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屏风散释名、类方及其出处考证

2015-12-16王东坡李卫红张惠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汗素问防风

王东坡,李卫红,丁 雷,张 赛,张惠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玉屏风散为中医经典名方,具有配伍精当、药味简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等特点,历来受到医家重视。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该方内涵,将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特从方名与类方及其出处考释如下。

1 方名考释

玉屏风散的命名,古代医家有两种解释。多数医家认为因其有益气固表之功而得名,也有医家认为因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

1.1 以功效释名 以功效释名该方的观点最为普遍,因为该方有健脾实卫、益气固表之功效,用于表虚易感,或表虚自汗等病证,确有抵御风邪,尤如“屏风”的作用。清·柯韵伯认为:“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1]又如,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2]

1.2 以主药释名 以方中主药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这一观点主要出现在明代。如明·李梴在《医学入门·卷首·释方》中说:“玉屏风散: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3]又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三卷·草之二·防风》中载:“[时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4]此种观点认为,“屏风”是防风之别名,且“防风出三辅,白者善。”[5]以白色的防风为主药制成的散剂,故称“玉屏风散”。

2 类方考证

2.1 名异药同方 玉屏风散是由白术、黄芪、防风3味药组成,但从古代文献检索发现,由此3味药组成的方剂,即名异药同方有4首,分别是白术防风汤、黄芪汤、玉屏风散、白术黄芪汤。

2.1.1 白术防风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破伤风论第十二》载:“白术防风汤:若服前药之过,有自汗者,宜服此药。白术一两,防风二两,黄芪一两。上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脏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药。”[6]37

2.1.2 黄芪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解利伤寒论第十三》载:“黄芪汤:有汗则止也。黄芪、白术、防风(各等分)。上咀。每服五、七钱至十余钱。或半两、一两,水煎,温服清。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6]44

2.1.3 玉屏风散 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一百五十·诸虚门》引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咀,每服三钱,水盏半,枣一枚,煎七分,食后热服。”[7]

2.1.4 白术黄芪汤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破伤风》载:“白术黄芪汤:白术(二钱),黄芪(三钱),防风(一钱半)。上水煎,食前服。”[8]361

上述4首方剂,虽方名不同,但药物组成相同,只是用药剂量不同。说明本方用于多种病证,在不同情况下,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适应病情变化,所以称之为类方。风邪盛则以防风为主,如白术防风汤中用防风二两;气虚为主则重用白术、黄芪,如白术黄芪汤、玉屏风散;邪盛正虚并重则黄芪、白术、防风等量,如黄芪汤。

2.2 名同药异方

2.2.1 《究原方》玉屏风散 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一百五十·诸虚门》引南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咀,每服三钱,水盏半,枣一枚,煎七分,食后热服。”[7]

2.2.2 《古今医鉴》玉屏风散 明·龚信《古今医鉴·卷之七·自汗盗汗》:“玉屏风散: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风寒。防风(一两),黄芪(一两),白术(二两)。一方加浮小麦、茯苓、牡蛎、麻黄根、甘草。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9]

2.2.3 《麻科活人全书》玉屏风散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玉屏风散:黄芪(炙炒一两),大当归(六钱),陈糯米(一合炒黄色)。水煎服。”[10]

2.2.4 《笔花医镜》玉屏风散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卷三·儿科证治·附方》:“玉屏风散:生黄芪(二钱),防风(八分)。”[11]此外,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载:“玉屏风散:黄芪一两,炙,防风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八分,随时服亦可。”[2]上述4首方剂同名玉屏风散,但主治病证不同,用药亦不相同。《究原方》玉屏风散,即现代通用之玉屏风散,古代文献中出现次数也最多,主要用于体虚易感者。《古今医鉴》玉屏风散,是原玉屏风散加味而成,增加了固表止汗药物。《麻科活人全书》玉屏风散,用于妇人麻疹适逢经期,病后气血两虚汗多、心慌神昏证。《笔花医镜》玉屏风散,用于小儿气虚多汗证。4首方剂虽然用药不同,但都有益气固表之功,而同名玉屏风散。所以,玉屏风散并不只是单一方剂,而是一组类方,是体现中医扶正祛邪治疗大法的一组代表性方剂。

3 出处考证

3.1 出自《世医得效方》说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自汗》载:“玉屏风散(《得效》):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8]419清·徐灵胎《兰台轨范·卷一·通治方》载:“玉屏风散《得效》: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防风、黄芪、白术各等分,或加炒糯米。上为细末,酒调服。”[12]查阅现有刊行本《世医得效方》,书中并无玉屏风散。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世医得效方》出版说明介绍:“本书从初刻到现在,仅见各家医籍引用本书中的方剂或治验,而原书不见流传。考之书目,国内刻本凡两种:一为至正五年初刻,一为明初书林魏家复刻。抄本则有清乾隆时的四库全书本,国外则有朝鲜据元刻重刊本。目前国内惟明初魏刻本尚见其全。”[13]可见,现存《世医得效方》并非危亦林原著,而王肯堂、徐灵胎所见到的或是另有不同版本。当然,玉屏风散源于《世医得效方》之说并不准确,现已查证在《世医得效方》之前已有玉屏风散记载。

3.2 出自《丹溪心法》说 《东医宝鉴》《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书所载玉屏风散皆认为源自《丹溪心法》。查《丹溪心法·卷三·自汗》载:“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1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玉屏风散见于《丹溪心法》之中,但并不是朱震亨创制的方剂。从古代文献检索发现,在《丹溪心法》之前的书籍《究原方》等书中已有玉屏风散存在。因《究原方》等书均已失传,在现存的书籍中能检索出玉屏风散方名的确是《丹溪心法》为最早。

3.3 出自《究原方》说 据彭怀仁考证,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15],依据是朝鲜·金礼蒙等著《医方类聚·卷一百五十·诸虚门》引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7]然而,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之说,并非见于原著,即便是转载此说的《简易方》也已失传,现存《医方类聚》也并非著作原貌。而在明代著名方书《普济方》中虽有引用《究原方》内容,如《普济方·卷二百十七·诸虚门·补虚固精》中载:“大建中黄芪汤(出《究原方》):治小腹急疼,便溺失精,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16]3310而在玉屏风散条下谓“出《仁存方》”。所以,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仍缺少充分的证据。

3.4 出自《仁存方》说 据明·朱橚等《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一·时气门·时气疫疠》载:“玉屏风散(出《仁存方》):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头昏眩,甚则痛,项强,肩背拘急,喷嚏不已,鼻流清涕,续续不断,经久不愈,气虚人不宜发散,常服效。黄芪(四两),防风(二两),白术(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瘥再服。”[16]1598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五十二·方论(三十)》中载:“(仁存孙氏(阙名)治病秘方)十卷阙。文渊阁书目:孙氏仁存方,一部四册阙。按:先子曰:是书,向有同僚藏去者,借而阅之,旧人钞本,盖二百年前物……熊均医学源流曰:仁存孙氏治法方。虽有板刻以行,未详其年代出处,今考其书体例,论病集方之旨,亦为元人无疑矣。”[17]可见,《仁存方》是宋元时期的一部重要方书,但目前难以见其原貌,玉屏风散很可能是出自此书,而难以确认。

3.5 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载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均用白术、防风、黄芪,与玉屏风散组成相同。从成书时间而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比张松《究原方》要早29年[15]。也就是说,最早使用白术、黄芪、防风组方,治疗气虚自汗的方书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究原方》的玉屏风散,可能是由《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加减剂量而成。通过检索电子版《中华医典》和中医e百网(http://www.tcm100.com)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发现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均为刘完素所创。其一,刘完素之后书籍中引用该二方皆云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如《普济方·卷一百十三·诸风门·破伤风附论》载:“白术防风汤(出《保命集》):白术、黄芪(各一两),防风(二两)。上咀,每服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无时。”[16]557明·薛己《正体类要·上卷·正体主治大法》载:“河间云:风症善行数变,入脏甚速,死生在反掌之间,宜急分表里虚实而治之。邪在表者,则筋脉拘急,时或寒热,筋惕搐搦,脉浮弦,用羌活防风汤散之……既下而汗仍出,表虚也,以白术防风汤补之。”[18]这些内容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相关论述完全一致。其二,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文记载内容来看,白术防风汤为治疗破伤风之系列方之一。其三,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前书籍中均未出现此方。

4 结语

玉屏风散为临床常用之效方,而临床上应用此方时,白术、黄芪、防风三药并无固定比例。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即便是同名为玉屏风散,在不同书籍中出现的用药比例也不一样,说明本方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之方,而是一组类方。所以,该类方的出处难以确认。笔者经考证认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白术防风汤、黄芪汤为此类方剂之源,《究原方》《仁存方》《丹溪心法》之玉屏风散均为其流。而此类方的价值,贵在临床中之灵活应用,即掌握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偏重,而不是刻意追究其药物比例。

[1]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5.

[2]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6.

[3]明·李梴.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90.

[5]神农本草经[M].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6.

[6]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7]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第7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79.

[8]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明·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202.

[10]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31-132.

[11]清·江涵暾.笔花医镜[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3.

[12]清·徐灵胎.兰台轨范[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6-17.

[13]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

[14]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书店,1986:206.

[15]彭怀仁.玉屏风散考源[J].中成药研究,1985(5):36-37.

[16]明·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7]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89.

[18]明·薛己.正体类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8-9.

猜你喜欢

自汗素问防风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大楼的防风攻略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防风衣