和膀胱经之间,能起到调节两经气血及全身阳气的作用,产生通络和活血止痛的作用。
除了夹脊穴,杨骏还运用督脉的龈交、百会、大椎等穴。龈交,《素问·气府论》王冰注:督脉、任脉二经之会;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故《奇经八脉考》补充作:龈交为任、督、足阳明之会。龈交作为交会穴起到疏通气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且《灵枢·终始》云:“病在下者,高取之。”故刺龈交属于下病取上之用。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交汇处,为阳经的总穴,对人体起到总体调节的作用。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认为百会穴的作用是一窍通而百窍通,杨骏认为窍通则气通,且此穴可补可泻,对全身功能状态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取大椎的目的有二:大椎为督脉之穴,有通督强脊之作用;又为诸阳之会,可激发周身阳气,振奋精神,补虚扶弱,正强则邪去。
2.2 补肾为主,活血为辅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缓解期,患者症状由剧痛转为隐痛,这时常是腰部疼痛,痛无定点。治疗时,取腰部背俞穴,背俞穴为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的穴位,《灵枢·卫气》谓“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背俞穴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临床上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机符合《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之“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杨骏临证时常从整体考虑,久痛势必气血耗损,应温养气血,补肾强脊,扶正以祛邪。取中脘、肓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中脘位于任脉,为胃经募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和气海、关元配用为补气之根本。肓俞,《针灸穴名解》谓:“肾脉入膏膜之处,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故名。”该穴有通三焦气机之用。《医经精义》云:“肓俞谓肓膜之要会在心也,入于肾。”由此可知该穴亦为肾经之穴。腰部所过经脉主要是膀胱经和督脉两条阳经,而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病治阴,肓俞可治腰部疾病。从现代解剖角度看,肓俞与第二腰椎相对应,前病后取,后病前取,通络止痛。气海、关元及三阴交乃针家所公认的补益要穴。若腰痛固定,则取委中,以达疏通经络之功;若腰痛分散,则取委阳;年老者可加绝骨,以补精填髓;若患者有跛行症状,伴下肢麻木,加昆仑、涌泉,以合《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之旨。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基于以上认识,杨骏善用温针灸,针、灸结合。腰痛患者在针刺后常予艾盒置于腰部或腹部,针灸并用,内病外治,相得益彰。《玉龙歌》曰:“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须加体自康。”由此可知艾灸可起到温经散寒、通督补肾、通络止痛之功。
3 验案举隅
王某,男,43岁,于2013年11月12日初诊。腰部疼痛3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疼痛2周,行走或站立时尤甚,夜间为甚,活动后加重。饮食可,二便调,睡眠一般,伴耳鸣,下肢酸软无力,容易疲劳,舌淡苔少,脉弦细。2013年10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提示L3—S1椎间盘突出,相应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腰椎退行性变。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补肾、通络止痛。自拟针灸处方: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昆仑、委中、申脉、血海、百会、腰痛穴。上述穴位使用直径0.35mm、长25~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皮肤无菌操作后,采用快速进针、快速小幅度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留针30min。针刺后于腰部留艾盒温针灸。每周3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该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后未见再诊。
按 杨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常取上述组穴,其中肾俞、命门、大肠俞、腰阳关皆腰部穴位,具有滋补肾脏、壮腰强膝之功;取昆仑、申脉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气;取委中穴以治一切腰痛;取血海补血活血、祛瘀止痛、舒筋通络;取百会益气活血、温通经脉;腰痛穴为经外奇穴,专司腰腿疼痛。诸穴并刺,标本兼治,可达活血、补肾之功。
4 体会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开放治疗为主导的西医治疗模式,以及以手法治疗、功能锻炼治疗、中药治疗、针刺治疗为主的中医治疗模式,各家所用方法各异,疗效各不相同。杨骏通过总结3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的治疗方法。杨骏指出运用该法时应注意变通,需把握补肾与活血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辨证取穴。
[1]宋柏林,于天源.推拿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4.
[2]赵永华,张其云,胡永,等.牵引状态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2):187-188.
[3]姜永霞,程博,蒋松鹤,等.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12,32(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