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

2015-12-16贺龙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水谷化生运化

周 丽,贺龙刚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脾主运化”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也是脾其他生理功能的基础。张景岳首次概括性提出“脾主运化”理论,《类经·藏象类》云:“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在传统认识中,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1]。笔者从五行脾属土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认为“脾主运化”应有更广泛的科学内涵和应用价值。

1 脾主运

1.1 脾主转运水谷精微物质 “脾主运”主要是指脾对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转输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脾土位于中央直接散精,即“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玉机真藏论》);一是脾将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主升清的生理特性是脾转输精微物质的基础,即脾通过“升清”达到布散精微物质的作用。

1.2 脾主排泄浊毒物质 脾胃为气机之枢,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主运”还包括将浊毒物质及时输送出体外的过程。饮食物中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或者有害于人体的痰、浊、毒性物质最终以各种形式排出体外,其中固态物质和部分水液通过大肠由魄门排出体外,大部分废液变成尿液,在肾气的开合作用下由膀胱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离不开脾调节气机的作用。可见,“脾主运”是机体各部位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浊毒物质排出体外的重要保证。

2 脾主化

“脾主化”主要指脾主司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同时也包括对某些浊毒物质的化灭过程。

2.1 脾主化生精微物质 就精微物质化生的场所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主要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与肝、胆均有关,但必须依靠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医述》引《医参》:“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通过脾气的推动,将水谷化为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通过脾气的化生作用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因此,李中梓称脾为“后天之本”。

2.2 脾主化灭浊毒物质 《慎斋遗书》云:“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饮食物中的浊毒物质通过脾之化从有到无,保证人体正气不受侵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如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唾液可冲淡及中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胃液中的胃酸成分可以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基于该理论,现代研究健脾方药在配合某些药物减毒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如陈聪博[3]认为健脾化痰法能使正气充盈,加强脾的运化功能,达到“扶正消积”目的,能显著减轻老年非小细胞癌患者化学治疗的毒性和不良反应。黄爽明[4]认为,健脾益气法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中可起到减毒的作用。

3 “运”与“化”的关系

藏象之脾是一个功能系统,包含胃、肠等一切具有“主运化”功能的脏器,还包括肝、胆的某些功能,与人体内分泌、免疫也有关。“脾主运化”包括“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既连续又相互包含的过程,从气的运动而言,“脾主运”实言气机,“脾主运”的生理基础在于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物包括药物在消化道内通过“胃虚肠实”的运输以及在小肠内转运吸收入血液、淋巴的过程属于“脾主运”的范畴;“脾主化”实言脾气的升降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即脾之气化功能,消化过程、精微物质被吸收后化血、化气等过程均属于“脾主化”的范畴。《灵枢·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脾化生精微物质的主要场所在胃与小肠,通过胃与小肠的虚实更替,不断化为精微物质,可见脾之“运”与“化”同时进行,二者不可分割。“脾主运化”是脾的一切生理功能的基础,如“脾主运化”功能失司,则不能正常化生或转输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使机体失养,不能及时排泄或消除蓄积在体内的浊毒物质,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故“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4 脾主运化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运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从宏观、整体角度研究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医学“脾”的构建虽然建立于解剖学基础之上,但更是一个功能概念,即人体一切与“主运化”有关的实质器官组织均可以归属于脾藏象的范畴。从五行角度而言,脾属土,“土爰稼穑”,自然界的土有承载、受纳、化生万物的作用,因此,中医藏象中脾土亦能化生万物,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4.1 通过促进某些物质的产生达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如蔡华珠等[5]研究发现,强脾益智胶囊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明显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达到预防或缓解老年性痴呆的目的。刘旺华等[6]研究发现,神经细胞生长在神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的“土壤”里,犹如土壤中的种子,ECM是神经细胞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和载体,具有承载、营养、保护、促进神经细胞突触生长、促进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与“脾土”具有相似的功能。

4.2 脾虚则易发生相关疾病 如脾虚或脾被邪所困,不能正常发挥运化的功能,则会导致机体物质或能量提供不足,机体失养,久之正气不足,脾异常化生,如肿瘤细胞增生,新生血管的形成。魏伟等[7]认为,脾失健运是黄斑病变的发病基础,即为本;水湿内生、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的病理改变,即为标。健脾化浊方配合光动力疗法治疗该病可以稳定及增强光动力疗法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封闭作用,促进新生血管的萎缩。罗安明[8]认为肿瘤的发生以脾虚为本。王芳等[9]研究发现健脾散结丸可以起到改善荷瘤裸鼠生存状态,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有关,而VEGF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黄爽明[4]认为脾气虚在肿瘤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益气法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复发和转移,在肿瘤手术后应用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

4.3 脾主转运、排泄体内湿浊物质 李乾等[10]研究发现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湿浊”(食物代谢产物,内源性及外源性毒素,药物代谢产物等)等生物体异物。现代研究表明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等有机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可高效转运多种生物体异物,在转运“湿浊”中起重要作用,与“脾主运化”的功能相关。陈肖霖等[11]认为,有待于从有机离子转运蛋白家族途径做更深入全面研究以揭示脾运化湿浊功能,完善“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周正等[12]认为,“脾主运化”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密切相关,AQP是一族广泛存在于人类各种组织细胞中,可使水通过生物膜的膜蛋白,对机体的细胞、器官、全身的水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且AQP在肾、肺、消化系统等器官广泛存在,而脾运化水液,故AQP的表达与“脾主运化”密切相关。

既往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主要是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方面展开。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土能承载、化生万物。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今后应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以充实“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3.

[2]尤行宏.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7-128.

[3]陈聪博.健脾化痰法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9):53-54.

[4]黄爽明.健脾益气法在肿瘤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中医,2013,31(7):10-11.

[5]蔡华珠,纪立金.强脾益智胶囊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脑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6):57-58,63.

[6]刘旺华,李花,周小青.论神经细胞外基质与中医脾土相关及其对脑缺血保护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5-6,56.

[7]魏伟,陈娟.光动力疗法联合健脾化浊方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8,40(12):31-33.

[8]罗安明.试论肿瘤的中医本质:脾虚[J].江苏中医药,2013,45(2):8-9.

[9]王芳,姚树坤,宋凤丽.健脾散结丸抗肿瘤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2164-2166.

[10]李屹,何立群.肾阳虚大鼠模型的水通道蛋白1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5):498-501.

[11]陈肖霖,张诗军.湿浊转运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43-45.

[12]周正,黄志新,劳绍贤.脾主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内在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6):864-865.

猜你喜欢

水谷化生运化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